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题目 (要有答案)

网上有关“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题目 (要有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题目 (要有答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上古传说——春秋战国)

一、填空

1、我知道的上古传说有:_盘古_____ 开天地、__女娲___造人、__后羿__ 射日、____夸父___ 追日、______ 造字、_________ 钻木取火等。

2、“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___大禹______ 治水的故事。

3、中国最早的王朝是___________朝。

4、“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博得___________ 一笑。

5、姜太公钓鱼——__愿者上钩_________ 。

6、鲁国的勇士___________ 被《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赞为千古第一侠客。

7、___________ 写的《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的一部兵学专著。

8、老子著有《 》一书,被称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9、“春秋五霸”是指___________ ,“战国七雄”是指___________ 。

二、我会讲“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兔死狗烹的成语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趣味题二(中华一统)

二、填空

1、公元前221年,___________ 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___________ 。

2、封是___________ ,禅是___________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拥有天下的典礼,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4、有人认为秦始皇时期入海求仙药的___________ 是日本传说中的开国天皇神武天皇。

5、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行刺秦始皇的人是___________ 。

6、传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哭倒长城的是___孟姜女________ 。

7、秦始皇接受丞相___高要________ 的建议,进行的焚书坑儒是秦王朝为在思想上统一全国,进行愚民的残暴手段。

8、指鹿为马的人是___________ 。

9、___________ 虽忍受过胯下之辱,但后来成为了大将军。我知道和他有关的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韩信“明修栈道”实际上却 ___________ 。

二、我会讲(把下面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1、讲四面楚歌的故事,背诵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讲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3、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说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中华上下五千年》趣味题三(大汉雄风)

三、填空

1、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是___________ ,卢纶的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赞扬了他高超的箭法。

2、汉武帝采用了___________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 ,他的名言有:“人固有一死,或 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 。” _____鲁迅______ 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___________ 出塞是因为毛延寿把她画丑了。

5、___________ 写有《论衡》一书,宣扬无神论。

6、___________ 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7、___________ 投笔从戎,平定西域,纵横戈壁30载,立功异域,万里封侯,他曾说“不入虎穴, 。”

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汉朝的___________ 发明的。

9、东汉时期的许慎编著的___________ 首创了部首编排法,被称为字典的鼻祖。

10、___________ 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11、张仲景写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___ 。

二、我会讲(把下面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1、会讲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2、能讲苏武牧羊的故事。

答案

1.仓颉、北京人

3.夏

4.褒姒

6.荆轲

7.孙子

二、1.秦 秦朝

2.分封制 禅让制

4.徐福

5.张良

7.李斯

8.赵高

9.韩信

10.暗度陈仓

三、1.李广

2。东方朔

3.司马迁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4.王昭君

7.班超 焉得虎子

8.蔡伦

10.张衡

11.药王

两道中国近代史问答题

清政府背景:

政治上,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影响)。

文化上,

经济上,财政恶化,银量和制钱不足,税款加大

2. 失败原因: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官吏营私舞弊)。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 ,财政恶化,只收实银白银大量外流,财政危机加剧,纸币发行过 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约定:清政府须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600万元(银元),商欠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如果算上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则总价可达2700万元。

,商人投机,纸币信用低,纸币发行过多,。

关于中国历史的问答题(要简单的)

从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

具体表现在: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关于“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题目 (要有答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7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