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

网上有关“如何做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做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我国人口数量大,对粮食的需求程度高,党和国家早就注意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1993年,国家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到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了25%左右。棉花、油料、糖料、水果等农作物产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也有了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基层农业产品生产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农业生产从原来的初级加工转变为了机械化模式,实现了新设备的收割、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提升了农民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农民的年均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初步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2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93年我国开开始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来,我国基层农业的生产数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产品质量也更加符合社会要求,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农产品生产数量与质量的高要求,以往的基层农业技术水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去,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2.1资金投入数量不够,现代化设施无法有效引进

资金是农业技术技术推广得以提升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完善的资金链是农业技术水平切实完善的前提,是引进先进设施的核心。党和国家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坚持资金的切实投入,提升农业的技术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投入数量一直不多,资金份额不足。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基层农业地区不仅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大资金投入数量,还将国家在技术推广中投入的30%的资金应用到了其他方面,导致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现代化设备的引进效率较低,农民生产依旧采取手工方式,资金缺口较大。

2.2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基层农业一直以来都处于农业生产的最底层,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技术推广又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无法在一朝一夕间实现应用,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培训,就使得很多基层农业地区没有认识到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推广情况都存在差异,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的技术推广力度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具体工作过于混乱,无法保证科学性,技术推广方式不健全,缺乏体系支撑。

2.3技术推广内容与基层农业的需求不符

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技术革新,我国农业机构以及大学农业专业每年都会对农业技术进行立案研究。但经调查发现,很多科研项目出现了不了了之的情况或者研究出的科技不适合推广。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大多依照“项目立案—研究活动—项目验收”的程序进行,很多农业技术在立案前没有考察市场的基本需求,造成科研项目完成后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将科学技术转换为农业生产力,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阻碍了我国农业上产水平的提升。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技术得到科学运用的主导者,广大人民群众是科技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但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水平相对有限,根本无法保证技术的有效推广。再加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就使得其技术能力更是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广大农业地区的农民群众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他们掌握的知识数量有限,很难理解技术的推广问题,在实际生产中也无法保证切实运用。两者的素质能力情况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建设。

3提升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认识到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以往取得的巨大成果,并了解了其在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再次实现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局面,提升农业产量和产品质量,国家和农业生产地区都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资金数量是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技术的有效推广一定要有完善的科学设施作基础,派遣具有较高农业技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进行讲学。因此,党和国家要结合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条件,加大资金分配力度,对其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技术的推广做好事前准备。另外,各农业生产地区在拿到资金后,也要做好计划工作,将资金投入落实到实处,坚持引进现代化设施,提高人们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亦是如此。各农业地区在不违反中央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地域条件、生产问题、人员数量等考虑在内,完善构建具体的技术推广方针,贯彻落实系统的推广体系。具体而言,相关机构要在规章中明确细化各项农业生产的技术推广方法、推广内容、推广时间、推广人员等等,切实考虑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章,提升技术推广的有效性。

3.2结合市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式过于单一化,农业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中很难得到有效应用,很多技术研究都处于闲置阶段,即便某些技术具有较高的可推广价值,也由于实际运用情况的缺乏而造成了搁置。为了切实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促进基层农业的发展,各农业技术研究单位在技术推广工作开展前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在明确掌握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科技投入,结合实情完善技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打造技术推广办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技术的具体推广过程中也要坚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建设特点推广不同的技术项目,保证工作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

3.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国基层农业进行技术推广手段一定要予以革新,改变以往的单一工作模式,发展多元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策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完善推广方式,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例如,我国某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不仅针对农民群众开展了集中的技术培训课,还建立了技术推广示范点和示范单位,组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定期深入到群众中来,及时了解他们对技术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现状,并开展一对一技术推广活动,实现了技术推广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的架设。

3.4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

这里所说的人们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者的业务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技术推广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技术人员具备来科学的技术功底,才能提高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对此,技术推广者要逐步提升自身能力,充分掌握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并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确立职业道德,从内心热爱自己的职业,使技术推广工作变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各农业地区要坚持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加大技术宣传力度,帮助他们了解农业技术的基本情况,转变他们的固有思想,提升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吸收知识。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国基层农业地区可以采取积极鼓励的办法进行技术学习,开展大型的技术讲座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基层农业地区还可以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农业示范区的紧密联系,派遣有潜力的农业技术人员对外学习,扩展他们的眼界。另外,国家还可以加强宣传,开展农业技术的义务培训活动,在做好技术创新推广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技术的科学应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加快的大背景下,做好基层农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技术的良好运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实现机械化大生产,还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经济创收,提升生活质量。为了切实达到这一目标,党和国家一定要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提升人们的素质能力,做好政策倾斜,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树立,在准确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科技之春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总结

一是突出抓好现场会召开,做到宣传发动到位。

召开田间现场会,组织开展科技赶集,电视台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二是突出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做到技术指导到位。

利用当前农闲时期,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

三是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做到春耕物资保障到位。

重点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严禁未审先推品种、审定区域,对净度、水分、发芽率三项室内质量指标进行抽样检查。

科普知识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推动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国第二十届“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普进校园活动之际,我校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各处室、各年级的高度重视,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支持。

 为了开展好“科普进校园”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政教处、团总支联合下发了《“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普进校园活动方案》,并成立了以校长罗晖同志为组长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召开“科普进校园”活动动员大会,推动活动的开展。

 为了此项活动更好的开展,学校专门组织全体师生集会,学习了县教体局文件及我校指定的活动方案,深刻领会了文件精神,明确了活动的意义。

 三、开展科普知识校园展,激发全校学生爱科学的意识。

 为了在全校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我们在全校中小学开展科普知识黑板报展览,二十块科普知识黑板报各具特色,同学们参观后纷纷表示:“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普实践活动,不但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习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报效祖国、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展示平台,请学生家长来校参加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观看了科技影片,凡是来观看了农技科普知识的家长们,都感觉到收益良多。

 五、各班组织召开了“科技之春”主题班会和家长会,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并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了全校的科普知识竞赛,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进行了奖励。

 六、组织开展了“科学上网、远离网游”千人大签名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利用先进网络科技学习知识的好处,并且提高了自制力,决心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以上是我校开展科普进校园的活动总结,我们会借活动的东风再接再厉,让科普知识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校园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

概论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社会职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视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信息中含有的四个不同层次(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中,占据最高层次的智能,才是构成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质。而这对身处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编辑本段科普由谁来写和写作资格认定

科普书都是一些成为了伟大科学家之后的人才有资格去写,这是学术界的行业规矩,所以一些科学家不愿意或者有些为难情绪去写科普,这主要是考虑到自己还不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原因,因为一旦某某科学家答应写一本科普作品了,行内人士一般不会说的,心里都会反感的, 最后就是由一些普通人来写(但必须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崇敬来写)而且不能署真实姓名只能是笔名,这是行规。

编辑本段中国的特色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编辑本段中国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编辑本段中国科普管理和活动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其后,在各部门、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普管理机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普场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设有科普专项经费,以支持科普活动。中国目前的科普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包括科技界、媒体出版业、城市社区、企业等等,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之中。

国家科普管理机构

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的管理和协调机构是相对集中型的。为统筹管理和协调各部门的科普活动,使各部门都重视科普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规定,科技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国家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中央、国务院和群众团体中有关科普工作的部门组成。随后,中国各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这对于有效动员各种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国务院各系统中,各部委的科普职能都是依据其主要职能而展开的。

科技部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下设立了科普处。该处的职能是:起草国家科普政策法规、组织协调国家重大科普活动、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教育部下设机构中,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科学技术司、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等依据自己的职能,不同程度地参与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

卫生部涉及到的主要职责有:开展全面健康教育、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等。

农业部在农村科普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部下设的科技教育司负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业部还积极支持中国农学会的科普工作。

科普活动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虽是一个群众性科技团体,但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科学技术普及。建国以来,它通过组织科普活动,为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了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它担负着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的任务。

在中国科协机关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部,主管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所属167个全国性学会,其中138个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于1979年。在22个直属事业单位中,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从事科普事业的有14个。全国已建县级以上科协2881个,学会65482个,企业科协10674个,大专院校科协328个,街道科协4191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2511个。科协机构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有系统的最完善的科普组织。

中国科学院也是中国科普工作活动的重要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是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人才密集、科研设施先进的优势,加强各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为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设施资源的优势,及时有效地向社会普及中科院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中科院科普办公室,负责中国科学院的科普工作,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下设妇女发展部,其涉及到的科普职能有:指导各地妇联组织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扶贫、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致富;指导各地妇联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巾帼建功” 活动等。儿童工作部涉及科普的职能有:开展女童工作,促进女童发展;参与推进校外教育,协调、推动全社会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此外,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青团等部门都有专门的机构设置负责职工和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

编辑本段科普场馆和设施

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截止到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科学技术馆

科学技术馆是指综合性科学普及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馆一期工程2万平方米在1988年建成向社会开放;1999年国庆50周年时2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竣工,千年之交向社会正式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二期工程新展厅的展示内容着重反映了新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反映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领域,主要包括:航空与航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能源与交通、材料与制造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等各学科不同领域展品300余项,还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品约400项。

中国科技馆穹幕厅是世界上最大穹幕影厅之一。

2006年,将有一座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更加现代化的设施将使之进入世界三大科技馆之列。

上海市科技馆是地方政府投入建立的大型科普活动场所。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非正式会议,就在上海科技馆举行。

海尔科技馆是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现代化科技馆,创建于1998年并于1999年正式对外纳客。海尔科技馆是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融科技、文化、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展馆。

专业自然博物馆

目前,中国大陆建有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其中包括恐龙等生物博物馆30座、天文馆15座、地质馆70座。

常州中华恐龙园应用的先进技术堪称中国自然博物馆之典范。恐龙园运用情景营造手段,以飞溅的瀑布、冷峭的山岩、无水的海洋、茂密的丛林、洪荒的洞窟等,再现中生代特有的生存环境。化石陈列运用互不雷同的手法,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声光电的运用,结合影视成像、卡通动画、恐龙翻模、网络游戏以及各类科技制作等,使中华恐龙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观念,成为具有震撼力的,集博物、科普、观赏、游乐、参与为一体的现代新型恐龙博物馆。

中华恐龙馆内设有五个主厅和六个辅助厅。全馆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馆体穹顶最高处达36米。各厅通过逻辑路线,有分有合,互为关联。以生物演变史作为设计背景,重点突出恐龙从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毁灭的构思主线,揭示了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必须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深刻主题。

科普教育基地

利用已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也是中国科普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确定了第一批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试点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古人类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中心。

科普大篷车科普列车

“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中国科普工作发展要求而研制生产的,目的在于向偏远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科学技术咨询,举办科普展览。

科普大篷车具有车载科学技术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传教育、科学技术影视片播放教育、赠送科学技术普及资料书籍、流动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舞台等五项功能,被誉为“流动的科学技术馆”。

科普大篷车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受到了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2002年,“科普大篷车”在全国17个省、市、区行驶,在各地举办了约10万场科普报告和讲座,听众数千万人次。

2002年,中国又推出了面向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普列车”,主要开展科普展览、报告会、讲座、农业技术咨询、医疗技术培训、致富经验传授、科普**放映等活动。

2002年5月以“传播科学文明,服务老区人民”为主题的科普列车从北京出发,沿京九(北京—香港九龙)铁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的14个县市开展宣传服务活动。2002年10月,以“传播科学文明,促进西部开发”为主题的科普列车则从北京驶向西北,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3个省、区铁路沿线9个县(旗、市)的各族人民提供服务。所到之处,广受欢迎。

编辑本段大型科普活动

中国的大型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

科技活动周是目前中国重要的科普活动之一。2003年虽然遭受SARS疫情影响,但全国科技周活动仍如期在网上进行。主题是“依靠科学,战胜非典”。

国家科技周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全国各省市有关科普活动的机构都采取行动来宣传科技,促进公众与科学的对话。每年的科技周国家科普联席会议都通过协商形成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各部门再来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主题为“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的200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5月15-21日在全国展开。2004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重点宣传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关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主要的活动包括在北京举办“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的大型主题展览及大型科技游园会、在河北西柏坡举办“科技富民”大型科普活动、在黑龙江举行“振兴东北,服务三农,科技列车龙江行”大型活动等。

科技周、科技月等综合性科普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却非常广泛。通过定期举办大型科普活动,调动了科技人员进行科学传播的积极性,推动了公众对科技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社会影响。

同时,配合重大国际和国内节日,国家各科普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如国际气象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植树节、国家节能宣传周等,各有关单位根据节日的情况,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宣传舆论工具,以科普知识竞赛、演讲或大型文艺演出的方式来宣传相应的科学知识。

面向农村的科普活动则更加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播。自1996年以来,各地在每年的春冬季节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后组织了1000多万科技人员下乡,帮助农村干部群众提高文化科技素质。

在这些活动中,都穿插着科普讲座。据统计,仅在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系统就举办讲座近9万次,参加人数达到300多万人次。

“由于政府部门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现在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普环境。”——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到过世界许多地方,在比较了中外科普工作的条件后,对中国的科普环境表示由衷的赞叹

编辑本段科学普及的定义

有了明确的公认的定义,才容易知道论述的基础,才容易得到一致的结论。

讲述自己的论据和结论,让读者自行验证此结论是可重复的规律(科学)的过程,被称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讲科学,应该叫启蒙教育,多用于在儿童还不知道基本科学验证方法的时候,讲述科学知识。这不适用于理论交锋之时,此时主要讲证据。学校的教材,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实验证明的标准的科普读物。

由此定义出发,象时间简史一类,没有严格推理过程,盲目把一些“科学家”结论推给大众的做法,不是科普,最多算做启蒙,也就是给不知道相对论,或不理解相对论的人看的,而科普读物,要象教材那样,对每一个实验论据,都要讲清前提条件,预计结果,实验结果,这才能让读者去验证。

我们学校的教材是最常见的科普读物。用这个科普的定义,才是可验证,可重复的科学定义。“科学家”是没有严格定义的,科普读物也不需要科学家去写!

有人这样定义科普:“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爱因斯坦就用这种方法“普及”他的相对论:“一个人坐在火炉旁五分钟,他感觉象过了一个小时;一个男人与他喜欢的姑娘聊天,一个小时,他感觉过了五分钟。所以说时间是相对的。”确实采用了公众易于理解的说法,但这是错误的!科学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定义的时间,就是所有参照系都同意的统一时间,否则就不是科学时间。科学精神,就是质疑一切的态度,不论话是谁说的,只有不出现例外情况,我们才承认它是科学的

关于“如何做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