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高校大门怎么开?(高校门口图片)

随着暑期来临,大众对高校的参观需求日益增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均于7月8日面向公众开放。

自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社会逐渐恢复三年前常态,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讨论。

高校开放,你怎么看? 南方 简仁山 绘图

你支持高校开放吗? 支持完全开放,高校应该更加包容~ 支持有限度的开放,学校不能变成人山人海的景区! 不支持,学校人员太杂不好管理 提交

高校为何要开放?开放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南方 记者邀请了多位高校教师、教育领域有关专家共同探讨高校开放这些事。

提问:您为什么支持高校开放?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鸣:

大学要通过教学科研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同时,它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也要引导整个社会文化向上发展。从大学功能的角度,毫无疑问,高校应该开放。但我们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运作机制的大背景下来思考这件事。目前各类公共机构开放程度还是较为有限,要求承担着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必须完全开放是不合理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大学性质比较靠近,它们也并未做到完全向公众自由开放,还是需要预约或者购买门票才可进入,具备一定的管理机制。我认为完全自由的开放和完全的封闭都不可取。大学应该尽量做到在有管理的前提下开放校园。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

都在改革开放,开放校园并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办大学的应有之义。大学这个机构从产生起,的确是做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发生变化。但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不否定大学是象牙塔的办学理念,但是还需要超越象牙塔理念,那就是高等教育在面向高深学问的同时,还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开放大学只是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水乳相融的一个形式,开放大学任重道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应该升级换代为:一心要读圣贤书,为了窗外身边事。在哪里去读书,到飘窗上去读!也许大学开放,与读书理念的变化应该相向而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

我坚定地认为高校是公共资源,没必要去强调它的封闭性。不应该只考虑大学的运行,而不考虑它的公共属性和公共价值。现代大学的起源就包含了开门办学、开放、自由、共享等价值理念。而且,我们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它的财政资金来自,大学的设施、服务都具有公共属性,不应该用围墙将大学围起来,非常有必要破除大学封闭的观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师生已经可以自由出入校园,全面接触社会,不让社会公众进入校园的理由是什么呢?不过,具体到高校的开放,也并不是无条件的。公办高校的资源属于全社会,理应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公众共享公共教育资源。但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办学,培养人才。校园开放的前提是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就当下的校园开放而言,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公众要求开放的呼声,将校园开放恢复到疫情前的程度。同时,在听取师生和社区居民意见基础上,梳理可以向社会开放的校内资源,建立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研究员袁泉:

高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共性。知识为公共所有,高校是知识的聚合体。而且,高校一般是开放式的环境,国内外的高校中都会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相对于城市的其他区域来说,它的公共属性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我认为从高校本身的属性来看,它应该是面向社会的。一方面,高校本身就能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休憩的公共活动场所;另一方面,高校开放也有助于高校建立和社会更亲近的关系。

提问:您理想中的高校开放是什么样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鸣:

大学不仅是物理意义的开放,大学可以在文化传播、科普传播等方面进行更大意义的开放,以此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比如,目前大学对社会公开的科普性质的讲座较少,这方面的文化传播工作做得不是特别理想。我希望未来校园内的各种讲座能够向公众开放,大家通过预约即可进校听讲座。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

希望高校可以实现在保证安全管理的前提下,让公众自由出入;在不影响学校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可以成为公众共享的教育资源。大学成为社会的知识高地、道德高地甚至是休闲高地。大家都愿意进入大学读书,都愿意感受大学的氛围,让走进高校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不要把高校弄成少数精英静心读书的地方,现在北大清华面临参观人员众多的实际情况,只是参观者的一种功利表现,而不是大学开放的应有之义。大多数的大学特别是位于中小城市的大学,更应该先行一步,探索传授高深知识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从开放校园做起。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研究员袁泉:

高校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它可以为不同的主体提供交流的空间。比方说产学研,这是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交流平台的过程,较高层次的知识汇集到了一起。除此以外,我认为高校可以更多投入到科普中,现在很多高校的资深教授甚至院士都在积极投身科普。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一方面通过科普让更多人理解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在科普中,我们也能与企业、社会民众有更多互动,更了解双方的需求。我认为,高校去搭建知识交流平台,让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各界企业、社会民众能共同参与讨论,也是高校在开放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字】南方 记者 段江含

【制图】简仁山

【统筹】赵晓娜

【策划】吕虹 伍青

【作者】 段江含;简仁山;赵晓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