网上有关“想学中医该怎么开始入门学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想学中医该怎么开始入门学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中医人,当然想成就明医。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医,才能有所成就呢??
(一)对名老中医成才经验的总结?
有人通过文献研究法对81位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学医动机上是笃信中医且立志明确;(2)传承模式主要为家传师授,辅以科班;(3)读书学习方面是熟读经典,博览群书;(4)临床实践上勤学持恒,善悟创新;(5)治学态度秉持虚心善问,博采众长。?
也有人对30位国医大师进行统计文献分析,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之处:(1)从医者品德修养高尚,终身热爱中医事业;(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国医大师成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3)国医大师在成长历程中都熟读、反复背诵、专心钻研《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4)开展中医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弘扬中医是国医大师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对名老中医成才因素的文献研究综合统计可以概括为读经典、多临床、爱中医、拜名师、有悟性、多总结六大因素。?读经典?是知识基础,?多临床?是中心工作,?爱中医?是内在动力,?拜名师?是提升能力,?有悟性?是认知条件,?多总结?是促进手段。?
(二)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则,多读经典,反复读经典,时时不离经典。?
之所以强调经典,是由于自古名家出经典,纵观历代名医,有突出成就者,几乎均是从经典起家。?
作为中医人,我非常重视《内经》,我认为,中医人必须学习《内经》,人人都不能例外。我给弟子们逐字逐句讲解《内经》。《内经》内涵治病养生之理,有了理,才能指导法、方和药。所以,明理远比学习方药更重要。每一个真正的中医人,都必然是明理知道之人。?
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读经典不一定有用。其言:?我认识的几位北京知名的老中医,大多故去了,有俩都不认识几个字,又如何解释我爷爷今年99,从来没读过《内经》,也没看过本草照样救人无数,包括医院定性肺癌中晚期的。虽然读书好处多多,但并不代表不读书就成不了好中医,说不读《内经》就这是曲解了中医,是唯读书论。没有《黄帝内经》之前照样有好中医。
建议读者千万别认为不读书一样可以成就明医,或许过去的时代可以,今时却绝对不可以了。且不说今时识字已经具有普遍性,就说《内经》里所内涵的正信正念,若不去读,如何学到呢?除非天资聪颖,不学而知者,我们都不是这样的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读《内经》。?
当代任应秋教授非常欣赏黄宗羲?先穷经,后证史?的治学方法,他说:?学好经典,才可以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门,如果舍正路而弗由,又欲期其有成,那是很困难的。?所以姜春华教授随父亲学医,其父告诫说:?《伤寒》《内经》如四子书,必须扎实学好?。?
我是中医人,我的专业是针灸,我格外重视《内经》,平时常常研读《内经》,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愿意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其一,句句去悟,不必贪多。《内经》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内涵深意,读一句就细细咀嚼一句,慢慢体味,结合临床去体味,往往越体味越有收获。若能把一句经典体味透了,远胜过泛读几篇。?
其二,边读边思,多书互参。《内经》的经文言简意赅,蕴意深奥,其中很多要领在文字之外,需要参考诸书著述,反复钻研比较,加以精细思考,方能有所领悟。正如当代大医朱良春先生所言:?其中含有许多深奥的精义,要经过刻苦钻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才能有所得。
其三,结合临床,不离临床。读《内经》切忌闭门造车,一定要切合临床。因为《内经》中许多的原理与方法,是从临床得来,书面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因此还必须结合实践,只有在临床运用中得到印证,才能切身感悟其深意。?
其四,读过再读,常读常新。《内经》不是读一遍就过了的,而是需要常读常温。研读《内经》,这是我们每个中医人一辈子的事情,《内经》中的涵义甚深,不同的临床阅历,有不同的感悟。越是临床,对于《内经》的理解也就越深。临床多年后再结合所遇到的问题回头温习《内经》,时时会有?常读常新?而?别有洞天?之感。?经典不厌百回读?,此之谓也。?
阅读《名老中医之路》可知,绝大多数名老中医都认为《内经》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作为中医人非读《内经》不可,读的越精,收获就越大。
二则,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
现代中医药院校多采用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即先学习四年理论,最近一年再上临床实习。我当年读大学时就是这样过来的。我自己体会,这种模式非常不合理。一方面,前面四年所学的知识,上了临床几乎忘光了;另一方面,理论不能切合临床,学的非常枯涩乏味,缺乏兴趣。事实上,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所以如此教育模式是不符合中医教育的客观规律的。?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我的主张是尽早临床,边学习,边临床,在学习中医的第一年,甚至第一个月,就开始接触临床。这样不仅能提高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掌握,而且可以准确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要想快速成长起来,中医学子就一定要从临床中去进取,理论与实践一体会,这样才能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形式去进步。古代的师带徒模式即是如此培养弟子的。我目前在选择中医工作室培养中医弟子,我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
三则,正心?
热爱中医是学好中医的内在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愿意学习中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爱中医,信中医,对中医有兴趣。?
学习中医绝非简单的过程,而是要历时数年,其间需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可以说,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这就要求学习中医者要先正心。?
正心包括几个方面,其一,信中医,对中医理论有信心,对中医治病有信心,对中医的未来有信心;其二,爱中医,对中医有热情,有兴趣,这是坚持学习中医,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动摇的关键;其三,有远大理想,或为了传承绝学,或为了治病救人,或为了实现人生抱负,总之,要有舍身进取的精神。?
中医属于精英教育,中医的未来非常美好。中医学子在准备学习中医之前,应该正确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若在学习期间丧失热忱应及时调换专业,以免增加学习负担与心理压力,更会妄耗许多时间。?
小结:?
综上所述,?读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几乎是所有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公认的中医成才的经典路径学历起点。我们要想学好中医,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必然会有所成就。?
再者,中医人人可学,学历低的人也不要气馁。有人统计发现,学历对中医成才虽具有较大影响,但成才结果与学历高低并无恒定的递进联系,学历高低并非是决定因素。在我看来,只要高中毕业了,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那么,就可以学习中医。只要自己能不懈努力,并且遵循正确的途径,必然会有所成就的。
建议每位中医学子都不妨读一读《名老中医之路》。这是一本真正的中医励志之书,读后必然会有发奋的动力。若某个时候学习中医的动力不足了,建议不妨再读此书。(董洪涛)
中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和过着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爱。也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节目也同时应运而生。对于有时间有精力来学习中医的人,这些书籍和节目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裨益呢?因为本人很少关注这些节目,阅读这些书籍,所以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步入之门的中医系学弟学妹还有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们,我还是有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有人说读中医就要读经典,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门的人不可能读得懂经典的,就好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你不可能用训练刘翔的方式去训练他跑步。能够将中医经典中的一部融会贯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所以,初学的人读经典,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中医的人应该怎么去学中医呢?首先任何技术都必须要有理论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阴阳五行、不了解六*七情、不知道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明白经络走向的人很难明白和理解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但不得不说,一般作为教材的书籍,可读性都相对比较低。我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绰号“秦内经”,对于中医经典著作倒背如流,这本书是带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此外,方药中先生的《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同样也十分具有可读性。中医基础明白之后,就要学习一下中医的诊断学。中医诊断是最为复杂最为难学的一个科目。因为中医最吃功夫的就是辩证论治。学习这门学科,最为系统的就是《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了,其中编撰最好的是被称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邓铁涛先生组织编写的《中医诊断学》,但是同样可读性不高。焦树德先生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和方药中先生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可以弥补可读性的问题,但是这两部书,都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中药的学习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点,《本草备要》是一部不错的著作,薄薄的一个本子。可读性远远高于《中药学》的教材。此外《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都是歌诀形式的中药著作。如果是学习中医的学弟学妹们,这两本书背一背,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的裨益。至于闻名天下的《本草纲目》可读性很高,但是见过全本《本草纲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却步,人名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金陵版的《纲目》绝度有防身的效果,足足有十多斤重,绝度不是两三年可以读完的东西更不要说背下来了。我觉得《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字典一类的工具书来应用,不适合当做学习书目来阅读。方剂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渐入佳境的阶段。中药烂熟于心的话,对于中医的处方会有一定的理解。方剂学历代初学者推崇的是《汤头歌诀》,这部书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备要》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清代的汪昂。汪昂本身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富人。他组织了当地一大批名医为他编写医书,最后以汪昂的名字署名出版。虽然如此,他组织编写的许多书都是中医入门的很好著作。《汤头歌诀》诗歌的形式编写使读者便于背诵,当代《方剂学》所附的方歌大多数是出自《汤头歌诀》,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汤头歌诀改写的。晚清名医大多入门时都曾经背诵过汪昂的《汤头歌诀》。读过上述书籍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说一只脚步入中医之门了。对于并非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懂了这些,再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学习中医的人呢?这些远远不够,还没完全入门呢。中医院校的学生,读过这些书就可以认真学习中医的内、外、妇、儿了。学习这些科目时,有一本书是值得阅读的,那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乾隆朝由皇帝御批,由当时太医院使(相当于院长)吴谦带领太医院编写的一部教科书,供清代学医的人学习。这本书基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学成就,除了晚晴系统出现的温病学外,基本包括了中医学除祝由科(医学心理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可以说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建国之前,许多医生以《医宗金鉴》为本学习中医,并且成为名医。此外,清末民初时河北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就是最可以效法的书籍,同样值得一读。对过这些书之后一个中医学徒就可以勉强出师了,即使不能药到病除也应该不会出现误人性命的问题。如果想药到病除怎么办?系统学习《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祖经”,还要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几部书在《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系统阐析),这些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此外便是涉猎历代医家的著作,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和朱丹溪的著作。如此学习的话,就向着名医的道路迈进了。读过这些书,还有一部分书是要读的,那就是医案。中医不同于西医,医案是中医著作的重要组成,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可以说是医案中的一朵奇葩。当今中医学界得泰斗邓铁涛先生曾经说过这部医案教育了数十代的中医。可见《临证指南医案》的价值。学基础→学临床→学经典→学各家→做临床→学医案,这是一条中医应该走的路,而作为一个对于中医有爱好的人,同样需要学习基础,而并非人云亦云,需知有些中医保健书籍是对的,还有一些不过是骗骗稿费罢了。知道中医基础才可以去伪存真。
关于“想学中医该怎么开始入门学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