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食脑虫”?北京疾控:牢记六点预防措施(食脑虫是怎么来的)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 据北京疾控消息,有家长带孩子去海边旅游后,孩子竟持续高烧不退,还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几经诊查才明确孩子感染了——“食脑虫”。为此,北京疾控发布文章,详解“食脑虫”的前世今生与防治措施。

“食脑虫”的前世今生

“食脑虫”学名为“狒狒阿米巴原虫”。狒狒阿米巴原虫的学名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一种“自由生活”阿米巴寄生虫,可以不依赖于宿主,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活、通过捕食和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多存在于淤泥、池塘或游泳池中。

美国CDC于1986年在一只死去的山魈(一种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首次发现了狒狒阿米巴,于1993年确定其为阿米巴的一个新种。

全球已经诊断出200多例狒狒阿米巴感染病例,其中美国报告了100多例,我国报告几十例。这种“狒狒阿米巴原虫”是目前已知的三种可以引起严重脑部感染的自由生活阿米巴之一,致死率高达90%以上。

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淡水、土壤和灰尘中存在的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主要的传染源,但由于病例较少,潜伏期较长,目前具体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来说,有两种途径进入人体:

途径一:通过农业工作,一般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红斑难以治愈的情况。

途径二:人们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被“食脑虫”感染的水洗鼻子时,它们从鼻腔钻进人脑后,飞速繁殖起来,引起化脓性脑膜脑炎,血管出血和脑实质坏死。

由于该病多由自然环境来源获得,目前尚未有报告证明狒狒阿米巴感染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食脑虫”真的会影响脑子吗?

狒狒阿米巴感染可表现为多种临床类型,如变、鼻咽或鼻窦感染,或包括脑炎在内的播散性感染,病例首发多以变为主。

若感染后发展为脑炎,则潜伏期较短,一般5天左右出现症状,发病初期伴随味觉和嗅觉的改变,表现鼻咽炎症状,接着是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疾病迅速进展,皮肤损害和肺部感染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却可能在几天时间内死亡。

诊断方法

对于诊断阿米巴性脑炎,最重要的是鉴定或脑脊液中的阿米巴病原体,并进行病理涂片检查或脑脊液的培养。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脑和皮肤活检,可对受损病灶进行直接活检和学检查。

预防措施

野外玩耍或旅游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阿米巴原虫感染:

1.不要游野泳!不要在温暖的死水附近从事水上活动,特别是如果水浅、低、流速弱;

2.在可能被污染的水中参与活动时,捏住鼻子或使用鼻夹;

3.在淡水、温泉和其他未经处理的热水体中游泳时,保持头部在水面以上;

4.避免潜水和跳入停滞的淡水中,不要挖掘或搅动水体底部的沉积物;

5.尽量避免用野外的水洗脸,更不要饮用,如果身体上有任何开放性伤口,尽量避免与水相关的活动。

6.如果玩水后出现头痛、持续发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及时去医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31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