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快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四)(快乐教育含义)

——好的教育、好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

......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说教育是可以快乐的!我们只有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来没有说,学海无涯是乐作舟的!所以,对这个快乐教育,和这个苦与乐的关系,我觉得我们也要辩证地思维。因此我想,就是说这个,只有通过一定的勤奋,学习最后才能收获快乐,而不是说一直是快乐的,最后能够收获快乐的结果。那么,这个教育“内卷”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教育没有勤奋刻苦,孩子怎样才能争得一个美好未来?

前面已经对成宾局长的讲话进行了三次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头看前面的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直接来看成宾局长的最后一句。以及我们可以探讨的问题。

最后一句话:那么,这个教育“内卷”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教育没有勤奋刻苦,孩子怎样才能争得一个美好未来?

问题四:教育的勤奋刻苦和美好的未来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状态?

今天的大部分人可能都觉得勤奋刻苦可以换来将来的美好生活,但是细细观察生活中的诸多案例,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事实并不是这样。从的角度来讲,高考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从数据来看,无论这个学习群体怎样努力,总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无法就读大学。

再换一个视角来看,今天的大学和古代大学又是不同的,今天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学是高文凭、高学历,毕业后,获得高薪资待遇。而在古代(孔子之前的时代),大学是一种学习精神,以学为大,终生学习,不断成长。今天的我们把大学当成了鲤鱼要跃的龙门,却丢弃了大学的精神。目标指向高文凭、高学历、高待遇的大学是以功利为导向的“大学”。而致力于终生学习、不断成长的大学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大学”。前者必然对应的是以功利为导向的教育。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出四种人生模式,它们分别是“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如果把这四种类型的 人生模式对应到我们的教育中,以功利为导向的教育对应的应该是属于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人是误认为“成就即幸福”的人。他们只重视目的,就算过程痛苦也不在乎。然而也正是因为忙碌奋斗的过程,并不能使他们感到快乐,因此对他们来说,只有实现目标的那一瞬间是幸福的。当这种“幸福”消失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空虚。

回头再看成宾局长的话“教育没有勤奋刻苦,孩子怎样才能争得一个美好未来?”这句话既符合功利导向教育的特征,同时也在把人向“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引导。

如果我们认可,以功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那么,怎样的教育模式才是呢?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作者真正认可的是幸福感悟型的人生模式。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终极目标是有意义的, 而且过程是享受的, 让人快乐。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前面的那个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登山的那个人。

感悟幸福型的这个词汇是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但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这种理念。不过,各家的使用的名言词汇各不相同。比如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我们今天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活在当下”。实际上它们的意思都是相近的。这些理念既反对我们消极躺平,同时又反对功利为导向。

我们大部分虽然会说这些词语,却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偏差,甚至很多人会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来。比如很多人把活在当下理解成吃吃、喝喝、好好享受。而它实际上的意思是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心(良知),该干嘛就干嘛(为所当为)。我们的良知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它也像人体的肌肉一样,常常用它,使它得到锻炼,它也会变得强壮起来。

台湾学者傅佩荣在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时,其中有一段很有启发:

其实,重要的不是结果如何,而是该不该做。该做的话,做的过程就是目的,最后的结果,不是个人所考虑的。其结果也不在今天,也许在千秋万世以后......

更好的教育学习模式是什么,如果把《论语》读明白,我们会发现,孔子一直想告诉我们,我们有一种更好的人生模式,一种更好的教育、学习状态。很多年后,人们大多听不懂孔子的话了,于是王阳明又作了新的解释,然后是泰勒•本•沙哈尔,然后是......

我们或可以作一个猜想: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种种苦难。学习、教育诞生之初,正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苦难。它们本是为了化苦为乐而生的,只不过后来,它们在错误的引领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岔路。后来,又不断有人想把我们重新引回到原先的正道上去。但成宾局长显然不是这类人。

(0)
上一篇 2023年08月06日
下一篇 2023年08月0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