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志晓(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世界文化多元存在、多样发展,各种文化形态既交流互鉴又角逐竞争,构成一幅合作与博弈并存、借鉴与较量同在的文化激荡图景。谁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谁就能为自身发展拓宽空间、远眺未来。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凭依和因由,并启示我们要正确把握世界文化激荡态势,明晰积极参与和科学应对之策,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站稳脚跟、保持定力的自强之道,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1.世界文化激荡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态势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其静态分类有中华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美文化四大体系之说,还有中国及东亚文化、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八个文化圈所论。有文化上的差异与不同,就有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此种交流与碰撞,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绵延不绝、愈趋紧密。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激荡,可以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的“泛西方化”为发端。由此肇始,具有物欲贪婪特征的西方资本,携其经济模式、生活行为和价值观念强力输出,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世界联结起来,而且其所到之处便陷入“本土文化被打压、既有文明受冲击”的窘境。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激荡又呈现出新的格局:欧美文化在渐次确立并继续巩固其全球主导地位的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文化则日益增强主体性与独立性,而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共产主义理念如“幽灵”一般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成功实践。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这两个时期,分别形成了前两次世界文化激荡高峰的话,那么自“美苏冷战”结束,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激荡在人类跨入21世纪前后,可谓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一轮文化激荡时至今日,已然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姿态和新趋向。在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是不可遏止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趋势与经济上的互为渗透、政治上的相互影响、人员上的密切往来、外交上的日渐联通是同步发展的。与文化交流互鉴深化、文化激荡交锋密切相关,各类各型的文化正在强化自主意识、加大自我保护措施,谋求更为独立的发展机遇与拓展空间。这既是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又与此一轮文化激荡新态势的客观诱发存有关联。这一点,从亚非拉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境况足可窥见。
在这样一种“文化激荡”的世界格局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既面临着发展可能与提升机遇,又要应对全新的挑战、全方位的磨炼、全领域的检验。能否经受住这样一种综合化、全维性“文化激荡”的挑战与考验,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能否站稳脚跟的迫在眉睫之举,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能否走在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至为关键之要。
2.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角色转换
中华民族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地位突出、影响广泛,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承担着重大责任。从历史演进看,中华文化不仅是四大原生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且延续至今的文明体,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到19世纪初)一直是具有重要外溢影响的文化存在,如“丝绸之路”承载起的文化交流功能等。正如伏尔泰所说,“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在与异域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还显示出鲜明的开放包容特质和强大的同化吸纳能力。公元纪年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和佛学;16世纪至18世纪由欧洲入华传教士开启的“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通的历史写照。
中华民族在自主的道路上怡然行进数千年。地理大发现带来的世界文化激荡潮流在初中期虽未波及华夏,但掠夺成性的西方列强却已把贪婪的目光投向这片天府之地。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一下子跌落至受欺凌、遭盘剥的境地中,中华文化猛然间被推送到世界文化激荡的漩涡中,以懦弱、悲苦的姿态踏上了与西方列强强暴仗势、强取豪夺文化联通的屈辱征程。自此,中华民族终结了“独善其身”的田园安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跌宕沉浮,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影像。
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和民族危亡的深重,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虽抛头颅洒热血予以顽强抗争,却终归未能救人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只有在找到了科学理论指导并建立起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之时,中华民族才看到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未来曙光,才在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展现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力量。新中国的诞生,让中华民族站了起来。经过70多年的接续奋斗,我们自信豪迈地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勇毅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面对并参与世界文化激荡的底气逐渐充盈,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双脚愈加扎实有力。当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跃升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攀上新台阶时,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制度体系愈加完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时,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并走向世界时,当中国共产党以世界大党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彪炳史册的非凡成就赢得世界赞誉时,可以说,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已牢牢站稳脚跟。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角色转换,标记出我们由孱弱到健康再到强壮的肌体成长,昭示着我们从被动到适应再到主动的精神提升。正是在此种角色转换历程中,激荡中的世界文化深深感知到中华民族的分量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必然会愈加把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推向重要位置予以关注;而中华民族也以积极的姿态、负责任的态度与建设性的行为方式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奉献智慧,以己所能去助力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尽己之力为世界文化激荡增添正能量。
3.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自强之道
当代世界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为基本态势,但却遭遇到了种种阻力;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同时却被人为设置诸多障碍;之间关联日趋紧密,而新冷战的沉渣仍时有泛起;思想文化交流互鉴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却趋向尖锐。这样的总体环境,直接影响和造就了世界文化激荡的新的现实态势。世界格局与世界文化激荡是联袂共生的,是互为影响、相互作用的。
当代中国不仅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已经牢牢站稳脚跟,更在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已有充足的条件、能力和自信去应对并参与到世界文化激荡的潮流中,倡导维护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高度重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矛盾,密切关注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暴露出的新情况新动向,尤其是基于霸权思维和地缘政治的需要,美西方集团对我们民族复兴事业的无理打压,对我们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局面的侵犯与破坏。在“博弈”成为常态且时有交锋、“较量”成为常项且间或加码的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和做好必要的准备。
为此,当代中国在新一轮世界文化激荡潮流的搏击中,务必发扬光大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成功经验,继续强化提升牢牢站稳脚跟的自强之道。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发展好自己的事业,夯实文化交流互鉴和竞争对抗的物质基础。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二是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繁荣兴盛文化事业,增强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坚守科学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联通历史血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三是秉持正确理念,坚守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任何与民族都必须充分尊重自身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以此为基础加强交流互鉴,推进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四是站稳正确立场,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回击任何形式的文化欺诈文化霸凌。各种文化形态和各个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自主的,世界文化激荡不是以强欺弱、以大压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够抵御一切文化欺诈与文化霸凌,为倡树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保驾护航。
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无可比拟的辉煌,亦有跌入低谷时的黯然神伤。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华民族靠的是自身的奋斗与实力,靠的是世界影响和国际贡献。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要引擎、世界和平重要依赖、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者践行者的无可替代作为。过去如是,今后亦然。面对复杂的世界文化格局及其多样化发展态势,面对世界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机遇和文化挑战,当代中国需要以高度开放的心态和科学务实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联通世界先进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下,当代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必将能够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5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