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网上有关“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抑郁症属于 情感 障碍,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以 情感 的“三低”症状为主,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意志减退等为主;病人主观感觉自己头脑反应不灵活,整日郁郁寡欢,食欲下降,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丧失乐趣,严重的病人甚至会出现生活无望,悲观厌世之感,当然抑郁症最严重的结果便是病人出现轻生行为。

我们临床接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特点、症状表现和抑郁症不同,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患者存在幻觉、妄想症状,受精神病性症状支配后患者出现认知、 情感 、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的紊乱行为,导致 社会 功能严重下降的重性精神疾病。

我们在临床上会遇到特殊的情况,就是很多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但又出现了幻觉,甚至妄想的情况,这在疾病的诊断上就会出现左右为难的情况,到底是抑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

在临床工作多年后,经验的不断积累,让我们在判断这种问题上逐渐变得得心应手,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幻觉或妄想这样的症状,幻觉表现为幻听,妄想内容有时会以被害、自责自罪等为主,但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抑郁症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会随着 情感 症状的恢复而得到好转,恢复期病人 情感 反应协调,情绪稳定时,幻觉及妄想的表现基本消失,患者也很少受到打扰,只有在情绪波动很大时,才会出现相关的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及妄想症状大多以原发或继发为主,症状顽固,病情迁延,患者可能在幻觉及妄想存在时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内心体验较肤浅,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长期沉浸在自己的幻觉或妄想体验之中,幻觉症状内容丰富,除了幻听这个常见的表现外,还可能有幻视、幻嗅、幻味或幻触等,妄想内容复杂,泛化,不会轻易减轻或消失,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患者 社会 功能下降明显,严重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 社会 脱离,行为变得孤僻,生活懒散,缓解期仍无法恢复。

虽然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都属于精神科疾病,但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上,精神分裂症更严重一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精神病性症状,还要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减少疾病复发,属于精神患者的家人,了解精神科知识至关重要,这样能增加患者病情波动时被发现的机率,也能更好的配合精神科医生实施治疗方案。

你好!谢邀。

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都是精神病,是一个顽症!搞不好它就像阴魂不散的魔鬼缠绕你一生!只不过前者更严重,更顽固,二者有共同处,又有不同的点,忧郁症的忧狂症非常接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需要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

精神分裂症是以人格分裂为主诉的精神心里疾病,严重时意识功能全部丧失,大脑司令部几乎瘫痪,造成了语言行为举止失常,非常可怕,有的骂人伤人,甚至杀人。相比忧郁症自杀比例要少得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想死。而忧郁症患者不怕死,也就说忧郁症存在自杀的高风险!而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自罪,自负绝望而忧郁为主诉的精神心里疾病,虽然有意识,但不清醒,出现幻觉幻听,思虑过度,现实生活出现认知的判断,搞得自己一团糟,出现木僵状态,在痛苦的深渊挣扎,常常会出现死的念头,不能自拔,严重的自杀身亡。另外,忧狂症者的忧郁症,发病的症状接近精神分裂症,治疗难度一点不比精神分裂症容易,也同样顽固。发病时,时而情绪高涨,话多,滔滔不绝,好像有道理,却一点不正常,整天忙忙碌碌,却什么事也做不好。时而情绪低落,喜怒无常,哭哭啼啼,悲伤得常人无发理解,还出现自残,自杀。这种症状混合交替发作,更有患者出现连环自杀,不仅自杀,而且杀死自己的孩子,患者认为这样孩子和自己一样解脱,可见这样的患者是多么可怕!

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一样,失眠严重,前者相当严重,或者说整天整天夜不睡觉,二者身体状况很差,胸闷气短,心悸心慌,五心烦热,脸色苍白,或潮红,舌苔黄腻,口干舌燥,口气重,眼睛充满血丝,无神无光,不思茶饭,有的会便秘,女的会出现月经不调,人的身体处在瘫痪状态。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和五脏关系密切,中医还认为,人的阳气不足,人的心情就更不开心,而且更忧郁,阳气充足的人心情更愉悦,人的心肝是生命的一对活宝贝!肝气郁结,供血不足,血液淤堵,肝气不能像大树一样向上舒展,心血供养不足是造成身体亏虚的又一诱因。中医还认为百病生于气,中医也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身体阴阳失调,五脏不和,是造成身体不适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总是建议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妨中医同时调理,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无可替代,西医对症治疗,中医对病因治疗。

不管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忧郁症,患者家属,都要理解,关心、同情患者,更主要的是家属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康复的路上挑战痊愈除根的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事在人为。

抑郁症我想从能量上来分析,因为生命就是一种能量,想了解一种病症,要看一下它在你的整个生命能级处于什么位置?霍金斯的能量级别表大家都看过吧。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处于负能量层级。

抑郁症的能量级别很低,接近死亡的能量级别,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的人很爱自杀,因为它已经低到可以触摸到死神的双手了。

精神分裂症一般能量不会那么低。要么在冷漠麻木,要么在暴躁易怒的那个能级。实际上精神分裂的人满足两个条件, 一、慧根不高 二、有能量干扰。

抑郁症很多是慧根很高的人,所以,就会发现有些人怎么也得不了精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抑郁症好或不好,精神分裂症好或不好,虽然我用了,高和不高的词,但不是评判的意思,只是表明各自存在的状态。

关于抑郁症的疗愈,既然抑郁症能量这么低,治愈它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升能量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能量,这个词好像很抽象,所以我要解释一下,我们都知道食物中有能量,实际上每天吃饭就在获取日常消耗所需的能量,它是我们生命能量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你的情绪产生的能量,开心快乐是正能量,生气、担心、嫉妒、忧郁、恐惧等,都知道是负能量。

抑郁症一定是因为某一种或多种负面情绪持续存在,拉低了自身的能量,内心肯定有一个或多个心结,造成的负能量堵塞,所以抑郁症要想痊愈,需要通过心理疗愈来打开你的心结,疏导负能量,建立正面信念思想。如果还会复发,一、疗愈的不彻底,或者还有更深的问题。二、没有提升正能量。

精神分裂症的情况有些不同,首先个人反对贴标签,因为判定精分对本人没有任何好处,既没有治愈的药物,也没有治愈的手段,药物和手段都是对抗疾病,越对抗,越持续,这是精分顽固的原因。究其原因,实际上精分有家族业力在,这是外力、药物所不能左右的,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精分也就会很顽固。

一般的抑郁症还是可以容易和精神分裂症区分的。在二者都排除了身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的情况下,比如抑郁症就是单纯的“三低”及一些典型合并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旨消沉,活动减少,伴随厌食、自责自罪、厌世、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精神分裂症按照常规的理解,典型的幻觉、妄想,思维、 情感 的不协调,行为的紊乱,而无主动求治要求等等。当然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要说这样真是上网查查就可以自己治病了。

二者均症状严重时,有时是很难区分的。笔者也不止一次说过,这不是亲朋好友的责任,这是精神科医生得的任!作为亲朋好友,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家人朋友有精神心理问题,接下来就是求医就足矣!

既然回答问题,就一定科普一下。

鉴别要点一:幻觉、妄想。其实两个疾病都会出现,但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荒谬而无法理解。而重度抑郁有时出现的幻觉、妄想片段,偏轻,而且和自身处境息息相关,有时在自我评价低时会出现评论性幻听及关系妄想,病人真实听到有声音在对自己评头论足,或者平白无故认为有人针对评论自己;又比如自罪妄想,认为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等等。

鉴别要点二,紧张性。抑郁症的少语、少动状态有时会表现为紧张症状。所谓的紧张症就是不吃、不动、不语,木僵及亚木僵。这和精神分裂症紧张症或者现在按美国标准已经单独出来诊断的紧张症是很难鉴别开。精神分裂症的紧张症有时候严重到可以是“空气枕头”状态,就是睡在枕头上,如果抽取枕头,病人头部依然保持悬空的状态;不吃不饮,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会自己找吃的;还有时候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就是本来是木僵亚木僵,突然爆发出来兴奋。抑郁症的紧张状态一般会比较单一,要么紧张性木僵,要么紧张性激越。这对于专业医生都难以鉴别,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明确诊断。当然这么严重的状态家人也会送医院治疗的。因此作为病人家人,只需要知道病人有没有精神行为异常,有精神行为异常就需要找医院治疗就好了。

谢谢朋友的邀请:抑郁症是 情感 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是思维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思想意识方面出现了缺陷,被人说成是神经病。用医学上的术语来解释,抑郁症是脑内五羟色胺功能不良,精神分裂症是脑内多巴胺功能不良。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抑郁症患者是 情感 方面的疾病,患者的思维功能是正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思维功能是异常的,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只要是存在着精神异常行为,就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找专科的神经病医生进行专业的治疗,以免耽误了病情。

不管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抑郁症,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它们又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按照目前研究来看,抑郁症大多是脑内5-羟色胺功能不良,精神分裂症是脑内多巴胺功能不良。如何正确区别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主动还是被动就诊----抑郁症患者由于有自知力,所以他们是主动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缺乏自知力,所以他们大部分是被动就诊的。

 (2) 情感 表达:痛苦还是淡漠----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 情感 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痛苦,愁眉苦脸。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时多表现为茫然、淡漠、木僵,无论医生怎样引导发问,患者或者不作答,或者所问非所答。也有的患者表现为 情感 高涨或 情感 倒错。

 (3)思维内容:意念还是妄想----在思维内容方面,抑郁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有消极悲观的意念,如怕困难、怕失败、自责、自罪等不良的念头。这些意念在重症患者身上可达到近似于妄想的程度,但与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状仍有不同,主要区别有:其一,抑郁症患者的意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所处环境及事件有关。其二,抑郁症患者有自知力,承认这些念头主观片面、不真实、不确切、不可取,但就是无法摆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症状多种多样,有的接近现实,有的荒谬离奇,但其共同特征是无事实根据。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抑郁症有时会出现片断的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而精神分裂症也可伴发抑郁,有时会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同和不同是什么?

从症状来看,抑郁症主要是长时间的心境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觉得自己的将来没有希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无望感导致心情不好沉重。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比较多,分裂的意思是他的内心思维和周围环境脱离,不一致。如语言混乱,思维怪异。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因为焦虑,抑郁症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和将来。精神分裂症,拿被害妄想举例,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害他,这个和实际情境不相符,这是因为焦虑太高,他就觉得是真的。

1,抑郁症患者有自知力,能充分感觉到自己的痛苦和不适,喜欢主动求医,见到医生会倾诉病情;

2,精分则恰恰相反,就像醉汉永远不说自己醉了,精分患者不承认自己有异常,不会主动求医,更不会向医生大吐病情。

二者常常都伴随着令常人无法理喻的行为举止、思维,所以常被混淆一块,就连抑郁症者也常把自己归属到精分行列。

从长期跟踪实际个案情况来看,真正的精分并不多见。

首先先不回答你的问题

我会告诉你,病人以外,其他人的共同点

就是当他们是怪物,不管是眼神,不管是聊天都不敢,他们往往因为看法,行为不是大多数的分子,所以就给其他人活生生安装一个名称,精神分裂,精神病,抑郁症。

就是所有人逼他们的,我是香港执业心理学家,大家都不要这样处理所谓的病人。

难道生气,行为就可以评论他有精神病,反过来,如果极度生气的人,安安静静的一话不说 你又觉得是正常?

人需要发泄的,给一个渠道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当一只羊,一群的聚在一起说三道四。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

其实并没有“心理医生”这个称谓,这个概念是在大家不清楚,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的情况下一种误解的称谓。当然我也强烈呼吁,大家放弃使用“心理医生”这个称谓。

在我们生活中,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求助的方向,一般也就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那么他们三者的区别呢?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论述他们的区别。

一、专业资质:

心理咨询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2018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是职业资格证书。

心理治疗师:由卫生部颁发的证书,有初级和中级职称。

精神科医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后在当地卫生局注册精神科,即为精神科医生。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是在医学或者精神病学背景下。

二、处方权:

先看看百度对处方权的定义:处方权是指具有开具处方药品的权力,处方药品一般包括麻醉药,精神类药,心血管类药等。

通俗的说就是你有没有开药的权利。

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

心理治疗师:没有处方权

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

三、诊断权:

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

心理治疗师:没有诊断权

精神科医生:有诊断权

先看看百度对诊断的定义: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对正常人的健康状态、劳动能力和某一特定的生理过程的判断;司法部门判定血缘关系和伤害性质也属诊断。用来认识疾病的诊断最广泛,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

那么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为什么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

首先,心理咨询的工作背景中,诊断是一个医学角度的概念;其次,工作的范围不同(后面会讲到的),心理咨询工作的范围,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一般被称为评估。

还有就是,到达或疑似精神障碍才需要诊断,比如,一位来访者因为职业发展与个人情感问题怎么平衡而导致的心理冲突,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自己看的更清楚,那么ta就没有做诊断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法律不允许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做诊断。相关部分法律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6日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七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

(一)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

(三)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

(四)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

另外,不仅是不允许,就算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做诊断,也没有法律效力。我们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警察接到一宗跳楼自杀的报案,警察到现场之后经过综合勘测,判断怀疑是被人谋杀。然后就请来了专业的法医。在这里面他们的职责就体现出来了,就算警察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断定这个确实是一个谋杀,但是从法律依据上说没有法医的鉴定并不构成证据,只对破案有参考意义。警察和法医,就有点像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关系,如果遇到“自杀”(精神障碍),那么法医(精神科医生)的法律鉴定(诊断)可构成证据,而警察(心理咨询师)的判断(评估)只是参考,而没有法律效力。

四、工作范围:

心理咨询师: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健康人群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神经症/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和医嘱下的心理治疗)

精神科医生:各类精神障碍(病情的评估,诊断,及治疗)

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地点不同:一个是医疗机构(医院精神科以及有资质的个人诊所),一个是心理机构(及其相关单位)

二是工作的领域不同,一个是心理障碍,一个是精神障碍。

怎么理解呢?

心理咨询师: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心理正常,但是不健康的人。怎么叫心理正常,例如,知道自己是谁,有正常的世界观,有正常的社会生活等。那什么叫不健康呢,比如情绪很低落,胡思乱想,焦虑烦躁,生活迷茫,失眠等。总之心理状态不好,但是不构成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的社会生活困难,比如连饭都吃不下了,见一个陌生人全身发抖。

工作的范围就是在神经症以下,看清楚是在神经症之下(就是不包括神经症),如果确诊符合神经症的精神障碍,就已经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围了。例如,已经确诊的抑郁症,焦虑症等。

不过很多人喜欢去百度查,一查,发现自己就是什么抑郁症,强迫症等,各种问题都出来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几种症状符合,然后自己就是什么什么症。首先,到达神经症,这个标准,不仅仅是你测量一个表就可以确定的,还包括时间因素,社会生活状态,自我意识等综合判断,如果真的需要,就建议去正规的医院精神科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判断。如果比较轻微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帮忙评估,如果符合或疑似符合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师也会建议你去精神科做检查和诊断。

心理治疗师:在有精神科医生的医嘱下从事精神障碍的药物、物理和心理康复工作。

这里要特别的强调一点,在我们的心理学上,特别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于神经症的定义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而非精神病学背景下的定义。虽然用词相同,但本质完全不一样。

精神分析学派一般会把人,根据ta的人格发展成熟程度来分为几种:精神病性的/边缘状态/神经症水平,这是比较常用的分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分法。不过这里面的神经症水平和我们精神障碍说的神经症是不一样的。

精神障碍所说的神经症,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是达到一个所谓的“症”,是一个医学上的概念。而精神分析所说的神经症水平,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一个正常人,一个人的水平发展完全正常,成熟的人。这个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

而心理治疗师,工作范围相对广一点,可以在精神科医生的医嘱下工作,可以接一些,疑神经症及以上的精神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的精神康复工作。

精神科医生:处理的更多是精神障碍的诊断和药物治疗,例如双相情感障碍,解离障碍,人格障碍,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等。比如,来访者见到了领导就紧张,然后就嘴巴严重的抽动。在比如,产后严重的抑郁,根本无法入睡,吃不下饭。再或者,来访者偶尔出现幻觉,或者幻听等。

在这里还要额外强调另外一点,在一些神经症或者精神障碍,比如在康复期或者再有医嘱背景的要求指导下,也是可以配合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精神障碍呢?

我们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第七章 附则

第八十三条 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

五:工作地点:

心理咨询师:社会机构,如:心理咨询机构,个人心理咨询室,社工机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

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医疗机构,如:医院精神科,精神病专科医院,私人执业的精神科门诊(诊所),这个门诊(诊所)必须经过当地卫生局批复同意设立才行。

概括的说一个是心理机构,一个是医疗机构,这就是本质区别。

六.工作环境:

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是非常温馨,优雅的房间,相对比较安静,没人打扰,更注重隐私性。老师也会遵守设置,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现,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互动。

医疗背景下的精神障碍的治疗环境:更多是在医院,诊所之类的地方。

七、理论背景: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

心理治疗师: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

精神科医生:医学/精神病学

这分了一个大类,只是一个参考,没有必要抬杠,比如:有的心理咨询师,ta同时又是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这样的心理工作者也不少见。

八、主要工作方式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一般是谈话咨询

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至少有200多种,例如:行为认知,正念,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

心理咨询的方式:网络咨询/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等

心理咨询的类型: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夫妻咨询等

从年龄段划分: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

从心理咨询的方式:谈话/催眠/绘画/舞动/音乐/家庭系统排列/沙盘游戏/意象对话等

从付费咨询划分:公益咨询/低费咨询/收费咨询等

相对而言,心理咨询无论是从理论背景,方式,形式各个角度上说,都会更丰富,而精神障碍治疗的形式相对单一很多。

心理治疗师:医嘱下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精神科医生:精神障碍的诊断,药物治疗

九.诊断/评估标准:

诊断评估标准不同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症状分类。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解离障碍。评估诊断标准都是以精神病学或以症状为参考依据,相对单一。

而心理学的评估标准,比如,自恋人格或者自恋特质,依赖人格,比如俄狄浦斯冲突等,更多是依靠人格的成熟程度或心理病理作为参考。

当然还有一些心理学流派可能不仅是以人格的成熟程度,比如,家庭治疗学派,可能考虑的更多是整个家庭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各学派的评估标准,各有不同。评估方式相对丰富一点。

十.执业形式: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多点挂靠,全职兼职都可以。比如一位心理咨询师,可以同时在三家心理机构挂职工作。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诊疗地点是ta注册地,例如:医院精神科,精神病专科医院,有资质的私人执业的精神科门诊(诊所)等。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一般都有执业地点限制,通俗的说,他只能在指定的工作单位(注册地),比如深圳某某医院,那么他就只能在这个指定的医院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多点执业(除非ta办理了多点执业才可以)。

十一、双方关系: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咨询关系,心理咨询需要双方共同的去协助完成,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精神科医生:这个叫医患关系可能更合适,一般病人要听医生的,是一个“相对”的关系。

心理治疗师:介于两者间吧。

十二、收费标准

心理咨询师:一般每次300~2000元/每次(一般每次一小时)

价格的标准有各个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例如深圳和信阳(一线城市与五线城市)

2.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经验:这主要是指心理咨询时长,例如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的个案时长500小时,与个案时长4800小时,这个就是差距。

3.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比如从业时长,学习进修的积累,学历,专业等

精神科医生:这个可能主要是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职称与经验了。一般情况下只有挂号费和药物费用,因为精神科医生一般不做心理治疗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诊断加药物。挂号费一般是在,每次20~50元。

心理治疗师:一般,每次一个小时,300~500元左右。

十三、工作时长

心理咨询师:一般情况下是每次1小时,但是不同的流派有点不一样,例如:精神分析是每次50分钟或45分钟,意象对话有时候是1.5小时,家庭治疗一般每次2小时。

心理治疗师:一般是1小时。

精神科医生:一般是问诊然后开药,一般情况下时间都很短。

十四.工作频率

心理咨询: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

当然根据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也有不同。比如经典精神分析,一周大概5~6次,差不多一天一次。自体心理学,一般建议,一周1~3次。

如果从来访者的人格程度不同来说可能也有不同。比如一些非常严重的人格障碍,比如需要支持性的治疗,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两周一次。

而心理治疗师:一般一周一次。

精神科医生:可能没有一个很规律,严格的标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医嘱定期复查,拿药。

十五、工作目的:

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目的,目标不同。

心理咨询:更多是以人格成熟度的提升,对自我的探索,为主要目标。并且,心理咨询目标一般是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协商,当然更多是依来访者为主,比如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改变抑郁状态,或者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模式等。

精神障碍的治疗:更多是以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为主要目标。

还需强调一点,一般精神障碍,到了一个需要治疗的程度,才去做。

而心理咨询,对于普通人,没有精神障碍,甚至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依然可以做心理咨询。比如来访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一切都很健康,ta只是做了一个梦,他很好奇,想进行自我探索就找了心理咨询师。

再或者说,例如一个人,ta要去国外上大学了,但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一点迷茫,想通过心理咨询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两个例子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既没有精神障碍,也没有心理障碍,并且是一个完全健康的状态。健康的状态也可以做心理咨询,而并非必须要有问题才能做心理咨询。

十六、所属部门

心理咨询师:2018之前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心理治疗师:国家卫生部

精神科医生:国家卫生部

我国对大众的心理咨询普及程度严重不足,并不是因为心理学的普及文章不多,而是关于心理咨询的普及文章不多。而我愿意做这些事,也呼吁同行们多写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普及文章,让心理咨询不再神秘,让大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只有专业的普及文章足够多了,大众的认知慢慢改观了,行业才会更专业,才会进一步发展。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心理健康的知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的相关内容。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1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良好心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处于积极的认知活动、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状态,具有正常和适当的调节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2、 心理健康“灰色区域”示意图

 如果把人们的正常心理比作白人,把异常心理比作黑人,那么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就有一个巨大的缓冲区——灰色区域。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的灰色地带,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或另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智力正常,学习兴趣强,求知欲强;3、能够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受自我;4、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5、坚强的意志和自控能力;6、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性;7、人际关系和谐,愿意沟通;8、完整和谐的人格。

  4、 走出误区正确理解心理咨询

 误解1、做心理咨询的人有精神病误区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一样的谬论

 3、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心理咨询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自己,更有效地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或挫折,从而获得心理成长,更独立、更积极地走向自我实现。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你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正常人,关注人们的正常需求和问题。咨询的“你”不是患者,而是正常人。只是你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时有困难,需要帮助。

  5、 你什么时候需要咨询

 1、在选择工作时,你需要准确判断自己的适应能力;2、当某件事引起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时;3、当你情绪低落,难以自拔时;4、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5、当你经常厌食和暴饮暴食时;6、当你总是对睡眠感到不好时,如失眠、做噩梦或梦游;7、当你的爱情遇到困难时;8、当你有明显不寻常的感觉和行为时,例如,你总是感觉有人在说你的坏话,你总是听到一个声音在指挥和控制你,等等;9、当你害怕不可怕的东西时,你害怕花、水、笔、人等;10、当你一直在想一些毫无意义的小问题或在脑海中洗手时;11、当你对生活中的重大选择犹豫不决时;12、当你有很大的学习压力,无法承受,但你无法调整自己;13、当你遭受挫折后感到沮丧时;14、当你自尊心太低,经常感到沮丧时;15、在经历失恋、丧亲等情况后,无法“治愈”精神创伤;16、当你的性格发生重大变化或行为怪异时;17、当你患有身体疾病并承受心理压力时。

 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你因为坏心情而感到沮丧超过两周,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你需要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2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2、心理健康“灰色区”示意图

 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处在中间的灰色区域,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4、关于心理的纠正

 (1)做心理咨询的人不等于有精神疾病

 (2)心理咨询不是无所不能

 (3)心理治疗不等于“催眠术”。催眠术是一种治疗技术,适合特定的症状,人群中约有15%的人并不适用。

 (4)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例如心理问题,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以及急性精神分裂症等都可以治愈

 (5)心理学不是骗人的东西,它有赖于求助者的主动意愿和积极参与,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5、什么时候你需要心理咨询

 当你觉得自己心理的负面情绪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或者你心中的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了,这时,你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3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第六条:服用精神的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的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的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觉、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各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存在普遍规律的同时,不同的儿童在发展的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越是早期的发展阶段,对一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就越大。如果儿童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将不利于大脑发育,阻碍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养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在儿童发展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常见的过程,会随着成长逐渐消失。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达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难以做出决策、言语表达出现困难、性格发生变化等。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心理小知识的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的相关内容。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1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那认识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需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标准:

  1、心理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性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故应该和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这种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如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均提示异常心理可能发生。

  2、心理活动内部协调性

 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应是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这种统一的心理活动保证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并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如果个体的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分裂,即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个体心理活动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及其表现有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稳定性,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均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随着个体的发展,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稳定和有规律的,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均预示着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

  (三)心理问题的诊断

 当出现心理不健康时,通常从以下方面综合判断心理是否出了问题:

  1、与大多数人是否一样

 心理专业人员一般会以生活中人们的普遍情况作为依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例如,一个人在接受心理测试后被告知焦虑水平过高,那意味着他比与他年龄相当,生活环境相似的大多数人在这项测试上所得的分数更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意味着心理的健康、正常。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2、社会规范是否接纳

 一般来说,异常行为大多是为社会规范所不接纳的,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则可推断其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试想你漫步在公园中,看到在公园的草坪上,一个青年女子衣着艳丽,在旁若无人的又跳又唱。面对此情景,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许,你会在心理默:她心理是否有问题?可如果她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你还会认为她的心理有问题吗?

 不过,运用社会规范这一标准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习俗准则,在每种文化之中,社会规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例如,倒退30年,男生戴项链或许会被看作“另类”,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啦!要注意的第二点是,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意味着异常或不健康。

  3、个人的生活适应如何

 可通过一个人目前的生活适应状况推断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如,一个刚刚经历母亲去世的人,可能表现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脆弱易哭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之后他又恢复以前的状态,我们就认为很正常:但如果他迟迟不能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走出来,长期失眠,那可能他的问题已不是普通的困扰,而发展成为难以通过自我调适解决的心理障碍了。

  4、个人的主观感受如何

 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其主观感受如何?——焦虑、忧郁、痛苦、失落、烦躁、恐惧……大概你能想到的词语都是消极负面的吧?是啊,为心理问题所困扰时,谁的内心世界不是阴沉沉、灰蒙蒙的呢?所以,了解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出现问题的重要依据。

 不过,这一判断标准也不是万能的。许多重度的精神病患者,虽然其心理出现了严重问题,但他本人并不感到痛苦。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对于躁狂症患者来说,每天都可谓是过节般的快乐。

 当然,判断心理问题的任何一个标准都不是绝对的,必须综合考虑。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也是相对的,其间无明确的分界线。

  二、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其作用: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1、心理咨询以谈话为主要方式

 聊天时你可以海阔天空,嘻嘻哈哈,心理咨询时谈话可就不这样随意和轻松。在心理咨询的谈话是引导求助者放下顾虑和包袱,吐露自己的各种问题,而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帮助前来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也是在谈话过程中实现的。

  2、心理咨询强调对求助者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求助者,不把他们看作是“病人”,咨询师和求助者是平等的。理解求助者,是从求助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体会求助者的感受。

  3、心理咨询助人自助

 或许你出乎意料,心理咨询并不会“告诉”求助者怎么做,而是要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发掘潜能,建立自己对生活作决策的勇气和信心。要坚定地相信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相信每个求助者自身的力量,帮助他们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

  三、走出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错误认识之一: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都能打开

 有许多咨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了,想象中,心理医生该是心灵的上帝,手中如同握有万能的钥匙一般,什么样的“心结”一下子都能打开。然而咨询一两次过后,感觉没有收到自我预期的“晴空万里”的良好效果,便灰心了,不再咨询下去。要知道,心理疾患的产生常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它就如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消融的。心理咨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错误认识之二:给拿主意

 有些咨询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时,希望心理医生能给拿个主意。这种想法是想当然的。心理医生和求询者是两个独立的人,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医生无权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求询者。他只是从旁提醒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你开阔思路,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便于你最终作出明智的选择。

  错误认识之三:算命先生

 也有很迷信的咨询者,把心理医生看作是算命先生,认为心理医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透视求询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想法也很荒唐。心理医生对于你的帮助不是凭空的,是基于你所述事实的分析,是一种真情的传递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精神麻醉。

  错误认识之四:做思想工作

 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错!做思想工作是就事论事,心理咨询却是通过对事物表象的分析,启发、引导咨询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令其终身受益,它较做思想工作的内涵要丰富许多。

  心理学基本知识

 心理学共400多种流派,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八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研究心理的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威廉詹姆斯:研究心理的目的)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华生:研究看得见的行为)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维特海默:心理学是一个整体)

 ⑤精神动力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分析 精神分析)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以人为本)

 ⑦认知心理学派(奈瑟尔:信息加工心理学)

 ⑧生理心理学派。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分析心理疗法。是通过内心的方式以自由联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释的方法,把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某些精神创伤或者是痛苦体验挖掘或者是暴露出来,从中发现焦虑根源,启发并帮助病人彻底领悟认识自己,从而改变原有病理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暗示疗法。通过暗示去影响病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语言或其他的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信念、感情行为的一个现象,他的行为动机不是由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一个结果,暗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像语言、文字、表情、手势、榜样等。

 三、行为疗法。目的是修正不良行为模式治疗的动向是外显行为,主要的办法,是控制外部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

 四、支持疗法。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等等的一些方式,帮助和指导分析、认识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的应用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 data )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2

  1、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2、情话对着左耳说更有效

 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3、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更牢

 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

  4、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

 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5、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6、抛硬币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

  7、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

 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8、人生只有900个月!

 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9、 贝勃规律

 原本一块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是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10、 墨菲定理

 口袋装着刚买的新手机,在公交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11、 怀疑自己答错了,改不改答案?

 马上要考试了,做完答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个时候该不该改答案?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 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只有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

  12、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13、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14、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15、配套效应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16、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17、男儿有泪不轻弹?

 研究发现,人在难过时流的眼泪中,含有较多因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美国圣保罗一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18、看美女可以延寿

 德国心理学家认为,每天凝望美女10分钟,健身效果相当于做30分钟有氧运动,持之以恒,男性的的平均寿命可延长四五年。

  19、心理暗示

 尝试闭上眼睛,双臂平举,想象自己一只手拿着气球,一只手拿着装满水的水桶,一分钟后,睁开眼睛,看看双臂的高度。

  20、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最好的朋友之间是不会客气的,而是经常相互挖苦嘲讽斗嘴,甚至当面互相揭短,因为你们都知道对方是不会介意的。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每周心理小知识科普3

  心理咨询服务内容

 1、学习心理咨询:厌学、意志薄弱、考试焦虑、学习方法不当等。

 2、自我发展咨询:生涯规划、人格完善、素质提升、自我管理等。

 3、人际交往心理咨询:代沟、异性交往困惑、孤独、猜疑、嫉妒、社交恐惧等。

 4、新生适应心理咨询:无目标、无动力、空虚、盲目、悲观失望、自我意识偏差等。

 5、情绪心理咨询:烦恼、愤怒、情绪不稳定、消沉、狂喜、压抑、过度焦虑、情绪低落等。

 6、个性心理咨询:自卑、羞怯、虚荣、自我中心主义、暴躁、紧张、过度依赖、过于敏感。

  咨询前应做的准备

 1、勇敢地接受现实,面对自己的困难。

 2、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为自己的改变付出一定的代价,相信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3、打消顾虑,对心理咨询师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咨询师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

 4、预先理顺自己的思路。将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认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倾诉要有所节制。因为一次咨询时间为50分钟左右,来访者的倾诉在10至30分钟即可。

 6、你和心理咨询师是平等关系。可将咨询师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尽可能地敞开心扉。

 7、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师不关心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心理问题。

 8、不要希望心理咨询师给你“决策”。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看清问题,启发、疏导你的症结。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在你自己的手中。

 9、不要对一次咨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主要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

关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