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地球月亮小知识

网上有关“太阳地球月亮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太阳地球月亮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关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知识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视星等为-26.3,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视星等(Mv)为+4.83,绝对热星等(Mb)为4.8,他是一颗**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770℃。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2.太阳,地球,月球的知识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25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距离地球1.5亿千米,直径约1392000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84万℃。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

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月球又称“月亮”。

它的一天相当地球的29天。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

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25天 自转周期:23.56小时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600000亿亿吨 平均密度:5.50克/立方厘米 赤道半径:6378.140千米 两极半径:6356.755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分:氮(78.5%)和氧(21%) 地壳:主要成分:氧(47%)、硅(28%)和铝(8%) 卫星:一颗(月亮)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

3.有关太阳,月亮,地球的知识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4.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太阳,地球,月亮的知识

回归年:从地球上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即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 = 365.24220日 =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恒星年:指地球公转一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1恒星年 = 365.2564日 = 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它应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至于为什么恒星年会比回归年稍长一些,那是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5800年移动一周),即岁差现象。我们所称的一年指“回归年”。

朔望月是29天12小时44分22.8秒;恒星月是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我们所称的阴历一个月是指“朔望月”。

5.关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知识求大神帮助

太阳系和以太阳为中心并受其引力的支配而环绕它运动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太阳系的成员包括太阳和环绕太阳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00多颗轨道已确定的小行星,66颗卫星以及为数很多的彗星与流星体等 它的体积是141.2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25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中等大小恒星。

距离地球1.5亿千米,直径约1392000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1500.84万℃。

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

其中五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

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

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天文符号: 体积:地球体积的1 302 500倍 自转周期:25~30天 距最近的恒星间的距离:4.3光年 宇宙年:225百万年 直径:1 392 000公里(地球直径的109倍) 半径:696000 千米. 赤道周长:4.396 亿米 质量: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2 946倍) 温度:大约5770℃(表面) 1560万℃ (核心)5百万℃(日冕) 体积:1.412* 10^27 立方米(地球的130万倍) 总辐射功率: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1亿5千万 千米,1.496 * 10 m 太阳光传播速度:30万千米每秒。

年龄:约50亿岁。

6.太阳月亮地球天文知识

其实这只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并不能算一个天文知识。

你可以这样和你女儿解释她和妈妈坐车,要是车开得很平稳,车窗户全部挂上窗帘,我们就只能看到车里面的人和车的内部,是不是就不会觉得车是在移动的,而当把窗帘去掉后,我们看到了外面的景色,才晓得原来车是移动的。事实上你说的这个现象也是一样。

我们在转得非常平稳的地球内部,就不会感觉地球在转,但是当我们抬起头看到了太阳和月亮就相当于车窗帘拉开了一样,我们有了参照物就知道原来地球是在转动的了。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行 首先 太阳是恒星(作为太阳系的中心 它可以说是恒定不动的,当然太阳也在自转 围绕自己的轴心在转) 而地球是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并且也在自转) 月球是卫星(象一个卫士一样保护地球 自己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地球自转叫做一天 月亮围着地球转一圈叫做一个月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圈叫做一年当然我以上说的 只能是对于小学生而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月11日再来补充一句如果真要叫真可以这样解释 我们通常说的日 其实并非一个 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日是地球参照某一个遥远恒星计算的自转周期 这个数据是23小时56分4秒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日是指的太阳日 这个是根据恒星日取整数 也就是24小时关于地球的公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年的概念其实也有2个一个是365日6时9分10秒 这个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另外一个是回归年 是指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现之间呈正弦曲线来回移动一个周期的时间 是365日5时48分46秒 这个由于有一些特定的时间点(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而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这个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年以上是高一地理的知识接着还有一点 关于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种说法是月球总是拿一面对着地球 人们永远看不到月球的反面这个说法不假 可是很多人认为这是月球没有自转的原因事实上月球在自转 只是刚好月球的自转时间和公转时间是相同的不晓得能理解不 也就是说月球的一“年”(因为月球的级别是卫星 其实他的公转是不可以称为一年的)和月球上的一天 时间刚好相等 因为这种自转和公转同步 使得月球永远都是用一面对着地球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 就是年 月 和 日本来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行星围绕恒星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卫星围绕行星公转一圈就是一个月行星自转一圈就是一日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一年就是12个月365天 这种比例只存在于地球最后再提供一个小常识 关于北极星 其实北极星也是在转的(通常我们都说北极星禁止不动的) 其实是因为北极星自行很缓慢然后必须提出的一点是 北极星并非一颗星的名字 而是一类星的名字 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内的一颗星 而若干年后 天龙座的一个颗星将自行到北天极的位置上取代它成为新的北极星此外并没有南极星 就是因为南天极(南天顶)恰好没有这么一颗亮星出现。

7.关于地球月亮太阳的知识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

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并与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转动。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由于引力的作用,太阳的密度和温度是向内增加的。

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不可能存在固体和液体,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

在太阳中心,温度超过1.5*107K,压力约3.4*1012牛顿/厘米2,密度达160克/厘米3,在这种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

下表列出了有关太阳的一些基本数据。

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天文学知识

最常识的:

21厘米辐射:由星际空间中寒冷稀薄的氢云发射的电磁辐射。

3α过程:在核聚变反应中,三个氦核聚合成一个炭核的过程。

3千秒差距旋臂:一团以53公里/秒的速度远离银河中心的中性氢云。

埃:长度单位,1埃=1e-10米,通常用来度量光的波长。

矮新星:会产生周期性的类似新星爆发现象的天体,成因可能是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

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机分子。

暗物质:用来填补理论中质量缺陷的假想物质。

暗线光谱:见吸收光谱。

暗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不发光物质组成的星云。

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层的云团,被认为是彗星的发源地。

巴尔莫线系:氢原子的一组光谱线,位于可见光和近紫外区。

白矮星:白矮星是内核塌缩后已经死亡的恒星,大小和地球类似。

百万秒差距(Mpc):一百万个秒差距。

半长轴:椭圆长轴的一半。

棒旋星系:一种漩涡星系,内部的旋臂呈明显的棒状。

暴胀宇宙:一种存在早期膨胀阶段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倍利珠:日全食时通过月球的起伏表面射出的太阳光。

本影,暗影:在影子中,光线被完全遮蔽那个区域。

变星:亮度周期变化的恒星。

标准时:等于时区中央经度上的地方平时。

表岩屑:一种由破碎的岩石屑构成的土壤。

波长:两个相邻的波峰或者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波长最大值:完全辐射体发射的波谱中能量最大的谱的波长,仅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捕获假说:一种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

不规则星系:外表不规则的巨大气体云,包含大量的星族I和星族II恒星,但没有旋臂。

长周期变星:光变周期在100到400天的变星。

超导体:对于某些物体,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阻值将会降为零,处于这种状

尘埃尾:由尘埃等不带电物质构成的慧尾。

赤道式装置:可以在赤经和赤纬方向运动的装置。

赤纬:用于天球的一种坐标,类似地球上的纬度。

臭氧层:地球大气层的一层,位于地表以上15-30km,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春分,春分点:天球上太阳由南半球移向北半球在天赤道上经过的那一点。此时大约是3 月21日左右。

磁层:行星的磁场。

次大气层:从行星内部逃逸出来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

次极小:在食变双星的光变曲线中,较浅的那一次交食。

次镜:反射望远镜中将光线发射到一点以利于观测的那面镜子。

大潮:满月或新月时出现的大幅度的海潮。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一次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

大气窗口:电磁波谱中可以通过地球大气层的部分,包括射电、红外和光学波段。

大统一理论:将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一种作用的理论。

带纹:木星大气层中的条状云带。

大爆炸理论:一种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

灯塔理论:认为脉冲星是自传的中子星的一种理论。

光年: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地方天球子午圈:过天顶和天低的南北方向大圆

地平式装置:可以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的望远镜系统。

地震波:一种通常在地震时才出现的可以横穿地球的机械波。

第二星族:含重元素较少的恒星,此类恒星比较老,多分布于银核和银韵中。

第一星族:含重元素较多的恒星,此类恒星比较年轻,多分布于银盘上。

电波星系:一种发射强射电信号的星系。

电磁辐射: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场。如:光,无线电波

电荷耦合元件( CCD ):半导体光电成像设备。很适用于天文观测。

电子:一种带单位负电荷的小质量粒子。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等于1单位电子电量乘以1伏特。

冬至,冬至点:天球上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那一点。也就是大约每年12月22日。

动星系核:发出很强辐射的星系。

多普勒效应:由被测物体运动导致的谱线波长变化。

多普勒致宽:由气体中原子的运动造成的谱线加宽。

发电机效应:一种理论,认为地球磁场是由熔融地核产生的。

发射谱线:由原子辐射出的光子在光谱中产生的亮线。

发射星云:被恒星的紫外辐射激发而发光的气体云。

发射光谱:包含发射线的光谱。

反射望远镜:利用反射镜将光汇聚到焦点上成像的望远镜系统。

反射星云:通过反射星光而发光的星际尘埃云。

范艾伦带: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能离子形成的辐射带。

非宇宙学红移:不是由宇宙膨胀效应所导致的红移。

分光视差:分析恒星谱线以测定恒星距离的方法。

分光双星:从子星始向速度的变化而判知的恒星。

分裂假说:一种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中分离出去的。

分子云:包含大量分子的浓密星际气体云。

封闭宇宙:一种认为有足够的物质能够使宇宙停止膨胀的宇宙模型。

辐射点:发生流星雨的时候,将流星的轨迹反向延长将会汇聚在一点上,这一点称作辐射点。

辐射纹(月面):陨星撞击月亮表面的时候,所产生的很多由撞击弹坑向外辐射的白色条纹 。

辐射压:当物体的表面吸收了光子以后,会受到一个压力。

高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各向同性:宇宙学假设,认为宇宙在各个方向上性质相同。

共同吸积假说:一种认为月球和地球共同形成的理论。

共振:两个周期运动相互同步的现象。

光变曲线: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常用来分析变星和食双星。

光度:星体在一秒钟内辐射出的总能量。

光度计:用于测量天体辐射强度的仪器。

光谱型:恒星在哈勃系统中的类型。

光球:太阳的可见表面。

光学双星:看上去很接近的两颗恒星,但实际距离可能非常遥远。

哈勃常数:宇宙学基本参数,用以度量宇宙的大小和年龄。

哈勃定律:星系的退星速度和其距离呈线性关系。v = H0×d 即退行速度v与距离d成正比。

氦闪:在巨星内发生的氦的聚合发应。

寒武纪时期:5-6亿年前的地质时期,在这段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开始大量出现。

核合成:发生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发时的重元素合成过程。

褐矮星:是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不够大,不足以在核心点燃聚变反应的气态天体。其质量在恒星与行星之间。

赫罗图:将大量恒星以其光度和表面温度为横纵坐标画成的统计图 。

黑洞:由大质量恒星塌缩成的特殊天体,具有极强的引力场。

黑体辐射:假设的理想辐射体,其辐射谱仅与温度有关。

黑矮星:冷却后的白矮星。

恒星密度函数:用来描述空间中不同类型恒星丰度的函数。

恒星模型:描述恒星内部各层状态的的一组参数。

恒星年: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颗恒星所用的时间。

恒星日:通过恒星位置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视差:判断恒心距离的方法。

横向速度:恒星速度在垂直视线方向上的分量。

红外辐射:波长位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

红外辐射:波长位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

红移:当源相对于观测者后退的时候,由它发出的光波的波长会变长。

蝴蝶图:用来标记太阳黑子分布的图,形状类似蝴蝶。

化学演变:在原始地球上复杂分子形成的化学过程。

黄道:太阳在天空走过的轨迹。

黄道带:天球上以黄道为中心,环绕天球的一个区域。

解像力:望远镜分辨观测对象细节的能力,由物镜的直径决定。

金牛座T型星:一种周围包裹了很多气体和尘埃的年轻恒星。

金属:在天文学中,比氦重的元素都叫金属。

近日点:运行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

巨大分子云:质量非常巨大的气体云,通常是恒星诞生的场所。

巨星:表面温度较低的高光度星体,非常巨大(10-100倍太阳直径)。

距离模数:视星等和绝对星等之差,用来度量天体的距离。

聚光率:衡量望远镜聚光能力的量。

绝对零度:温度的最低值(零下273.15摄氏度)。任何粒子在这个温度的动能均为零。

绝对热星等:星体各个波段辐射能量之和所对应的绝对星等。

绝对视星等(MV):将天体置于10个秒差距的距离上所得到的视星等。

均质性:宇宙学的一种假设,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的。

开尔文温标:从绝对零度起算的温标。

开普勒运动:遵从开普勒定律的运动。

考古天文学:主要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科。

科尔黑洞: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一个解,用于描述旋转黑洞。

滤光片:对光波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器件。

脉冲星:短周期射电源,可能是自转的中子星。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环境来合成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的试验。

米粒组织:在太阳表面的冷热气体对流现象。

明暗界线,昼夜界线:月亮或行星上将昼夜区分开来的大圆。

明线光谱:包含发射线的光谱。(参见:发射线)

木星条纹:木星上与赤道平行的黄白色的环带。

目视双星:一种在望远镜中可以将两颗子星分辨开来的双星系统。

秒差距:以1AU为基线,天体的视差为1弧秒的距离。

牛顿:力的单位。

偶发流星:单个出现的,不属于任何流星群的流星。

帕申线系:位于红外波段的一组氢原子光谱。

碰撞致宽:由粒子碰撞导致的光谱线加宽现象。

色指数:恒星颜色的数字度量方法。

平方反比定律:作用强度按距离平方衰减的规律,如:引力。

平太阳日:太阳两次经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

平坦宇宙:一种基于平直时空的宇宙模型。

谱线轮廓:光强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千秒差距(KPC):一千个秒差距,3260光年。

钱德拉赛卡极限:1.4倍太阳质量,白矮星的质量极限。

氢离子区:存在于一颗高温恒星周围的电离氢区域。

秋分点:太阳自北向南穿越天赤道的点。

球粒:陨石中的球状玻璃质物体,由硅酸盐溶解形成。

球粒陨石:包含球粒和可挥发物的陨石。

球面像差:与物高无关而与入射光瞳口径三次方成正比的像差。

球状星团:在几十光年的球型范围内包含几万到几十万颗恒星。

全食:日全食--从地球上看,月亮将太阳明亮的表面完全挡住而失去光芒。

日环食:太阳光球层以环状出现在月球周围的日食现象。

日冕:较暗的太阳外层大气。由稀薄的高温离子气体构成。

日冕洞:在x射线波段观察到的太阳表面的黑暗区域。

儒略历:公元前46年编制的历法。

赛曼效应:当原子处在磁场中的时候,它的谱线将会分裂成很复杂的成分。

叁轴椭球:三个轴都不相等的几何固体球。

沙罗周期:古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具有223个朔望月的周期,这223个朔望月正好等于18年 。

闪焰耀斑:一种太阳表面的剧烈爆发现象。

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一种为了将射电源的细节看得更清楚而将射电望远镜之间的距离 。

生光:发生食的时候,当太阳的边缘从月亮后面刚刚露出来的时刻。

石陨铁:主要成分为铁和石头的陨石。

石质陨石:主要成分为石头的陨石。

食双星:双星系统的两颗成员星可以相互遮掩。

史瓦西半径:黑洞周围视界的半径。

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在边界内发生的事件不能被边界外的观测者所看到。

视差:由于观测者位置的变化而导致观测目标位置发什的变化。

视目视星等(mv):人眼看到的天体的亮度。

视相,大气宁静度:它是大气宁静度的一种量度,同大气湍流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

视向速度,径向速度:运动天体靠近或远离地球的速度。

受激原子:核外电子跃迁到高能态的原子。

疏散星团:由10 到10000颗星组成的比较松散的集合体。

束缚能:使电子从原子脱离所需要的能量。

双生子佯谬:当一对孪生兄弟的其中一个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之后会比另外一个年轻。

双星:两颗比较接近、绕着共同质量中心旋转的恒星。

水洞:在射电观测中,波长介于21厘米氢线和18厘米羟基线之间的电磁波谱。

速度:衡量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改变的量。

速度弥散度方法:一种通过测量星系内的速度分布来确定星系质量的方法。

岁差:地球自转方向的缓慢变化。

太阳常数:从大气外测量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

太阳风:从日冕逃逸出来吹遍整个太阳系的高能粒子流。

太阳星云理论:一种认为太阳系内的行星同太阳都是在同一个星云中形成的理论。

碳氮氧循环:恒星中发生的一种核反应。

碳引爆:在巨星内部发什的炭聚合反应,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爆发的原因。

特洛伊小行星:位于木星轨道上超前或者落后木星60度的拉格朗日点上的小行星。

天底:天球上和天顶相对的点。

毫微米:10e-9米。

星云:宇宙中的尘埃气体云。

天顶:天球上位于观测者头顶正上方的那一点--方向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参见 天底 )

天顶角:天顶方向和所测量物体方向所夹的球面角。

天球:假想中的一个半径很大的球,所有天体都位于球上。用于标定天体位置。

天球赤道:想象中的一条线,是地球赤道向外延伸和天球的交线。

天文单位: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e8 km。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种子数的原子。

脱离速度:物体要脱离某一星体表面所需的最小速度。

椭圆星系:没有悬臂,外形成椭圆状的星系。

韦得曼花纹:铁陨星中由于镍铁合金的存在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花纹。

未压缩密度:再没有重力压缩下的行星质量。

温度:一种衡量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随即运动速率的物理量。

稳态学说:一种认为宇宙不再进化发展的理论。

无球粒陨石:不包含球粒陨石或可挥发物的石质陨石。

西佛星系:一种非正常星系,它们通常具有很高的亮度和一个很小的亮度波动的星系核。

吸积:固体颗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吸积盘:在致密天体周围形成的气体盘。

吸收光谱:有吸收线的光谱。

吸收谱线:由于光子被原子或分子吸收而产生的光谱中的暗线。

夏至,夏至点:天球上太阳距离地球最远的那一点。也就是大约每年6月22日。

相对论性喷流模型:一种解释类星体超光速喷流现象的模型。

相对年龄:通过其它特征判断的地理年龄。

像加强器:在望远镜上使用的一种用来提高星像亮度的电子仪器。

消光:由介质造成的光线减弱现象。

消色差透镜:由多个透镜组成的光学器件,可以消除色差。

小行星:一种小天体,大量存在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

蝎虎BL天体:类似类星体的一种奇怪天体。

斜长石:在月球高地上常见的一种矿石,由几种硅酸盐组成。

新星:一种星体光度突然增大现象,成因可能是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爆发。

星等:标记天体亮度的标准,星等越大则星越暗。

星际红化:由于蓝光被星际介质散射所造成的星像红化现象。

星际介质:在星际空间存在的气体和尘埃。

星际吸收线:在恒星光谱中由于星际气体吸收而产生的暗线。

星际吸收线:在恒星光谱中由于星际气体吸收而产生的暗线。

星群:和星座类似的用来标记一群恒星的符号。

星协:没有聚集成星团但有相同运动趋势的恒星群体。

星座:用以标记一组恒星的名称。通常使用神话人物。

行星状星云:受中心高温天体的辐射所激发而发光的气体壳层,看上去类似行星。

玄武岩:一种由岩浆形成的火山岩。

旋臂:漩涡星系中由亮星、亮星云、气体、尘埃所构成的,由星系中心延伸到星系边缘。

压力致宽:由于恒星大气中的压力而导致的谱线加宽现象。

掩星:一颗天体将另一颗天体遮盖的现象。

液态金属氢:氢在高压下的一种状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一般性原则:一种认为可以将地球上的物理定律应用到宇宙任何角落的假设。

音叉图:一种星系分类方法--将星系分成椭圆星系、漩涡星系、不规则星系。

银冕:低密度的银晕外层。

引力波:由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能传播方式。

引力红位移:由于光子脱离重力场所造成的波长增加现象。

隐带:银河周围的那些由于河内尘埃阻挡而看不到其它星系的区域。

宇宙射线:闯入地球大气层的高速粒子。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规律、起源和演化的科学。

原恒星:正在塌缩形成恒星的气体云。

原始大气层:地球最早的大气,由原是太阳星云的物质构成。

原始黑洞:在大爆炸初期形成的小质量黑洞。

日珥:太阳表面的一种剧烈爆发现象。

远日点:在运动轨道上距太阳距离最远的点。

月海:月球表面的低地。

质光关系:对于一般恒星存在的质量越大光度越大的关系。

月食:当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时所产生的现象。

跃迁:电子由一个能级跃向另一个能级的运动。

陨石:在大气层中没有被烧尽而落到地面上的流星。

晕:漩涡星系外层的球状区域。

再发新星: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的恒星。

脏雪球理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彗星结构理论。

造父变星:一种光变周期在1-60天之间的变星,其光变周期和光度有确定关系。

折射望远镜:通过透镜折射光线成像的望远镜系统。

哲伦云:距离银河系较近的不规则星系,在南天可见。

针状体:位于太阳色球层上,像针一样纤细的发射物。

振荡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会在大爆炸和大挤压之间来回震荡的宇宙模型。

震波仪:一种纪录地震波的仪器。

转离点:赫罗图上恒星由主序转向红巨星的转折点。

质子:氢原子核,带有一个单位正电荷的核子。

致密星体:由塌缩形成的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中子:质量接近质子,不带电的核子。

中子星:一种几乎全部由中子构成的高密度天体。

重力加速度:由重力引起的加速度,通常用来描述星体表面重力的大小。

周光图:标明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图表。

主动光学:由计算机控制的光学系统,可以通过随时调整系统参数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主星序:赫罗图上从左上到右下的一条带状区域,90%的恒星都集中在这里。

转移钟:一种可以使望远镜固定指向某一颗恒星的装置。

紫外辐射: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略短,比X射线略长的电磁波。

自持续恒星形成:一种可以用来解释旋臂存在的机制。

自适应光学:可以部分消除大气扰动的望远镜成像系统。

自行:天体位置在天球上的变化。

202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有天文观测、太阳辐射、雾等。

1、天文观测。

观测时间大多选夜晚、冬季;天文现象发生时间;对象是单一天体;天体系统:如太阳系、银河系;星座;天文现象:如日月食、极光等;其他:特殊科研对象,如黑洞;条件纬度是高纬度,观测范围相对固定;低纬度,南北天空,观测范围广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地势高,视野开阔气象: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

2、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是短波辐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影响有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生存提供光照;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能、太阳灶等;农业大棚、地膜;间接能源:石化燃料;生物能等)。

3、雾。

影响因素有地形: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冷却:辐射冷却、寒流上空;地形:低洼地、山坳里;气象:无风、微风;尘埃:建筑工地、矿区、市区内;陆雾是靠近河流或植被茂盛,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地形封闭,水汽积存下来大气污染严重,有充足的凝结核。

关于“太阳地球月亮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