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燕鸥的奇怪科普

网上有关“北极燕鸥的奇怪科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极燕鸥的奇怪科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鸻形目鸥科燕鸥属,无亚种分化。体型中等,体长33-39厘米,翼展76-85厘米。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栖息在沼泽、海岸等地带。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海洋。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

雌雄鸟相似。其羽毛主要呈灰色与白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脸颊白色,颈部纯白色,肩羽带棕色。上体的背呈灰色,带白色羽缘。上面的冀背呈淡灰色,亦带白色羽缘。尾巴白色,腹部淡灰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内侧和羽端白色。虹膜黑色,喙和脚红色。冬羽也相似,唯头顶的颜色更淡,而其喙则更深色。幼鸟不同于成鸟,喙和脚呈黑色,翅膀呈“鳞片状”,其翼尖的羽毛相对地深色。

北极燕鸥是一种轻盈的海鸟,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它们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当冬季来临时,便出发开始长途迁徙。它们向南飞行,越过赤道,绕地球半周,来到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这儿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来临,它们又再次北飞,回到北极过夏。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它们所享受日照的时间之长,大部分动物都很少能与之相比的。

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虽然它们内部之间经常争吵不休,但一遇外敌入侵,则会立刻合作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几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繁殖期为6-7月,此时雌鸟常向雄鸟乞求食物,雄鸟对此做出反应的频率,被雌鸟看作是其做为配偶的能力的测量尺度。一旦雄鸟把食物贡献给钟情于它的雌鸟,它们随后的大部分时间将一起生活在繁殖地。

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 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海洋生物学是一门综合 *** 叉学科,主要包括海洋有机体的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和结构,进化与演替的特征和生物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探索海洋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海洋生物学 外文名 :marine biology 所属学科 :海洋科 简介,发展简史,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17世纪,19世纪中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中期,学习内容,学科体系,海洋生物学发展的方向,主要研究,海洋藻类学,海洋鱼类,海洋无椎动物学,海洋群体生态学,个体生态学,附着生物生态学,海洋实验生物学,海洋微生物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生物药用,海洋环境生物学,太平洋海洋生物,南极近海生物,研究意义, 简介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洋生物 发展简史 公元前四世纪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 公元前三世纪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已有用墨鱼和鲍治病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但记载有海洋动物,而且还有海洋藻类。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 17世纪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学的研究阶段。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套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矽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腕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 19世纪中期 英国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并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德国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两个概念;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 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 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义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它们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中期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了计算机、资讯理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套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学习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 海洋生物 两百多年来,生物学者基本上遵循林奈的两界说,把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两大类。随着分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认识到这个分类法有不少缺点,如真菌和大多数细菌并不营光合作用,却被归入植物。我们通常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细菌、海洋真菌、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四类。 海洋生物中,现知种类最多的是海洋动物,有16~20万种,分布在动物界的数十个门类中。海洋植物一万多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仅有100多种。海洋真菌不足500种。海洋细菌的种类较多。 海洋与陆地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尤其是深海的强大压力和黑暗无光,使海洋动物、细菌等在外部和内部形态上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和规律是无法从研究陆栖生物中得到的。 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如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种数大大地少于陆地和淡水,但其门类之多又明显地超过陆地和淡水,这说明海洋环境比陆地和淡水要稳定得多;热带亚热带海岸的红树林能延伸到北美百慕达群岛、日本的九州,说明了海洋暖流的作用,等等。 海洋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的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层次。海洋个体生态和群落生态研究得较好的是海洋浮游生物和海洋底栖生物;海洋种群生态研究得较为充分的是海洋游泳生物中的鱼类。 海洋生态系统以河口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及内湾生态系进展较快。海洋古生态学是研究古代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地史时期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等的大力开发和深海钻探计画的实施,发展很快。 食物是生态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对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也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激增,海洋生物在经济上、科学上的价值也愈益重要,因而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地球上生命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离不开海洋生物学的工作,全世界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约有12.5%~20%(鲜品计算)来自海洋。 海洋生物还可作为工农业和药物原料,如由海藻中提取的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已分别用于食品、酿造、涂料、纺织、造纸和印刷工业;已从海洋生物体中提炼出各种酶和激素、多肽类、多糖类、脂酸等,已用于制作神经毒素、麻醉剂止血剂、降压剂、抗生物质、抗菌素、抗癌物质等药物;珍珠、红珊瑚、角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红树林和海草具有护堤防浪等作用,它们的生长区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基地;不少海洋生物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学是随着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成就的运用,海洋科学出现了飞跃。相比之下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如海洋科学的其他学科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查手段和工具仍较落后陈旧。因此,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 海洋生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为科学地开发、利用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应更有力地促进海洋生态学在理论和套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了解各个海域的生物组成,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群落的构成和更替,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以确保生物资源(种群密度)能持续地高产,预报生物数量和环境变化的方向,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促进海洋生物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新药,已成为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海洋药物研究的深入,海洋生物增殖和养殖事业的发展,分子化学、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手段的引入,不但能出现造福于人类的新药、养殖新品种而且将促进海洋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 学科体系 当代海洋生物学包括: 1.海洋生物分类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系统研究各种海洋生物。大体将海洋生物分为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等4类。 2.海洋生物形态学。研究海洋生物外部和内部形态的特征及其规律。 3.海洋生物区系分布。研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及其规律,阐明各区系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食物,并研究海洋食物链(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和海洋生物生产力(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5.海洋生物学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 6、生物海洋学。研究生物形成的海洋现象。 海洋生物学发展的方向 一、海洋生物学发展的过程1.海洋生物学从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研究开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了生态学的内容海洋生物学比陆地生物学,即一般生物学的发展缓慢得多。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的生产力比陆地大得多,而海洋对人类提供的食物大约只占人类所需要的百分之一。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主要研究 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 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 海洋藻类学 早在20世纪20年代,曾呈奎等就已经开始了海藻的分类研究。解放后,海藻学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尤其经济海藻的研究,成绩更为显著,已采集海藻标本121360号。其中63299号为腊叶标本,46000号为液体保的底栖种标本,11647号为浮游标本。 在海藻区系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50年代初即对海洋温度带的划分总是海藻的温度性质以及确定温度性质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把海洋原则地分为冷水温水和暖水三带,第一带又分为两个亚带,把世界海洋分为5个大带和11个小带,曾呈奎等人还进行了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系区划的研究和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研究得出中国黄渤海海藻具有明显的温水性,属暖温带,但有相当多冷温带成分。东海海藻区也属暖温性,但已没有黄渤海那些冷水性种,亚热带种却有增加。南海海藻区系属暖水性,其北部属亚热带性,南部属热带性。 海洋生物 黄渤海属于北温带海洋植物区系组、北太平洋植物区的东亚亚区;东海和南海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植物区,前者属中国一日本海洋植物亚区,后者属印度一马来亚海洋植物亚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还进行了海藻的形态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完成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为中国开展大规模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 海洋鱼类 这主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部门在石首科鱼类的分类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石首科鱼13属37种,建立了4个亚科,2个新属,4个新种。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重点研究了13种和2个新种,对每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谱图。 他们还开展了海洋鱼类地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海区鱼类的区系、组成及其温度性质,提出中国海洋鱼类可分为3种类型:渤海与黄海区系为暖温带性,属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东亚亚区;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区系,属亚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国一日本亚区;东海东部与南海南部区系,属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尼一马来亚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中国软骨鱼类志,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千东海类志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黄渤海鱼类图说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等专著的编写工作。 海洋无椎动物学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的动物等。建国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原生动物分类研究以有孔和放射为最多。鉴定了有孔虫约800种,放射虫200多种。海绵动物分类研究中,初步鉴定了寻常海绵约80余种。在腔肠动物研究中以水母类研究较多,鉴定了中国螅水母约140种,苔藓动物在中国海域中种类较多,估计约有500种,已鉴定了200余种。 软体动物在海洋无椎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科研基地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基本上了解了软体动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并发现了一些新种。这主面的专著有张玺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等。 海洋生物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棘皮动物分类研究中,主要进行了区域性种类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已鉴定了海参纲40余种、海胆纲20余种、蛇尾纲约40种、海星纲约20种。  海洋生成学研究 建国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学家对中国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组成、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分布 和移动与海洋环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了生态系的研究。 海洋群体生态学 早在70年代以前,就基本掌握了中国各海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群落区系特点及其与海区水系的关系。研究发现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分布的次序是东海、渤海、黄海、底栖生物数量多少分布的次序是黄海、东海、渤海、南海。 个体生态学 对主要的捕捞对象(主要经济海产虾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其生活习性、生殖习性以及洄游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海洋动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附着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用5年时间对中国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附着季节、数量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海沿岸发现的附着生物已达500多种,其中藻类56种、动物444种。许多种是广温、广盐性的。种类数量自北方海域向南海域逐渐增。温度是影响附着生物附着期变化的主要因子,由于中国海区所跨的纬度大,各海区附着期长短差别很大。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对促进防腐蚀和防污损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海洋实验生物学 中国海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实验生态学,套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有利于有益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有害种生物防除的有效方法。 80年代,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和院校在中国主要经济海产动物、植物的实验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尤以海带、紫菜、对虾、贻贝、扇贝、鲍鱼、海参、梭鱼等的实验生态学研究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突出。 海洋微生物的 海洋微生物研究尚处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石油降解微生物某些生态学特征的研究中,共鉴定了各类微生物2836株,证明渤海表层水和底质中普遍存在石油降解细菌、石油降解酵母和霉菌,它们在石油污染变化中都起重要作用;在探索紫菜黄斑病因和防治试验中,提出了淡水浸泡、低比重海水挂养、游离氯等药物处理的有效防治方法;海洋细菌溶菌的研究,已经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能溶解绿脓杆菌的菌株;海缆黄麻护层防腐研究、木质船体防腐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海洋初级生产力 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展了渤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得出渤海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高峰期在3月,9月,10月次之,12月,1月为最低,根据浮游植物光合生产计算模式,估算了渤海水域不同月份的初级生产力,其峰值期依次为7月,3月,最低值期为12月,其年变化幅度每平方米每日约为530毫克碳,平均初级生产力每平方米每日为308毫克碳,每年的初级生产量约为1000万吨有机碳,可生产经济鱼虾约100~400万吨。 海洋生物药用 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具有驱虫作用的海藻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海洋药物资源汇编》、《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南海海洋药用生物》等专著。后三本书分别收载药用海洋生物147种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250余种海洋生物214种。80年代在黄海和渤海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已达200余种。对海洋中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综述,进一步推动海洋药物的研究工作。方法:采用手动和机检相结合的方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结论: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 海洋环境生物学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互性毒理作用及其毒性的积累转移,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积累转移排出过程和海洋生态第中物质及能量的转化规律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还研究了石油污染及其他重金属污染对经济鱼贝类养殖的影响等。并注意对"赤潮"形成和防治的研究。 太平洋海洋生物 197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利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期间采集的生物标本,开始了太平洋赤道部分海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100多种,浮游动物300多种,其中有很多属中国首次发现的品种。 南极近海生物 1980年以来,青岛已有很多海洋科研人员,参加南极极地海洋科学考察。南极海洋生物考察的对象有海豹、企鹅、鲸、鱼类、大型海藻、磷虾及其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漂浮动物等。研究内容包括上述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生态特征等。还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种,如暖水种硅藻、冰藻优势种等。在极地海洋水文方等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得出长城站潮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等。 研究意义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地球上生命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离不开海洋生物学的工作。 海洋生物 海洋中生物门类,主要是动物门类的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和淡水,其中许多门类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要了解整个生物的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必须研究海洋生物学。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又是众多工业废料的汇集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生物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化特点,如海洋鱼类和哺乳类的游泳能力、回声定位和体温的调节,已成为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海洋生物学也占有重要地位。海洋生物是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现可供食用的海洋藻类已达近百种,如海带、紫菜;可供食用的海洋动物则更多,全世界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包括饲料用的鱼粉),约有12.5%~20%(鲜品计算)来自海洋。海洋生物是工农业和药物原料,如由海藻中提取的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已分别用于食品、酿造、涂料、纺织、造纸和印刷工业,制作神经毒素、麻醉剂、止血剂、降压剂、抗生物质、抗菌素、抗癌物质等药物。珍珠、红珊瑚、角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红树林和海草具有护堤防浪等作用,它们的生长区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基地。不少海洋生物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如船蛆、海笋、蛀木水虱等海洋钻孔生物,贻贝、牡蛎、藤壶等海洋污着生物。

海洋常识

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

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有很多未知的生物很多人不单单没见过,甚至可能都没听过,因为并不是很常见。下面就由我带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于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相关内容吧。

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1

曾经尝试靠近水母寻找它们的眼睛,后来才知道水母没有眼睛,也没有心脏和大脑,它们靠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和简单的感应器官探测外界。它们的寿命很短,平均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可爱的是,有些水母会发亮。总觉得水母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精彩无比,虽然被归为低等动物,却活出了高姿态。

好喜欢去水族馆啊,仿佛进入了梦幻的海底世界,偶尔见到一些陌生的朋友,赶快瞧瞧它们的名字,经常觉得这些名字很符合它们。

比如这个锯鳐,它真的有一把长长的锯子呢。其实,这个长鼻子是探测器,能够探测外界生物的存在,当然,它也是保护锯鳐的武器。

“魔鬼鱼”的确有点像万圣节时披着白床单搞怪的小孩,但恐怖中又有点萌,还有点像小飞毯。

这是“玻璃猫”。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忍不住噗嗤笑了。从来都是猫吃小鱼干的,第一次看到鱼的名字还带个猫字,难道是想假装和猫当同类防止被猫吃吗?“玻璃猫”的身体真的像一块玻璃,仿佛是透明的,能清晰看到它身体里的刺。

也很喜欢在水里飞来飞去的海龟,笨重的海龟在水里变得极其轻盈,呆萌而欢快。有条偷懒的鱼偷偷爬上了海龟的背,让海龟驮着游,真是偷懒第一名啊。

海洋馆里有哪些海洋生物2

中国十大海洋馆

1、北京海洋馆

北京海洋馆,位于北京动物园长河北岸、南倚长河、毗邻北京展览馆、天文馆和首都体育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集观赏、科教、娱乐、商务展览为一体的内陆水族馆。北京水族馆通过丰富的鱼类展示、珍贵濒危物种的保护宣传、精彩的海洋动物表演和各种科普活动,介绍海洋生物知识,讲述海洋故事,倡导环保意识。通过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而且可以感受到人类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2、上海海洋水族馆

上海海洋水族馆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88号,紧邻东方明珠塔。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型海洋水族馆。分中国、南美洲、澳大利亚、非洲、东南亚、冷水、极地、海岸、深海九大展区。展出了来自五大洲和四大洋的450多种珍稀鱼类和濒危物种,12000多种。这条155米长的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下隧道之一,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

珠海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由广东长隆集团投资兴建,一期总投资超过200多亿元。位于毗邻澳门的国家级开放新区横琴新区,全力打造一个世界超大型综合主题旅游度假区。2014年3月29日,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三期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3月29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成功试运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主题度假胜地——珠海龙国际海洋度假村正式开业!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由长隆海洋王国和长隆横琴国际马戏城两个主题公园组成。

4、青岛海底世界(4A景区)

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汇泉湾畔,毗邻著名景点鲁迅公园、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和五四广场。整合青岛水族馆、植物标本馆、淡水鱼博物馆等原有旅游资源,与山、海的自然美相融合,形成山中海的奇景。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与水族、标本馆、淡水鱼馆的良好融合与互补,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洋生态园林。它是青岛跨海大桥与八大关之间黄金旅游海岸线上的标志性景区,成为代表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经典旅游景区。

1.海洋知识的资料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一、含盐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二、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很重视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防御。海洋灾害(现象)发生、发展、移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或观测)网实现的。

搜狗百科-海洋

2.海洋科普知识

海和洋的区分 [编辑本段]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

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

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编辑本段]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

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海水的盐分 [编辑本段] 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百分之三点五。

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的盐层。 波浪 [编辑本段]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

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

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 *** 浪高达112呎。 大陆架 [编辑本段]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

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著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

3.海洋知识

不知道你要了解哪方面的,帮你找了一些:海洋杀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国海监B-3807飞机在渤海锦州东部海域上空执行巡航监视任务时发现大面积海水水色异常现象,海洋执法监察部门已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海监飞机的跟踪监视以及卫星遥感图像分析,确认此次水色异常现象为赤潮,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并正在向渤海中部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成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

香港海域去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由于赤潮的频繁出现,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鱼、贝因窒息而死。

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一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种交替往复,永不停息的小涨落运动。

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我们把海面周期性的涨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潮流与海流不同之处就在于潮流具有严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海水的潮来潮往很有规律性;初一,十五涨大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两次 *** 和两次低潮,这种潮汐称为“半日潮”,有些地方,两次 *** 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称为“混合潮”。

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 *** 和一次低潮, *** 和低潮之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规律,对海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潮汐的这种规律性与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开的。

我国早在《山海经》中就说潮汐与月亮有关,十七世纪后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阳三者当然也不例外。

潮汐的产生就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这一系统中,由于月球(又称太阴)离地球远较太阳近,故其质量虽小,但它产生的引潮力比太阳大得多,是它的两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统中,地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对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转、绕日公转和绕地月系中心转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个力结合产生合力。这种合力就称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导致海水运动形成潮汐。

合力的两个分力就象四边形的两条边,中间有一个夹角,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当地月位置变化时,夹角也变化,对角线合力就变化。

在向着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于离必力,引力起主导作用,此时出现 *** ;在背月的地方,离心力大于地球的引力,离心力起主导作用,也形成 *** 。因此在 *** 带之间的广阔海域,由于海水流向 *** 区,水面下降,相对出现低潮。

因为地球对着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50分,这段时间内,某一海区就要经过向着月球和背着月球各一次出现两次 *** 。 当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阳对地球也有引潮力。

虽然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学过程都是一样的。因为天体运动都有周期性和规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阳的共同作用下,这海洋潮汐就很有规律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时,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这会海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潮涨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现两次最低的 *** 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在我国,有闻名中外的钱塘江暴涨潮和深入内陆六百多公里的长江潮。主要是由于潮流沿着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

当潮流涌来时,潮端陡立,水花四溅,象一道高速推进的直立水墙,形成“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 海岸 人们往往认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线”,实际上,这条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全球长达44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1圈。

这条海岸带不但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是目前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区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有海陆空立体运输系统和转运系统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个港口位于海岸带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显著作用的沿岸地带,是海洋。

4.海洋的小知识有哪些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

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

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

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5.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

深海区:(水下1000米以下)太阳的光线从来照不到这里,终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动物能够生存。

扩展资料:

海洋动物划分:

1、按生活方式划分

海洋动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三个生态类型。

2、按分类系统划分

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

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关于“北极燕鸥的奇怪科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