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鄙视》:一个想太多的男人,比女人更可怕(鄙视的意思是不是喜欢自己)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文 | 衿语

婚姻里最怕的是什么?我想,莫过于猜疑。

猜疑不一定是对忠诚度的怀疑,有时候也包含着对感情纯度和平等性的怀疑。

尼采说:“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当一段亲密关系中,一旦“猜疑”的分子开始活跃,随之而来的不信任和否定感,往往会像躲在暗处的幽灵,将婚姻中的亲密感啃噬殆尽,而你却不知所措。

通常在婚姻或者感情中,天生敏感细腻的女人,更容易患得患失,更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对方爱的证明和回应。

而男人,往往是理性、冷静的代名词。相对于女人的折腾和纠结,男人则偏向于冷漠而寡言。

然而,在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的《鄙视》里,我却看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曾15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在意大利20世纪的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评价,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

他不仅是小说家,还是一名记者、剧作家、散文家和影评人。而这本《鄙视》创作于50年代,是莫拉维亚的代表作。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讲述的是一对结婚两年的夫妻,遭遇婚姻危机的故事。

而作为出自大作家之手的作品,想要表达和反映的问题显然不那么简单。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最小细胞,思想意识和行为表达,无不受到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鄙视》表面上写的是婚姻危机,实际上讲的却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即使这个故事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但却和如今中国社会的生活特别贴近,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故事当中,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强烈的代入感。

整部小说中,有着大块大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完全是一种男性视角,在面对外界人事而产生的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透过这些看似絮絮叨叨,细枝末节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事业、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过度专注于自我内心,却忽视妻子真实内心,反过来揣测猜疑,却最终将妻子越推越远的婚姻悲剧。

- 01 -

婚姻的适配性多重要

里卡尔多和埃米丽亚的婚姻悲剧,究其原因的话,两个人的不适配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点。

小说的起始部分,作者就已经借丈夫里卡尔多的口吻,对两个人的背景做了介绍和铺垫。

里卡尔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渊博的学识,对自己的才智也是近乎自恋地自豪;

而埃米丽亚在他看来,无论是教育、智力或道德感方面都与自己相去甚远,她只是一个单纯、美丽的物质主义者。

里卡尔多娶了埃米丽亚,除了被外表所吸引,有大部分原因很难说不是一种大男子主义的驱使。

因为在这样的妻子面前,尽管自身经济条件不值一提,但其他方面却有着十足的优越感。

而在新婚的头两年里,正如他所说,在爱情的驱使下,双方的缺点在对方的眼里不仅是可以宽容的,甚至是可爱的。

虽然租房也没车,但两个人之间满满的爱意,胜过一切。

“人越是不计较幸福,就越是感到幸福。”

然而,后来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却恰恰是因为两个人处在不对等的认知平面上所造成的。

妻子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丈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除了笔头口头有水平,还有着非常丰富而多戏的内心世界。

两个人平时除了爱意,生活中心理上很难有真正水乳交融般的沟通和理解。

电影《蔑视》剧照,改编自《鄙视》

丈夫对创作事业的抱负和理想,在内心无比膨胀,可受困于现实的压制,表露出来的却是对制片人的迎合和附会。而妻子只想要简单快乐地生活。

丈夫无意间顺从了制片人独自搭载妻子的要求,被妻子解读为,丈夫为了生计将自己献给了制片人,并由此萌生了对丈夫的疏离与鄙视。

隔阂的形成,让本来就无法顺畅交流的夫妻变得更加无法沟通。

妻子对自己的疑惑和反思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令丈夫抓狂躁郁,一次次的逼迫追问也只能换来一句“就是这样,你不要逼我了!”

也许,妻子在心里认为,你已经把我推给别人了,现在还来质问我的态度改变,让我无法不鄙视你的作为。

然而,她的语言无法内心想法的正确表达,而她的态度又促使丈夫疑心病的日益加剧,正是在这样的拉锯中,夫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走向了悲剧。

可见,婚姻的结合除了爱情的基础,价值观的认同和交流层面的对等性,太重要了!

- 02 -

多少关系毁于牺牲感

《鄙视》的故事中,还隐藏着一种在亲密关系中破坏性极大的作用力,那就是无处安放的「牺牲感」

丈夫里卡尔多认为,自己压制理想,而屈从于现实,为了金钱,受制于制片人和导演,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给妻子埃米丽亚一个家。

如果爱可以战胜一切,那这都是因为爱。

但是,面对妻子的日渐疏离,爱情已然面目全非。这个时候,之前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成了一种牺牲,而且是毫无价值的牺牲。

在牺牲感的驱使下,“我爱她,她不爱我,甚至鄙视我”的委屈和怨怼就会被无限地放大。

我为你牺牲了自己的梦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到头来,你反而不爱我了!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哪怕还有一点感情,都会被一一吞噬。

而在妻子埃米丽亚看来,自己何尝不是丈夫事业上的牺牲品?

本来一心一意爱着的丈夫,为了合作与事业,无视自己对制片人起初的反感,一次两次地放任对方对自己的冒犯,却听之任之。

而当事业和机会都争取到了,你却说因为我,要放弃这一切?埃米丽亚对此表示完全无法理解,自然也不能认同丈夫的决定。

婚姻中的「牺牲感」是扼杀爱情的刽子手。它让相爱不再纯粹,让相知变得无望,而怨恨却悄悄滋养。

- 03 -

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导读戈达尔》的作者米歇尔·玛丽这么评价莫拉维亚和他的《鄙视》:

他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毫无疑问,主人公里卡尔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他身上,能清晰而立体地看到一个文人的清高和理想主义的坚持。

小说中故事的高潮,对于改编荷马的《奥德赛》为电影这个问题的分歧上,就充分展示出了这一点。

正如里卡尔多最终总结的那样,他和制片人以及导演三个人对于想要塑造的奥德修斯形象如此不同,就是因为三个人在生活和人生理想上的迥然相异。

制片人所要塑造的浮浅、平庸、浮夸而又毫无意义的形象,与他本人的生活、理想和利益相一致;

导演要塑造的是比较现实,然而又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形象,符合他当导演的精神和艺术境界;

而对于自己而言,他想要塑造的形象,无疑是最崇高、最自然、最富有诗意、最真实的形象。

它产生于自己对一种既不被金钱腐蚀和吞噬,又没有降低到纯粹处于生理上和物质上的需求的生活向往。

那种向往也许是软弱无力的,然而却是诚挚的,是里卡尔多对于自己想要符合的形象的对标。

里卡尔多由始至终的内心冲突和斗争,就来自于自己的理想主义和庸俗的现实社会的矛盾。

再深挖一点,便是自己在这样的失衡里,无力反抗的同时,又深陷自欺欺人的桎梏,在自我臆断的高尚中鄙视着周遭的一切。

用更通俗的说法表达,就是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说到底他和埃米丽亚的悲剧,也正是由于这种价值体系的不同而造成。

相对于丈夫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追求,埃米丽亚似乎更倾向于制片人通俗易懂而又符合现世标准的价值观。

这难道不正是现代社会人性精神世界迷失的追问吗?

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词“鄙视”,虽然是从妻子的嘴里说了出来,然而当我们看到故事的最后,才会恍然大悟:

或许,在里卡尔多的内心深处,早已埋下自我鄙视的种子却并不自知……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