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学措施与方法

网上有关“一年级科学教学措施与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年级科学教学措施与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 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 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 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 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 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 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 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1、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2、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主体对自我既往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判断与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课题组计划。

2、制定个人教学计划。

四月份

收集相关资料和经验,互相听课,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五月份

进行一次学生知识检测。

六月份

1、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2、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liuxue86.com

(二)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

2、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噪音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按材料对物体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溶解、传热、沉浮等)能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想联系起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养

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

4.培养学生能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设计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承担着科学启蒙任务,对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科学,培养兴趣,对探究科学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从知识体会出发。将会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到难、循序渐进,有机地学会科学课程的各位目标,本册教材向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有趣的活动的思维空间,探索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都是科学家》,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殿堂、了解科学。重难点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探究”,我要成为科学家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点燃他们爱科学之火。

第二单元《我们眼里的生命世界》重点是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经行比较分类;了解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分类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认识水在动、植物、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重难点是,从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去探究水的有关性质,体验实践过程的乐趣,从全新广阔的角度去认识水。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重难点是掌握材料探究的方法(收集证据、探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目标,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能针对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了解水的有关知识,会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多渠道、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知道物体是有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2、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的技能,并运用语言或画图来描述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会用文字、图画来表达,能利用身边的简单器材来做一些小的试验。

3、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起我能成为科学家的坚定信念,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

5、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中国的情感。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教科研的工作要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创造性的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从而使我校的科学教学有进一步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是一年级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四、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现在一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3、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4.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准备好摆放在书桌上,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5、实行课课内容当堂理解掌握,下节课提问打分,单元一练一测验的模式,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五)

一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 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 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关于科学课的一年级教案资料三篇

#教案# 导语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 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植物一生的;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1.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 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 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一年级# 导语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最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布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通过观察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织法;能描述出观察比较的结果。

 3、了解布的纺织方法有平纺、针织、无纺等多种形式。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对布的某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并能把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学活动中要非凡组织引导小实验的进展,组织好学生汇报。

 [教学重点]

 组织好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记录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教学用具]

 每组一套小布片、砂纸、镊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镜;老师另备一份。

 [教学过程]

 在研究过衣服的科学后,来讨论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看重不同种类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热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舒适?小朋友会提出穿薄的,透气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小朋友会说穿厚的,保暖的……。还可以问内衣什么样的舒适,外衣什么样的耐穿等等。

 充分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得到结论:不同种类的衣服应该选取不同的布料来制作,服装有多种多样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讨论后明确这次课我们将研究布的四种特性:透气性、耐磨性、坚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研究布的性能。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类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吸水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块布吸水快;还有学生会提出把布放到水里,看哪块布料先浸湿;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

 学生提出的这些办法都可以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但是应该提醒学生注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一滴水,否则就无法对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设计科学的实验,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只对比一种变量,而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

 坚固程度实验:学生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学生用手能很快撕破无纺布,但是却很不轻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导学生先撕下布的纤维,并尽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而使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危险,尤其在班额量较大的班级,教师不轻易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这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更安全的办法。

 教师可以示范怎样用镊子撕下布料的纤维。

 课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纤维上悬挂“钩码”以确定布的坚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适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预备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较长的布纤维,并且使用较大质量的钩码,否则实验不好操作。

 透气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一块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把布举起来,对着光观察谁的孔隙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实验:学生还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石头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种办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供砂纸这种工具,指导学生怎样使用。

 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观察哪块布磨损最严重,比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对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块布用砂纸打磨的次数多。

 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一滴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

 实验二、撕下布的纤维,并用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

 实验三、把一块布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并用放大镜观察布。

 实验四、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比较布的耐磨性能。

 班额量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密切观察,注重安全。

 指导学生以贴画的方法做实验报告,把布各分成两类,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坚固的和不太坚固的……。学生直接把小布片贴在教师设计好的纸,制成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单。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汇报。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汇报,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把学生记录制成墙报展览。

 [课后小结]

 学生兴致很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分类标准”的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分类标准可能不统一。

 本次课要非凡注重组织好学生活动,注重安全。因为部分实验器材对孩子来说有危险性,如玻璃、镊子等。

 假如班额量小的话,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假设,设计更新的实验,充分进行说理和辩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老师可以更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多种尝试。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篇三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w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关于“一年级科学教学措施与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