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而是中间点,将整部历史一分为二(真正的炎帝陵在哪里)

民国之后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开始出现一个谬论,并且变得非常流行,并影响至今,就是认为中国文明的开始于黄帝时期。以时间推算,黄帝距离现在大约有5000年,于是就说中国文明的历史是5000年。

其实,黄帝时期并非中国文明的起始点,而只是中国历史崭新阶段的开始。黄帝之前,中国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的,不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黄帝之后,中国则进入周期性地遭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就是传统所说的“三皇五帝”的“三皇”阶段,这个阶段非常漫长,不会低于5000年。

牛头人身,崇尚宗教和暴力的蚩尤,实际上是当时外来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崇尚义理的黄帝,和不讲义理的蚩尤间的战争,绝非仅仅是中国文化内部的利益之争,还是最早的中西文化之争。

历史所有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在地理都是来自中国的西方,因此都可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化。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方的具体位置不同。蚩尤文化就是经中亚游牧而传入中国的古两河多神教文化,兼具亚欧草原的暴力和古两河的多神教两个特征。

现代很多人认为,古两河(西亚)与中国远隔万里,在古代交通技术极为落后的条件下,中国和古两河之间绝无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文化、文明交流,因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交通。

其实历史上人类文化、文明交流,是无需直接交通和直接的人口流动的,因为其传播是类似于“水波”的方式,而非类似于“水流”的方式。水流是需要水在空间上发生位移,而水波则不需要。在水波的传播过程中,水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在原地做上下震动。

各地的人就相当于水,文化、文明就相当于水波,是“文明波”、“文化波”,人无需发生位移,而只需渐次发生文化变革,“文明波”,“文化波”就可以传播到直接交通无法到达的遥远世界。

考古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波式”文明传播方式在几千年前的存在。中国和中亚间在5000多年前就存在一条“彩陶之路”,彩陶在中国和中亚,乃至西亚之间进行阶段式地中继式传播。在彩陶从中国向中亚和西亚的传播过程中,并不需要在中国和中亚和西亚的终点间进行直接的人员流动,而更象多人之间采用手递手的方式搬运一个东西:人未动,而东西则可以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丝绸之路也是如此,丝绸从中国向西方终点的传播过程,并非是直接运输,而是通过中国和西方终点间各个地区的“手递手”,是以波的方式传播,而非以流的方式。

佛教传到中国,最初也是如此,不是印度教徒直接到中国传教,也非中国人直接到印度取经,而是以中亚游牧为中介。中亚在中国的西方和北方,历史上我们曾经管北方游牧叫“胡人”。中国最先知道佛教就是通过胡人,所以佛教的最初名称是“胡教”。

黄帝之前,中国不仅没有独立的政府,也没有独立的学术,所以也当时的社会也就没有官民的对立和分裂,也没有实践和学术的对立和分裂,此时义理、实践、人民是天然地圆融一体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理想时代、黄金时代。

政府在中国的出现肇始于黄帝时期,成型于尧舜时期。政府在社会治理上固然有着重要功能,但是政府的出现,也使得中国本来圆融一体的社会实践一分为二:民间社会和官方社会,即出现了官民间的分裂和对立、官民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又呈逐渐深化的趋势。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