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研究乙肝的书籍

网上有关“推荐研究乙肝的书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推荐研究乙肝的书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科普书籍《乙肝五项极其32种组合模式》 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 王德林(网名:乙肝强、益肝祥)

-无论什么人,从小到大,一生中,不知道要做多少次乙肝五项

(乙肝两对半)化验,所有这些化验的结果,不出32种。《32式》一书,

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诉你各种化验结果的具体含义的。

《乙肝患者必读》 作者: 应天明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9-08-01

名医谈乙肝—《大众医学》乙肝文章精选 作者: 《大众医学》编辑部 选编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健康生活完全指南:乙肝》作者: 尹学兵 主编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乙肝365天》作者: 钱刚 等编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乙肝中医疗法》作者: 高汉森 主编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乙肝病药膳食疗》作者: 彭铭泉 主编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乙肝寻医问药路线图》作者: 刘士敬,朱倩 主编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中医专家谈:《乙肝患者家庭医生》作者: 良石,杨焕瑞 主编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乙肝四季疗法.常见病中医四季疗法》作者: 蔡金波 主编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希望有你能喜欢的! 谢谢!~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个外行人的读后感

还记得2017年时,我正饱受幽门螺杆菌和慢性胃炎的困扰,经历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治疗。从那时起我开始重视肠胃健康,在无意间读到了李博医生第一本科普肠胃书《胃靠养,肠靠清》,像读故事一样读完,令我耳目一新,才发现原来讲疾病的书还可以这么有趣。

后来我便成为了李博医生的粉丝,2020年读了第二本《胃靠养,肠靠清2》,曾经为这两本写下书评。从李博医生笔下看到了消化科门诊的各种故事,消除了我对胃肠慢性病的焦虑,了解了各种胃肠病与生活习性甚至情绪压力的关系,也学习了一些呵护胃肠健康的生活理念。

《胃靠养,肠靠清》——一本读出人生感悟的书

《胃靠养,肠靠清2》——一本讲故事的健康书

这几年间,李博医生以访问学者赴日本京都大学深造,发起了“甫寸医基金公益项目“,新冠疫情发生后又持续投身抗疫支援工作,接着在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做医疗志愿者……。这样忙碌的工作之余,李博医生依然笔耕不辍,今年5月又出版了新书, 胃肠科普故事书的第三本——《调好肠胃百病消》。

拿到李博医生的签名新书,满心欢喜期待又有怎样的新故事。翻开书便被开头吸引了——

口臭、打呼噜、爱放屁……。这些不都是身边常见困扰么?难道也都和胃肠病有关系? 一般人可能不会因为这些小毛病专门去看医生,殊不知原来背后都是有隐情故事的。

《调好肠胃百病消》一如李博医生的科普书风格,故事是生动的,阅读是愉悦的,而道理依然是深刻的,收获也是颇丰的。就像化身故事中不同主人公,和一位亲切的医生朋友交谈,他不仅给你看病诊断,还细致分析导致疾病的背后缘由;不仅给你开药方,还循循善诱教导健康生活的理念。

字里行间,处处感受到温情与关怀。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当生病跑医院看医生、诊疗吃药已经够麻烦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书呢?

在这几年间,随着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广泛应用,中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调整生活习性、增强人体免疫力方面的功效,越来越被大众所认知。我的切身感受是,身边有很多人开始对中医药感兴趣,不一定是因为治病,而是为了遵循中医的养生理念。

《调好肠胃百病消》书中引用了一句话, 一盎司的预防大于一磅的治疗。 想要预防疾病,就得了解疾病的成因。比如在“做人底气太足可不好”的案例里,知道了吃饭太快容易将空气带到身体里,形成不正常的气体,从而产生屁。书中后面还说了,若长期吃饭快,吃烫饭,会大大增加患胃癌、食管癌的风险。看别人的故事,更有说服力。

看书的好处还不止如此。靠网络搜索是便捷的,但获取到的碎片信息往往并不可靠。不然,为何“百度上说……“会成为最惹怒医生的话语呢。但看书不同,阅读可以帮助获得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这套胃肠书籍读下来,会让自己具备基础的胃肠知识,对病情有基本把握。这样和医生对话时可以避免常识误区,能有效地向医生询问高质量问题,更有利于医患和谐关系。

看书还有一个好处,知识可以减少焦虑,这话一点都不假。比如从书中了解到幽门螺杆菌的测试方法、传染途径和治疗方式。感染者就像揣着地图,心中有数,安心地好好配合治疗,克服心理上的不安也会帮助克服服药期间身体上的不适。再比如,一听到做胃镜都会觉得难受抗拒,但是当从书中知道了胃镜的种类,每一种的优缺点,就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从心理上消除了恐惧。

“ 上医治未病 ” ,读一本好书然后践行健康理念,是规避疾病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医生将他的心血和经验都写在了书里,很多来不及开口问医生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阅读是非常好的方式,帮助提升健康认知。

书中说,胃肠是第二大脑。胃肠不仅是消化器官,它还和大脑与神经系统息息相关。

“气都气饱了” “气得胃疼”“吓得屁滚尿流”……这些都形象地描绘了情绪刺激下人体的胃肠也相应出现某些应激反应。在《调好肠胃百病消》书里,具体体现在一个个用户故事里就是——

有位患者小伙,多方治疗消化不良没有效果,没有其它疾病,经诊断主要是因为精神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包括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恐惧都是诱因。

书上说, 70% 的消化疾病都和人们的思虑相关。 究其原因还是胃肠与大脑的关系,焦虑紧张,副交感神经长期受到抑制,肠胃蠕动便会受阻,就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 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典型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肠道疾病。人在应激情绪下,脑促使胃肠的蠕动变快或者变慢,引起腹泻或者便秘。据书中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 比如帕金森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患,都被发现与胃肠运动及肠道菌群相关。这也充分说明,胃肠与大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更不可思议的是,家长的控制与关注过高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消化功能。父母亲控制欲越强,干涉得越多,小朋友消化不良的情况可能越严重。

胃肠和大脑的关系如此紧密,所以有时候不是在治疗身体的疾病,而是需要根治心病,疗愈情绪。

“祝你吃得好、拉得爽,睡得香”,这是一句多么朴素的生活祝语。偏偏是最简单的吃拉与睡觉,困扰了不少人。

想要拉出健康的大便也不容易,有人是便秘,有人是大便偏稀不成形。书中将健康的大便称为“茶色宝石”。若每天得到珍贵的“茶色宝石”,就可以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快乐的情绪。

书中还教我们 辨识大便“三看”,看颜色、看便纸、看化验,便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身体的病变情况。 尤其对于有大便带血的人,通过简单的判断便可以得知是表面的痔疮,还是肠道疾病,还是更远端的消化道出血。

这些也是生活的智慧啊。中医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讲的就是人体新陈代谢。

“胃不合则卧不安“,中医古语里早就说明了,消化系统的健康程度也会影响睡眠。 吃太多或吃太少,人体阴阳失调,就会失眠多梦。胃肠不好,思虑就不停息,神经兴奋,很难入眠。“被肠胃病折磨得彻夜难眠”的故事里,作者分别根据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不同症状给出了治疗方案,以及“甫寸养胃助眠法”。

睡觉和吃饭看似普通,但其实是决定幸福质量的人生大事。有一个健康的胃肠,排泄通畅,睡眠质量好,也代表放下了人生的很多烦恼事。这呼应了书名《调好肠胃百病消》。

四、为什么我们会犯上“现代湿困病”?

李博医生在第一本《胃靠养肠靠清》里解释了“上火“,在《调好肠胃百病消》新书里,又解释了“湿气”。这些都是中医里抽象的概念。但是李博医生运用西医的辩证思想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解释得生动易懂。

他把“上火“比喻为身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对抗的过程,如果这个激烈交锋的过程中病原体被清除了,就不会生病”上火“,否则上火愈演愈烈。这个交锋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果战场在嘴里,那战败的后果就是急性口腔溃疡。

而“湿气”是体内一种没有及时排出的浊气。这个浊气游走在五脏六腑的经络之中,如果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

暴饮暴食,重口味的食物、压力大、缺乏锻炼……都是造成湿气重的原因。湿气阻滞,人会感觉到头重脚轻、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糖稀。现代人还没有追求到诗和远方,就已经犯上了“现代湿困病”。

书里有个“久治不愈的年轻小姑娘”,她连续看病吃药却没有达到效果,体内“湿气”还越来越重。医生看她的朋友圈,才发现她一边治病还一边保持熬夜和胡吃海喝的生活节奏。在医生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育后,她才恍然大悟。因此,调理胃肠更是要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让身体里的“火”趋于平衡的力量,“湿气”也无处停滞。针对“现代湿困病”,书中给出了全面的解法,还贴心附上了“甫寸健脾化湿轻身茶”。

在后序中提到一位特殊患者,因为患上萎缩性胃炎打算放弃胎儿,是医生的专业让她有了信心,更是医者的悲悯仁心,化解了她的心结,最后决定放弃手术,选择生下了孩子。这是一个医患共建下的温情故事。

这本书围绕不同的人群讲了许多故事。 预防疾病的知识,战胜疾病的信心,与疾病共处的平和乐观,都在一个个故事里。 书中的点点滴滴都在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暂时放下手机,细嚼慢咽、好好吃一顿饭;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锻炼身体,平和心态。这不仅是在调理胃肠,更是在治愈身心。

我在李博医生的前两本《胃靠养肠靠清》里不仅学到了健康知识,还读出了人生感悟与反思。而这本新书《调好肠胃百病消》,让我进一步领悟到 好肠胃是好身体的底子,是与大脑情绪双向连接的开关,是消除身体百病的密码。 懂得这点,不仅能帮助自己,还能帮助身边的人,这实为一本家庭必读的健康书籍。

内科医生必读的经典书籍

这本书是医学通识讲义,冠以薄世宁本人大名,是近两年比较火的医学科普书籍。抱着好奇的心理,在团员活动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报名买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最大感受是,明明是枯燥晦涩的医学,硬读出了网络爽文的感觉。通俗易懂,用“人话”阐释疾病与健康、医疗与医学、医学发展与医生精进等重要内容。最重要的是,本书传达的理念,每个人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健康的身体才是延缓衰老、战胜疾病的关键,医疗活动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本书作者薄世宁,北大临床医学博士,北大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其他头衔不必细说。科普是面向非专业人士介绍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讲,我们不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是能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给外行人讲明白的,寥寥无几。薄世宁就是这样一个人,致力于把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持续强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有了后来的故事,罗振宇找到薄世宁,在得到app上开了一堂“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这些讲义汇总到一起,就形成了这本书。

本书共七章,可以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解医学的前提,第二部分深入阐释疾病与医疗,第三部分是现代医学演化中几个重要发明,第四部分讲的是改变医学的名医,第五部分讲的是医生如何在限制条件下做出最优解,怎样做聪明的患者,以及如何走完生命旅途最后一程。本书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医学为什么而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救人性命胜于建造七层佛塔,是至善之举。薄世宁提出,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是挽救生命,先保证活着,再努力提高生命质量,让病人活得有尊严。这也就决定了,医学考虑的不只是病,还要考虑到人本身。跟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医学是理性和冷静的,所有步骤都要严谨,所有操作都要规范,作者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是真正的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场。先千方百计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再提供康复支持,是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一章,作者介绍了几个推动医学发展的的重要事件,例如麻醉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临床手术施展的可能性,医者因此有机会探索生命禁区;抗生素的使用让细菌无处遁形,伤口感染不至于要截肢才能保命;循证医学给出了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医疗方法,诊疗和用药更加科学规范,让医源性损害降到最小;医药不断迭代升级对人体的副作用越来越少。许多在以前被看成绝症的疾病,现在也能被看好,只有整体医疗水平提高,才能消灭疾病,缓解病人的苦痛。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是真正的人文。

什么是疾病?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尤其是感染了烈性传染病的人,都被看作魔鬼附体或是天神降罪,极有可能面临被烧死或驱逐的命运。当时的科技条件不足以支撑人们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现在,人们可以追溯到疾病病因,找到疾病的病理学基础,真正做到对“病”治疗。注意到书中对“病”而不是对“症”的讨论。长期以来,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刀切处理方式被许多人诟病,按照专业术语,痛是症状,却不是病因,而症状恰恰是身体预警信号。比如刀割到手时会出血,有痛感,人就会及时缩回手,以免更深的伤害。再比如过敏,接触时各种不适反应让我们自动远离过敏物质,这也是身体的自我防护,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症状,找到真正的致病因素。在这里,作者努力传达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重要理念。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薄世宁提出,要理解疾病,就要先理解人体自身的不完美。人体基因是不完美的,各种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与基因有关,这些致病基因传递下来,疾病相伴而生;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例如,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幼生期特别长。很多动物出生时就会走,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十分脆弱,需要精心照料;人体适应能力不完美的,我们现在的模样都是进化的结果,环境变化速度太快,各种新式疾病的出现就是例证。进化的不完美是疾病出现的基础。“我病故我在”,生命的旅程注定是有疾病相伴相随的。慢性疾病就是这样,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已有证据表明,持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癌,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可能诱发宫颈癌,在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身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持续受损激发了代偿机制,没有受损的部分替代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人体才没有察觉到异样。这给我们带来疾病防治启示,第一,早期筛查疾病是有必要的,宫颈癌筛查可以让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8倍以上。第二,从源头预防疾病或者从中间阻断,可以有效防止慢性病发展。接种宫颈癌疫苗可以从源头预防HPV感染,已经感染的可以采取阻断措施。除了筛查,作者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人类健康离不开自身免疫屏障的保护,免疫才是人体健康的底层逻辑。我们不是要消灭所有的细菌和病毒,相反,我们要与之共存,努力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暴露在细菌、病毒之下依然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一个普通人,是否有必要了解如何治愈疾病?由于医疗本身的复杂和专业性,想对外行解释清楚十分有难度,我仅尝试输出。医疗过程最主要的活动是诊断与治疗。作者提出以下论断,诊断是假设与验证的循环。面对全新的病症,医生需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过往经验,保持开放思维,判断病情。治疗是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医生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医学目标和患者需求相匹配。矫正牙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医生的目标是通过医学操作让牙齿变整齐,在矫正前要评估是否拔牙,还要尽可能达到患者的想要的“美”的效果。同时医疗活动发挥作用也离不开药物,药物疗效越来越好,对身体的副作用越来越小,也能反应医学水平提高。治疗疟疾的一种特效药——奎宁。人们偶然发现猴子也得疟疾,得了疟疾的猴子会拼命啃食一种树的树皮,啃了一段时间疟疾就好了。后来人们把这种树皮研成粉末制成药品。奎宁的确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很大,过量服用还会致死。当时人们只知树皮可以抗疟,对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病人不得不忍受药物副作用。再如避孕药,从单相片发展到现在的三相片。三相片的设计更符合女性身体雌孕激素的变化过程,总体孕激素比单相片减少30%,所以带来的不良反应更少。著名**《我不是药神》里面从印度进口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卫,与普通化疗相比,接受格列卫的患者生存率提高到89%,在此之前,只有30%的患者可以活过5年。科学家们在患者的肿瘤细胞里面发现了异常染色体,证明这条染色体和疾病相关。找到了精确的发病机制,也就为格列卫的出现带来了可能,临床证明病人的耐受性更好而且存活率更高。这也说明,只有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才能出现好的药品。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公共卫生工程?主要的两大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预防。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反复宣教、清洁的饮用水、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疫苗接种、公共场合放置避孕套发放机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疾病发生。今年最大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不得不戴上口罩,却意外减少了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大家出不了门,外卖也送不到家门口,自己动手做饭不仅提高厨艺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率。公共卫生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比如一人接种,不仅保护自己,也间接保护了别人。当一个系统中大多数人都是安全的,剩下的人即使没有产生抗体也会受益。公共卫生产生正外部性,效果显现晚,市场没有提供积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项公共工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从免费的蚊帐和避孕套、强制的疫苗接种、垃圾集中处理、水源过滤系统、到公共场所的控烟行动,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健康。公共卫生被作者称为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在接下来的章节,有一章介绍医学演化的里程碑,一章介绍改变医学的大医生。疫苗、麻醉、抗生素、治疗精神疾病的氯丙嗪、避孕药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发明。我十分自豪能在6个改变医学的大医生里看到2个来自中国,分别是伍连德和林巧稚。伍连德是晚清政府时期的人,曾经留学西方做过传染病研究,一场突发东北鼠疫让他临危受命。他做了三件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控制传染源,士兵挨家挨户搜查染上疫病的人和尸体,人全部送医院,尸体全部焚烧、掩埋,同时对房屋全部消毒。其次,这种鼠疫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因此伍连德采取了减少人员流动和隔离的办法,实行严格交通管制,铁路停运,所有到站旅客实行一周左右隔离观察,推广使用简易口罩,同时将病人按照症状轻重分在重症、轻症、疑似病院,不同病情的病人分开治疗防止交叉感染。不到4个月,鼠疫死亡人数零报告。之所以隆重介绍这次瘟疫是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控制疫情的成功案例,现在读来仍然醍醐灌顶,伍连德控制鼠疫的介绍,简直和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法如出一辙。这说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要性。另一个人是大名鼎鼎的林巧稚,她是6个人里面唯一的女性医生。据说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开创了中国妇产科学,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终身未婚。林巧稚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坚韧的品格以及她高尚的人格魅力让人深受感动,心中敬服。

最后一章可以总结为医生是如何升级打怪的。医生这个职业,常常要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寻求最优解,要克服不理性的冲动作出最佳决策。时间不等人,必须迅速抓住重点,以最快的速度看好一个病人。这是每个医生的精进之路。作为患者,主动配合医生,早筛查早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命质量,做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因为健康,生命才有无限精彩。如泰戈尔的诗描写的那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个生命最好的归宿。

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深奥的科学道理。从科普到认知,读者可以学到不少实用主义知识点,也能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毫无疑问,作者在医学科普方面做了一次成功且有益的尝试。

2020年8月31日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不断的丰富自己,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内科医生必读的经典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内科医生必读的经典书籍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西塞尔内科学》

 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医学巨著。前10版由CECIL主编或参与主编,故定名为《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自1927年首版以来,它以论述严谨、系统,尤其是对病理生理学等科学原理的深刻阐述而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并被誉为?标准内科学参考书?。 专家认为:该书已成为一部求实和理智的巨著、清晰的写作、权威地论述疾病,成千上万的读者自动地视其为第一本参考书。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参考价值,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学实践,洞悉当前医学科学发展动向,对整个内科领域有一个深刻、系统的了解。实为广大临床医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研究生必备参考书。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哈里森内科学》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是一部世界上高水平的经典教科书。 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每4年更新再版;由于该书的权威性以及对培养医师的重大作用,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等多种文字。1991年的第12版由同济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该书中文版在我国医学界反响很大,受到广泛认可和欢迎。

 本书分上、下卷,共398章,另有一附录和索引,分15个部分全面详细阐述了人体各系统相关疾病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等,内容丰富、全面,医学知识权威、新颖;是内科医生(包括外科医生)全面深入掌握医学知识最权威的参考医学书籍。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中华内科学》

 《中华内科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精心规划的?中华临床系列专著?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由全国380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编著。本书共800余万字,内容覆盖内科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全面反映当前我国内科学的水平,并在系统叙述我国科学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尽量吸收国外内科学最新理论与诊疗技术。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医学院校和各级医院及研究机构的内科医师和内科研究生,目的在于为其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实用内科学》

 全书分上、下册,共24篇,插图近500幅。内容覆盖内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旨在全面反映我国内科学的水平和进展,内容新颖,资料详尽。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而和某一专科的医学专著相比,《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则侧重于实用。50余年来几代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作为案头必备读本,被誉为我国最经典的内科参考书。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医道》

 是一位著名医生积近五十年行医生涯的深厚沉淀,集思索反刍、领悟锤炼的精粹结晶,展现其从医之道、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书中侧重医生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的树立,对医学、医疗、病患的认识和态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对同道、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相处等均有深刻的见地和感人的论述。作者集医学家、作家和科普作家三栖于一身,说理道白,文字讲究,不乏箴言妙句,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解剖?别人,也善于?解剖?自己,耐人寻味沉思。

 内科医生必读的书:《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1. 成功人士必看的10本书

2. 一生必读的35本智慧书

3. 10本职场励志书籍推荐

4. 学生必读经典书目

5. 30本人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

6. 大学必读的十本书励志书籍

关于“推荐研究乙肝的书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