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观后感怎么写

网上有关“地震科普观后感怎么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震科普观后感怎么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震科普观后感写法如下:

“地震科普”观后感1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类的敌人。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部分地面快速的震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约有500万次,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只有5万次,能够造成破坏性的强力地震每年约有十几次,破坏性特大的地震每年约有一次。

在地震时,我们须知的有十条分别是:

一、躲在桌子等坚困的家居的下面。

二、摇晃时灭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三、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四、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五、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的地方。

六、在百货公司、剧院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七、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禁止停车、行驶。

八、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九、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小限度。

十、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要在地震时关火?因为如果不关火的话,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情,这样会使危险变得更大。

地震是有前兆的,一些微观前兆,如地变形、地应力、地磁、地点等这一类是不能被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巨额超导的。而能被觉察到的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光、地色等。

地下水异常的现象有:干旱井水往外冒、反常升降还有规律;雨水变浑浊,有臭味并且难闻。在地震前动物还能够给我们一些前兆:家禽上树、骡马不进圈、猪往外逃、老鼠搬家、狗狂叫……

因此,我们要多多观察,注意防震减灾!

“地震科普”观后感2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了一起去科技馆看科普展。这次科普展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地震。地震其实就是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岩层弯曲,变形,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的时候,岩层就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强烈振动。

地震会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说:泥石流吧,有时它能把整个村庄淹没,人员,房屋等损失异常惨重。地震,会导致大面积的地面倾斜,升降或变形。也会对铁路,管道等生命线工程造成巨大破坏。我国建国以来发生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汶川大地震了,那是一次8.0级的大地震,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失踪17923人,受伤374643人。

三个那么让人惊心动魄的数字,使我为受难的骨肉同胞感到痛心。为了不让地震再伤害到更多人,我国建立了1000多座地震观测台,随时预测地震前的情况。除了这些,地震时躲避措施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或靠近阳台,窗户;注意近水不近火.......

大自然赐予我们许多秀美的景色,展示了它美丽的一面。但有时大自然也暴露了它邪恶狰狞的面目,各种自然灾害让我们人类防不慎防,损失惨重。这次的防震减灾科普展让我懂得了不少关于地震的知识,受益匪浅!

“地震科普”观后感3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扰乱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多的母亲没有了孩子,那么多的孩子没有了母亲。就在那一瞬间一切都变了。人们谈“震”色变。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不让悲剧重演,怎样做才能把无情的灾难带来的伤痛降到最低?

时间进入到21世纪,茅草屋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地震时人们的生命也最容易被高楼大厦吞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尽量住到低矮一些的房子。建筑师和工程师建造合格的防震房,不仅学校的教学楼要防8级地震,所有的房子都要防震。

如果你是一个校长或老师,在平时的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多举行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讲座,把应急演练的训练落到实处。鉴于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不要提前通知应急演练的时间。就如开会时说,星期五的下午举行应急演练,这样学生和老师就会有心里准备,应急演练的效果不会太好。

如果你是一个老师,假如发生了地震,你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指挥家的才能,谭千秋老师一样的臂膀,此时你的眼里只应该有学生。世界之大,而唯吾之学生存于斯。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学校举行的每一次应急演练,一切听老师的。在演练中切记勿慌勿乱。

最近一股“防震减灾”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学校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防震减灾应急演练,防震减灾手抄报比赛,防震减灾征文比赛。在应急演练的'过程中少了嬉戏打闹的身影,多了井然有序的脚步。

生命可贵,保护生命人人有责:生命宝贵,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关于“地震科普观后感怎么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