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的什么东西像蝙蝠的嘴?

网上有关“雷达的什么东西像蝙蝠的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雷达的什么东西像蝙蝠的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选自《蝙蝠和雷达》。

原文节选: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扩展资料

《蝙蝠和雷达》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文后一页的“资料袋”简单地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也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7、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2、验证土壤成分的实验:(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纸巾上出现水迹: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把土块放入水中,土块中冒出了气泡:证明土壤中有空气。(3)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土壤出现分层现象:大颗粒的在下,细小颗粒的在上,水面漂浮一层黑色物质:证明土壤中有沙粒、黏粒和腐殖质。

3、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4、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如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仙人掌、芝麻、花生、西瓜)等,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水稻、莲花)等。

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苹果树、月季)等。

5、(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6、土壤沙化是表示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的现象。引起土壤沙化的原因可能是干旱或流沙入侵等自然因素,也可能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开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

7、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保护土壤的活动:修筑梯田、轮作或休耕、植树造林。破坏土壤的活动:开窑烧砖、开山毁林、抛撒垃圾、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我们将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称为固体。

2、(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的物质称为液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3、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使用量筒时的注意事项:①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②量筒必须放平稳后才能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4、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尺)。使用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在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边,说明哪处(高)。

5、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可能改变。混合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①选择大孔眼的筛子分离玉米粉和绿豆的混合物。②选择磁铁分离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③用过滤装置分离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

6、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204)克白糖。

7、分离水中的物质。(1)过滤法:通过过滤法可以将水中的不溶物分离出来,泥沙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比如自来水厂的水在出厂前就要经过多次过滤和其他操作。(2)蒸发法:通过蒸发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分离出来,盐能用蒸发法从盐水中分离出来比如我们吃的盐大多数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

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

2、地下水的现状: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地下水的补充:(1)铺设透水路面;(2)雨水回灌地下;(3)堤岸过滤。

3、装海水的勺子加热后,勺中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些白色的颗粒是一些含盐类比较多的化学物质,导致海水喝起来又苦又咸。

4、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3%)的水是淡水。在这(3%)的淡水中,(三分之二)是冰川和难以利用的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

1、呼吸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腔: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2、将(澄清石灰水)倒入呼出的气体中,摇晃一下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

4、消化系统: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口腔: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咽部:吞咽食物。食道:传送食物至胃。

肝脏:产生胆汁;胆囊:储存胆汁(注意:食物不经过肝脏)。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4.5倍。

5、消化道是通过(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6、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7、营养素的来源:

(1)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2)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

(3)鱼、肉、蛋、奶、豆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必需的营养素。

(4)蔬菜、水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

(5)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吸收营养、排出废物都需要它的帮助。

(6)粗粮、蔬菜、豆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废物。

8、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土豆、馒头、米饭中含有大量淀粉。

(2)将食物放在白纸上用石块去挤压,观察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可以检测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花生和肥肉中含有大量的油脂。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 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平视。

2、测量水温的方法是:①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②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3、零下6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100℃读作:一百摄氏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和冰的共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等。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有:把冰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放在阳光下晒;用手捂等。

6、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内的冰形成的。

7、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滴的现象叫凝结。

8、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第四单元 磁铁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铁。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磁铁摔断了也有两个磁极。

3、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4、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磁悬浮列车就是根据同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造的。

5、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直,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6、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钢针经过磁铁沿一个方向磨擦可以变成磁铁。

7、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8、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9、检验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可以采用悬挂法、指南针验测法、磁铁检测等。

关于“雷达的什么东西像蝙蝠的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