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劳模工作室)

教育兴则兴,教育强则强。总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要在和区域发展大逻辑中找准新方位,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明确新坐标,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展现新作为,着力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厚植区域协同发展沃土,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提高区域人才供给质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主培养一流人才是党和的殷切希望。高校作为孕育人才、汇聚人才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其自身与所在区域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承担着为地方发展提供不竭人才动力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筑牢人才培养之“基”,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贯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健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和人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要主动适应党和事业发展需要,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把发展科技生产力、培养人才资源、增强创新动力相结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以新技术、新业态、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前沿战略领域为发力点,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加强学科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以知识体系创新为着力点,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和科技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培养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结构侧要素相结合,在办学过程中主动对接地方和企业发展诉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双师队伍等方式,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着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高校作为科技与人才高地,承担着为区域地方发展聚才引智的重要任务。应紧密围绕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和眼光,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由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雁阵”格局;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用好区域人才政策资源,实施多元分配方式,探索长周期评价,激励和引导教师长期稳定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学引才用才机制;加快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储备,打造多级联动、有效支撑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各阶段全覆盖的完整支持体系。同时,高校要扩大开放合作,发挥数字教育资源优势助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以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引育平台为示范和带动的培养机制,服务地方特色人才培养。

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

总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校要以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服务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夯实基础研究“压舱石”。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地基”,高校要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实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夯实基础。深刻领会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重大论断,坚持“战略导向、统筹布局、重点培育、高质运行”原则,大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基础研究优势力量加强联动合作、同题共答,加强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完善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不断产出的评价考核机制,推动高校自身和所在区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共同提升。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技创新的生长点,学科交叉融合为产生重大科学突破和科技革命提供了无限可能。高校应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大课题、重大工程,以联合项目攻关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人员交叉,充分释放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效能倍增效应。深入查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面临的问题短板,认真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举措和突破点,建立健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体制新机制。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鼓励科研人员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合作,开展原创性探索研究,促进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强化有科研“生力军”。开展有科研必须导向明确,把“充分体现意志、有效满足需求、代表最高水平”作为标准。高校要践行“四为方针”、坚持“四个面向”,积极主动对接战略目标与任务,加强与所在区域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协调联动,以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为驱动,以有科研回应经济发展所需所求;发挥科研管理作用,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推动科学研究向“目标型”发展,科研模式向“团队型”发展,科研管理向“型”发展。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重大科技任务难题,强化有科技创新,以有科研助力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

厚植区域协同发展沃土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要树立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的大教育观,紧紧围绕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聚焦地方战略布局,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厚植区域协同发展土壤,助推区域形成比较优势,为地方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贡献高校智慧、提供高校方案。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校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融合度,将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与学校学科优势、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协同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稳链、强链、延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内外联动,加强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跨越实验室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鸿沟,深化在揭榜挂帅、联合课题攻关、中试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合作,与所在区域建立形成众多的和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转化高质量创新成果,努力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区域本地转化做实、做大、做强。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区域在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转化方面的政策制度优势,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制度体系,健全并落实相关保障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任务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为牵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区域重大项目集聚,完善以质量、效益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切实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本地、本区域的转化效益。

建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平台。转化平台是迈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中介。高校要着力推动学科、人才、平台等方面实施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内在耦合,最大能力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创新效能,共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力;进一步强化重大平台共创共享,与地方合作共建产学研联盟、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和重大需求,加强区域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港、高端智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造前沿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培育示范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写好服务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答卷。(作者系东北大学原党委、教授)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08日
下一篇 2023年07月0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