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缺科幻作品

网上有关“阿缺科幻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阿缺科幻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要追溯我的科幻阅读的源头,也许要到小学吧,书名已不可考。一本是关于一个将叶绿素移植到体内的孩子,长出了绿色羽毛,最后上天(误)的故事。另一本似乎是叫校园三部曲系列,讲的是有个男孩无意间获得了超能力。我还记得有一本内容是,众人来到一个幻想星球,想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会成真,然后某人想象出一个破坏力十足的怪物,所有人都对付不了,怎么办呢?结局很真实,众人一起冥想作业和考试的痛苦,于是怪物在呜咽声中gg了,似乎是因为学习毁想象力吧。还有一本,也是关于超能力的,男主的超能力是,触摸到某个影碟就会暂时得到其中主角的能力,然后他发现喜欢已久的女生也有超能力,然而故事并不是往超能力方向上走,而是一个很平淡甚至很温馨的成长故事,超能力没有给主角带来很多,只是让他明白一些关于责任和情感的道理。

那个时候还没有科幻的概念,只是觉得这种植根现实的幻想文学很有魅力,小时候我本就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有时候会发很久的呆去想,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什么什么神奇的能力,世界因此怎么怎么样。这种肆意妄为的胡思乱想通常会持续到妈妈叫我吃饭为止。

以上几本书,内容已十分模糊,书名更是不可考。然而它们如同大河的源头,虽然着眼处也许只是不起眼的小溪,但谁也无法预见它们奔腾千里后的磅礴。

我想这条大河第一次展现出浩瀚声势,应该是《球状闪电》吧。

沙包大的原子见过没有?嗯, 确切来说应该是豆沙包大。这本书讲的就是宏原子和它的衍生物球状闪电被人发现甚至当作武器的故事。按照这本书的理论,一个人如果被球状闪电击中而消失不见,他并不是死去,而是处于叠加态,而宏原子的概率云会扩散到整个宇宙,所以他可能会出现在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只不过他无法被“看见”,因为一旦存在观察者,概率云就会坍塌。看完后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我的天,那岂不是我闭上眼,那些死去的人都有可能站在我的面前。那时的我还无法分清科幻和现实,于是整整一个礼拜的夜晚我都在睡与不睡的惊疑和恐惧中度过。

《球状闪电》算是一种契机吧,然而可能是初入科幻带来的心理阴影过于浓重,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接触过科幻。然后到了高中,也许是某次省图书馆的闲逛,翻开一本科幻的书,看完觉得很好看,又翻开一本,然后一看名字,咦,怎么又是这个人?咦,怎么这个名字有点眼熟?于是恍然,在那一排泛黄的旧书里翻找,果然,是《球状闪电》的作者呀。于是乎我的注意力从书到了书的作者上。此后的很多个双休日,那一排科幻类的书架就成了幻想最初的摇篮,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风格迥异,各有所长,当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大刘明显一马当先。

大概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看《科幻世界》的吧。那本杂志买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比如阿缺、索何夫。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完美错过了《科幻世界》的黄金时代,我开始看《科幻世界》的时候,那本杂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后来接触了国外的科幻,眼界便更开阔了。喜欢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的“牺牲大我成就小我比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更需要勇气”,也喜欢弗诺文奇从一个小设定推演出的精彩故事。而且有时候对比不同小说所构想的未来,比如刘慈欣的“黑暗森林”,和弗诺文奇的青河帝国,不禁感慨,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家吧。

似乎冥冥中有种照应,大学随便选的专业,进去后才发现算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然而我对物理学却始终提不上来什么兴致。倒是一些科普读物,比如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看的津津有味。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人人都应该懂一些量子力学,深以为然。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持有的都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然而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量子,这个世界的未来也属于量子力学,何谓真实,身心关系究竟如何,我相信很多问题的思考和答案都会颠覆我们的三观。

人生如书,我一直相信这本书的很多篇章都是草蛇千里,遥相呼应的。《球状闪电》的最后,“我”曾经喜欢的姑娘在球状闪电中湮灭,有一天“我”起床发现瓶中有一朵玫瑰,然而再细看时却又消失了,“我”知道,那是她送给我的量子玫瑰。可能当时的我不是太懂,但量子玫瑰,这种科学与美感交错的浪漫,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多年之后,不知不觉间,那颗在心里埋下的量子玫瑰种子,早已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科幻小说作家有哪些?

第一位:

陈楸帆,生于1981年11月30日,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作品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著称,对科幻创作,着迷于介于不同类型间的模糊与游离,通常以一个精妙绝伦的点子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描绘出全新的人类伦理关系的故事。

第二位:

张冉,生于1981年12月,2012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是继王晋康之后第二位以出道作品就获得银河奖、星云奖的科幻作家。文章风格多变,可温情可冷酷,几乎每种类型的科幻都让他写过。既能写出宫崎骏般的温情,又能写出好莱坞**般的大气,作品点子鲜明,场景、语言、人物都让人过目不忘。

第三位:

宝树,出版有长篇小说《三体X:观想之宙》和短篇集《古老的地球之歌》、《时间之墟》,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日、西、意等语言发表。善于用大量读者喜爱的网络段子与严肃文学相结合,探讨极深度的宇宙哲理,常常在未有答案的终极问题上,抛出自己的理论。擅长用熟练的写作技巧制造“宏上加宏”的惊异效果,延伸你思考的维度。

第四位:

阿缺,九零年生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科幻全新代代表作家之一。阿缺写的小说引人入胜,故事性很强,而且最后会有一定的哲理启发。故事中真挚的爱情描写是让人自顾不暇的看点,幽默中透露出的悲伤,让人迷醉在宇宙间灿烂的爱情中。

宇宙尺度下的爱情悲歌,5G时代的超人工智能,未来太空战的星际武器,人口爆炸下的一体多意识寄居,精心动魄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脑力爆炸。继刘慈欣之后,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超级思想者,四人经典作品首次集合,“大幻想家”也将要出版。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关于“阿缺科幻作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5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