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中国近代真正财团,毛主席很认可,建国后主动上交产业(荣氏家族资产)

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民族资本家们分成了两派:

一批利己主义者离开大陆,去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甚至美洲地区,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另一部分人则留在大陆,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让自己的产业公私合营,继续帮助祖国发展。

留在大陆的资本家不少,但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无锡荣氏”。这个家族曾兴盛百年,民国的荣德生、荣宗敬都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物,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族。

荣氏家族起于清末,靠和洋人合作起家,后来不断扩张生意,在民国时期成为江南头号民族资本家。他们主营面粉和面纱,号称“包揽中国人的衣食”。

毛主席都曾评价:“中国近代称得上财团的,就荣氏一家。”

荣家也打破了传统上“富不传三代”的诅咒,至今已经是第五代人在活动,生意依然很红火。

那么,荣家到底是怎么发迹的?这个家族在乱世里都为做过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荣氏家族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一】

乱世出英雄,荣熙泰崛起于上海

在市面上,描写荣氏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从清末写起,但其实无锡荣氏的祖上能追溯到明朝初年。

洪武年间,荣家祖先“荣清”从南京迁徙到无锡县九龙山,在此生根发芽,这是无锡荣氏的开端。

到了清朝中期,无锡已经有大量荣氏族人,分为上、中、下三条“荣村”。到现在,无锡都有“荣巷”和“梅园”这些荣氏古迹。

在中国商界,荣氏家族则是扬名于清末民初荣德生、荣宗敬兄弟,但打下荣家江山的却是他们的父亲荣熙泰。

荣熙泰是荣氏家族经商的始祖,他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49年。当时清朝已经被西方打开大门,东南沿海开始通商,洋货大量进入中国。

荣熙泰出生时,荣家在无锡已经富甲一方,祖上在清初当官,置办了田产,荣熙泰一家都是当地的地主。

但在清朝咸丰年间,一场自两广爆发的起义席卷南方,这就是太平天国。

太平军从广西北上湖南、江西、湖北,后来沿江而下,占领了江南地区。太平军和清军在江南大战,把富庶的江南打成一片废墟。

无锡荣家在战争里受到重创,荣熙泰的父辈、兄弟和堂兄弟几乎都死于战争,幸好他自己当时在上海躲藏,逃过一劫。

荣家虽然被打击,但家族势力和关系还在。最终在家族资源的提携下,作为荣家孤儿的荣熙泰,得以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过活。

长大后,他被同乡推荐到广东三水县的税务局上班,学到了不少财务方面的知识。46岁那年,他从广东回家,在上海和洋人合作开洋行和钱庄,但没干两年就撒手人寰。

当时,荣熙泰已经在上海置办了生意,还在家乡无锡开了工厂,最后都交给他的儿子荣宗锦、荣宗铨,这两人一个字宗敬、一个字德生。

得益于荣熙泰早年在外面打拼,荣德生和荣宗敬兄弟十几岁也在外面做工,稍大一点就开始做生意,学到了很多经商的本事。

于是,荣熙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让俩儿子进钱庄当掌柜,早早就做好了家族接班的打算。

后来,荣熙泰一死,荣氏兄弟俩就拿着父亲的遗产在江南闯荡,把荣氏家族推上新的高度。

当时中国在提倡“洋务”,军用工业颇有成绩,民间的民用工业也在发展。荣氏兄弟在两广地区考察后,认为棉纱和碾米、磨面是投资小、回报高、旱涝保收的生意。

在1901年,荣氏兄弟开办保兴面粉厂,后来又开办振兴纺织厂,把厂子放在上海、无锡等地,产品卖到长江两岸,甚至沿着大运河卖往北方。

在20世纪初,荣氏兄弟的面粉厂飞速发展。刚好当时北方在打仗,面粉消耗量大,有北方人开海船来上海买面粉,荣氏兄弟就把握住商机大赚一笔。

荣宗敬带着资本在上海收购面粉厂,把上海老牌的华兴面粉买了下来,当地的洋人和买办都对荣家的财力刮目相看。

后来,荣宗敬看上海的市场更大,就和弟弟荣德生商量,两人分开开厂,弟弟在无锡,哥哥在上海,各自管理大江南北的市场。

不久,荣宗敬就从无锡带来工人和设备,又开办了申新棉纱厂,自此以后荣家开始在无锡、上海两头发展。

【二】

民国战乱纷扰,荣氏在艰难中依旧爱国

在民国初年,上海是中国绝对的经济中心,工厂林立,但因洋货的挤压,厂子的规模有限。

1914年一战爆发后,由于西方列强陷于战争里无法自拔,列强工业全力补给战争,减轻了对亚洲工业的压力,于是荣氏的工厂开始腾飞。

民国时期的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清朝没多大区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仍然有压力,当时民国政府也在大力鼓励食品加工和纺织业的发展。

一战后,靠着政策红利,荣氏棉纱成为国内品牌,在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面粉的产量也是全国,荣氏无锡茂新面粉厂的“兵船”面粉是中国史上个注册商标。

荣家当时有12家面粉厂,9家纱厂,日产面粉上万袋,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日本、南洋。

生意做大之后,荣宗敬和荣德生在家乡无锡修建了“梅园”,作为自己家族“下荣村”的家族产业,荣家后来两代人都曾在这里生活。

30年代初,因为荣氏企业太过庞大,蒋氏政府还曾想把荣氏兄弟的产业收归,搞经营。他让孔祥熙负责谈判事务,但被荣家拒绝。

荣氏兄弟敢拒绝蒋氏,是因为荣家的面粉厂和棉纱厂不仅是荣氏兄弟的产业,上海滩的大亨、洋人都有股份在其中。

荣氏兄弟以商业力量抗衡老蒋,最后南京政府也不敢逼迫太紧,只能放弃。

在蒋荣二家纠葛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一个为期10年的短暂发展期,荣氏的企业蒸蒸日上,分厂开到了长江沿岸的南京、汉口,还在山东、河北有分厂。

荣氏兄弟当时已经是中国首富,资产过亿,兄弟二人挣了钱,还积极回馈社会。

民国时期中国多灾多难,凡是有天灾或者人祸,上海开始募捐,荣氏兄弟总是牵头的,南方治水、北方抗旱,荣家给钱给粮;政府打仗要“助捐”,荣家也慷慨解囊。

1931年日本人侵略东三省,华北危急,南方商界捐款给抗日,荣家当时失去了东北的生意,本就大出血,但仍然带头捐款抗日。

在1937年前,上海已经很多财团往西南甚至东南亚转移资产,但荣氏家族依然立足中国大陆经济带,还在内地开办分厂,这一举动赢得了民间的尊重。

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从上海登陆,直接把繁荣的上海滩打烂。

在战争中,荣氏在上海的工厂也遭到轰炸,在最后关头,荣氏兄弟把库存几万包面粉捐给中国当军粮,并尽量把上海工厂的机器搬走。

日军攻下上海后,当地的中国工厂被大量充军,随后日军拿下整个江南,中国最富庶的工业区落入敌手。

这时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选择了不同的路,哥哥荣宗敬带着家眷远走香港,弟弟荣德生则留在大陆,作为荣氏企业的代表人。

荣德生在上海居住,住在租界,家族部分产业依然运转。

日军占领华东后,扶持了汪精卫成立伪政府,并让汪伪政府多次邀请荣宗敬出来当官,或商界亲日同盟,都被荣宗敬拒绝。

日军后来陷入战争泥潭,还让汪伪政府去找荣宗敬,要求出售荣氏工厂给日军军用,都被荣宗敬强硬拒绝。

在暗地里,荣宗敬却散尽家财帮助中国政府抗日,荣家把工人、机器分散到了大后方,在西南的重庆、成都、昆明,西北的西安、宝鸡、天水建立面粉厂或棉纱厂,支援抗战。

整整七年,荣氏企业艰难挣扎,和大量民族工业一样艰苦求生。

直到抗战结束后,荣氏家族才回到江南地区,尽管荣氏的财力不如当年,但影响力还在。

当时,荣家的大哥荣宗敬在1938年就死于香港,但荣德生带着荣家后人在无锡和上海重振家业,在解放前依然是当地大亨。

【三】

留守大陆上交产业,荣氏传人居功至伟

解放战争时期,荣家和大多数受抗战影响的民族企业一样,都在恢复发展。可因为老蒋势力江河日下,荣氏企业受到老蒋手下的四大家族压迫,生意每况愈下。

1949年解放前,上海资本家开始大量外逃,大哥荣宗敬的家人因长期在香港,习惯了大陆外的生活,所以荣宗敬的儿子荣鸿元、荣鸿三、荣鸿庆都离开了大陆,前往巴西或留在香港。

与此同时,荣德生的其中两个儿子尔仁、研仁也离开了上海。

最后,荣德生和儿子荣毅仁都决定留在大陆。他们父子抱着一片赤心,想继续在国内搞工业,造福。

在建国前,荣德生就曾北上北京,成为人民政协的成员。建国后,荣德生又带着荣氏企业,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

因为带头进行公私合营改造,荣氏被政府称为“红色资本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主要精力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所以民用工业的发展较慢,这也一度影响着荣氏企业的发展。

在一段时间内,荣氏的企业保持着民国时期的基本面貌,公私合营后面粉厂和棉纱厂的产量虽有所提高,但消耗也大,所以效益一般。

50年代初,荣德生去世了,他的儿子荣毅仁则继续在上海工厂工作。此后,荣毅仁接手荣氏企业,继续发扬光大。

荣毅仁出生时含着金钥匙,他住在无锡梅园里,从小锦衣玉食,是上海滩著名的公子。在解放后的上海,荣毅仁成为“申新纱厂”的总经理,还曾在华东财委会当委员。

经营之余,荣毅仁还长期在一线工作,在工厂里和普通工人一起劳动,毫无架子。

荣毅仁主动去过这种生活,是顺应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需要,而他能吃这个苦,则和他严格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关系。

荣家的产业来自荣毅仁爷爷荣熙泰的闯荡,他家族覆灭,身无长物,长期靠给人打工过活。

荣熙泰母亲去世时,他不得卖掉房屋才让母亲下葬,后来他虽然开了钱庄,但前半生太劳累,积劳成疾而死。

荣毅仁父亲荣德生小时候在上海给人当学徒,也受尽白眼,吃了多年苦头才熬成经理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荣氏兄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后来都严格教育孩子。

虽然荣家的孩子们生在富贵之家,但都受过人格和身体上的严格锻炼,从小参与工作,个个没有公子、小姐的架子,为人处世面面俱到。

1957年,荣毅仁成为上海副市长,59年后北上北京,担任纺织部副部长。

6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动荡时期,荣氏家族也受到了冲击。在无锡,荣氏的祖宅梅园、荣氏兄弟的坟墓都遭到了破坏,荣氏当家人荣毅仁也受到不同势力的抹黑。

在关键时刻,党和政府保护了荣氏后人,让他们度过了10年动荡。

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荣氏家族的掌门荣毅仁又找到了机会,他向党中央献策,希望成立一个国际投资公司,代表搞金融。

邓小平同志同意了荣毅仁的意见,于是乎,著名的“中信集团”诞生了。

荣毅仁带着新成立的中信走出国门,当时中国基本没有外汇,出门投资是不可能的,但荣家在海外有影响力,还有不少家人在海外发展很好,荣毅仁担负着“吸引外资”的任务。

后来,荣毅仁带着批复的1亿人民币资本,加上荣毅仁从民间自己借的钱,去日本地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东南亚、南美搞金融,在80年代给国内带来大量优质投资。

中国最早的房地产事业、奢侈品进口、商业银行、保险等行业,就都和中信集团有关。

荣毅仁为改革开放带了头,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在他的带领下,海外的荣氏家族也都回国来投资,在上海和广东开办了企业。

1993年,荣毅仁辞去了中信集团的职务,安心养老,中信集团也交给了荣家第四代人。

荣毅仁只有一个儿子,叫荣智健,他带领中信在海内外开拓,个人曾在2005年登上中国首富的位置。

2008年,荣智健光荣退出中信,随后没几年,中信成为全资国企。现在的中信已经是国内的巨型企业,产业遍布方方面面,虽然荣家还有人在中信系统里任职,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如今的荣家第五代人,也已经成为当家人,他们虽然不如祖辈那么出名,但也还是华人商业圈的知名人物。

荣家从清末崛起,到如今已经超过100年,中国人说“富不传三代”,但这话在荣氏面前显然不准确。

荣氏家族一直从商,但他们家教严格,忠于祖国,这让荣氏家族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上走在“大道”上。

荣氏的繁荣,和很多民国大家族的凋敝形成对比,足以看出顺应历史大潮者和投机取巧者的区别。

文/商学野

编辑 | 虢洛西

参考资料:

1、《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贾秀慧

2、《近代实业家荣氏兄弟经营之道析》,尚方民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