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科普短文结构

网上有关“生物的科普短文结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物的科普短文结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 蚂蚁观察日记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蚂蚁洞,它就在爷爷奶奶家旁边的墙角下.

我抓住了一只蚂蚁,它是由三个小“芝麻”组成的。头和肚子是黑色的,像两粒圆鼓鼓的芝麻,中间是黄褐色的,像是一粒瘪了的芝麻。

蚂蚁的身体大约有0.5厘米长,它的身体像上了一层漆一样亮亮的。

蚂蚁脑袋上有两根触角,经常轻轻地摇动。蚂蚁的嘴像一把小小的老虎钳子,一张一合地。

蚂蚁的腿细细长长的,一共有六条,它的腿和身子一样也是经褐色的,因为很长,所以跑起来十分快。

我把一小块肉放在蚂蚁洞旁,一只蚂蚁发现了肉,它碰了碰肉,又退了回去,等了一下,它又过来碰了碰肉,又退回去,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这时又来了三只蚂蚁,它们也到了肉旁,其中有一只蚂蚁回洞里去了,不大会儿,又有几只蚂蚁排着队从洞里直接来到肉旁,接着蚂蚁越来越多了。

我一个小时后再来观察时发现:那些蚂蚁把肉运到了洞门口,肉上面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蚂蚁。

我把水洒在蚂蚁洞口,洞口本来是有一堆细土的,现在被弄湿、冲散了。然后我看见出来了许多蚂蚁,它们不断地从洞里推出泥巴来,不久洞就通了,蚂蚁又可以随便从洞口进进出出了。 通过这次观察,我觉得蚂蚁是团结、勤劳、不怕困难的动物。

养蚕成长观察日记

今天,那条不会动弹的蚁蚕还是没有丝毫动静,用叶片轻轻一扫,竟滚出很远。它的身体其实早已经僵硬了,只是我不愿接受事实而已,今天我算是为它宣布正式死亡,但是还将它保存在蚕盒里一天,明天再扔吧。同时还宣布一条蚁蚕失踪,因为我找不到它的踪迹。还有一条看起来也不行了,不过这条,我更愿意理解为要蜕皮了。

其余的四条小蚕依然在不停地挪动着,好象不知疲倦似的。餐巾纸上还留下了它们的不少粪便。这些粪便呈纯黑色,比沙子小得多,轻轻一吹,这些小颗粒竟跑得无影无踪。

为了观察,我时常打开蚕盒,用放大镜仔细照着,不知道它们对这种举动是不是感到惧怕,惧怕到什么程度?这几天气温都太低(对于它们的生活来说),而且周围声音嘈杂,时而有强烈的灯光照射着,我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对于它们来说,现在已经是明星了,我们倒更像港片里的狗仔队,不停地骚扰着,不停地探求它们的秘密。

今天那三条二龄蚕已有6毫米了,头部呈黑色,较小,不容易观察到更多的细节特征。胸部比头部和腹部大,也比较长,三对钩爪就长在这里。腹部有七节,长短差不多,四对腹足就长于此,具体长在哪几节上,有待于明天的进一步观察。

这些小蚕既然已经排泄了,当然也就在进食了,这从蚕叶上可以得到一点结论。但是蚕叶并没有我想象的被啃食许多,叶边也少有被啃食过的那种缺口。许是蚕儿的胃口小,吃不了更多的桑叶。我持续观察5分钟,三条蚕不停地从桑叶的背面爬到正面,又从正面爬到反面。偶尔停留在叶子的边缘,并不开口,却又扭头前行。大蚕们把不停地进食当作自己的工作,然而这些小蚕们却把主要时间花在了嬉戏、玩乐上,我联想到小猫小狗乃至小孩子,他们不都是这样吗?难道这天性在小蚕上也同样存在吗?蚕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个把月,它们利用这短暂的几天来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是我们乐于接受的。

小鹅

刚出壳的小鹅儿一身水淋淋的,毛色不算好看,但是红红的小脚激起了我的兴趣。 第二天,我把这些小家伙放出来喂食。它们的毛已经干了,金黄柔美,尽管它们脚还软,站不起来,但是一个个都很活泼,放下地就一扑一扑地,像在摔跤,真逗! 小鹅儿睡觉的时候,小颈缩短了,那脑袋就像用绒沾在上面的。它们很容易醒,轻轻地脚步声,它们都会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声响了,再睡。

十多天以后,我刚揭开遮鹅笼的罩子,它们就要争先恐后的出来,一个小鹅站在另一个小鹅身上一跳,居然跳出来了!它们的毛开始变白了,脚也不软了。一下子就跑到我脚前要吃的,我先放些饭在碟子里,手里拿着两大片菜叶,它们嘴在呷饭,眼睛却盯着我的菜叶。菜叶似乎比饭更好吃,一只小鹅索性蹦起来呷着,摔了一跤!引得我大笑起来。

这些小家伙很通人性,我一到家它们就跑到我的脚下转悠,亲热的很呐。我常常跟它们说话,有时它们还回答呢!所以,我把小鹅看成我的朋友。

猴子

我最喜欢猴子,它在动物中恐怕是最聪明的。当我们来到它们跟前时,一只猴子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它的长相很奇特:一个很小的鼻子向里凹着,一张凸起的小嘴发出‘吱吱’的叫声,浑身的毛不但亮而且黑里透黄。小耳朵竖着,两只小爪子不时挠着头皮,做出怪模样,使人发笑。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它,不料,它没有接,只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又缩了回去,还用眼晴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又用央求的目光看着我,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一块糖给它。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

呵呵试着做吧!~

植物生长的科普短文300字

主题词:科技创造未来

内容可选一些介绍古今科学家贡献的小文章,现代比较新式的科技发明,学生的一些发明创造都行,可参阅一下中学生发明创造杂志.

团结为主题的黑板报 ,体现团结的题材

1.安全伴我行

2.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3.我做合格小公民

4.遵守交通法规,关爱每个生命

5.珍爱生命,禁绝毒品

6.呼唤法制

7.加强法制观念、还我青春本色

8.戒赌、反赌、防赌

9.法律在我心中,安全伴我成长

10.走好青春的每一步

11............

@_@................

仅供参考:

怎样办好黑板报

一、办板报的工具材料

办黑板报常见的工具有直尺、三角板、圆规(教学用量角器、黑板刷、水桶

、抹布、粉盒,长约6M的样线,彩色粉笔等。)

二、办板报的注意事项

1、文字的字数一定要事先计算好,学习一些可有可无的学习删去,以达到文

字能够完整且美观地"放"到设计版块内。

2、标题最好单列出来,且不一定放在段首,可置于段中或侧面或图案之中,

会更吸引人注意。

3、要先画图形后,书写出文字,这样可调整文字的段落,随图案的变化而变

化,避免形成空缺或文字被部分图案盖掉。

4、由于刊头是板报的主题。要设计得十分醒目,且要大于其他图案和花边

:选取也应与环境色彩有区别。

5、版块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全用直线或曲线来分隔,选用一些有趣的花边分

隔也是一种好方法。

三、办板报的步骤

1、先在草稿纸上构思,设计出板报的刊头、版式、标题和文字。

2、到黑板前用黑板刷刷去上期板报的文字及粉尘,然后用湿抹布擦净黑板。

3、依设计的版式或概括地勾出各版块。

4、用直尺或粉线在各版块打格子,注意横竖结合。

5、画上刊头报花,再填写标题的文字。

6、完善板面,对不满意的地方做一些修改,做到尽善尽美。

四、粉笔的使用方法

如何使用粉笔十分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小朋友们参考。

1、反复旋转笔头可以使笔保持尖细,这样使画上去的形象更确切,更害出冲

击力强。

2、许多小朋友为画有立体感的物体而烦恼,这里有一个小窃门告诉大家,平

躺笔身,使用力度随所需颜色深浅而变,或者根据粉笔本身颜色的深浅差别

而选用不同颜色亦可达到目的。

五、色彩搭配的要领

1、感情色彩,对其的研究,这里就不解释细介绍了,但作为一名办报者,如

果对色彩的选取与主题不符,办出板报不协调了。

2、色彩对比,在确立了大体色彩后,小面积地使用一些临近色或补色等对半

高画面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3、交叉使用,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区域反复使用,同样也能达到丰富画面的使

用。

4、一幅板报最好选用四至八个颜色搭配,这样板报色彩才显得丰富,太少就

显得单调,太多又显得凌乱。

5、如果你的粉笔盒的色彩不够,可以用其他色来调。

如:橙色粉笔没有了,我们可以用红色粉笔画一遍,然后轻轻地在上面涂上

一层**的粉笔灰,再揉搓一下就能达到你想要的橙色。

六、刊头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刊头是黑板报的主题,亦是黑板报的灵魂与统帅,对黑板报能否成功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刊头设计时,要先考虑的是反映出该板报的主题

,摆放的位置是最显眼的位置,同时要注意与题范及内容的呼应与协调。

1、刊头文字设计:刊头文字是刊头的中心,也是黑板报的"重中之重",所以

,刊头文字内容,务必精简能概括地反映出板报的主题,文字字体,最好设

计为一些美观的美术字,或根据画面需要,适当改变字形、大小及笔画,以

及利用一些点、线、块来构成笔画等。

2、刊头设计:内容最好为一些抽象化的人物,道具、场景等,并配

合文字构成整个刊头,在色彩搭配上尽量让二者保持,既统一又有对比的关

系,比如:红与蓝,蓝与绿,等等。

七、报花的选用与设计

1、一般与喜庆有关的板报选用花朵、烟白花,气球等报花。

2、春节、元旦的板报选用生肖、花条、烟花、气球等报花。

3、体育运动的板报选用人物、球类等报花。

4、科技、学习的板报选用雷达、火箭、书等报花。

八、如何选取板报字体

1、表现军画、体育等话题一般选用,刚毅有力的字体,如黑体、综艺等字体

2、表现女性、节日等话题,一般选用、圆润的字体,如琥珀、圆体等字体。

3、表现儿童、学习的话题,一般选用较为活泼的字体、如花辫等字体

科普题目

黄豆的生长过程

有一回我就做起了“黄豆生长过程”的实验。 

我先准备好透明的塑料杯、泥土,还有纸巾和黄豆种子。然后在杯子周围铺好纸巾,并把泥土放一大半在杯子里,接着,我在杯子和纸巾的中间放几颗种子。最后,我把剩下的一小部分的泥捏碎放入杯子内(种子离表面大约一厘米深),浇了一些水,使纸巾完全湿透。这样种子就种好了。

过了几天。我来到窗台前观察种子。我发现,种子的颜色有些变化。本来种子的颜色是大**的,但过了这些天,种子的外表有些淡了,且感觉有些透明,种子显得特别饱满,种皮也有点裂开。

又过了两天。我又来到窗台前观察种子。我向杯子里一望。惊奇地发现,种子竟然发芽了。种子外表的壳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嫩芽,嫩芽的颜色是淡**的,稍微带点青色。芽的顶端尖尖的,看上去嫩嫩的,这就是芽头。芽头正在向下生长。我脑中出现了一个疑问:种子的芽为什么会向下长呢?这样不是不能钻出土了吗?我边想,边给它浇水。

再过了一天,我再次来到窗前台观察种子。通过我观察。种子现在和发芽时有很大的变化。发芽时,种子的壳只是破裂了,但现在大部分已经脱落了。我真想帮它把它的壳全部剥掉。种子里真正的小叶子芽离开了本来的位置,离外面近了,有两棵已经钻出了泥土,本来是合拢的,现在已经展开了,中间还有一个小芽。我还发现每根芽的叶子都有两片,看着毛茸茸的,像一个爱心的形状。 

几天后,当我再次来到窗台时,杯子中有好多棵嫩绿的小豆苗了。我还发现它的叶子都是两片两片对生的。

现在知道这种子刚长出来的芽为什么向下生长了。那是因为刚长出来的不是芽,而是根,所以它要向下生长。

当我又一次来到窗台观察时,黄豆已经从一个种子变成一个豆芽,再由一个豆苗慢慢长大......有一株黄豆苗现在开始缠绕着防盗窗,辅助自己成长,这一株黄豆苗也是长得最快的一株。 

种黄豆虽然很小,但它是我体验植物生长的一个很好的开始。

科普作品都有什么?

呵呵,你看一下合适不:

<知识问答34题>

科技及科普知识

1、什么是科学研究?常用科学研究分哪几类?

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工作。一般最常见的科学研究分类,是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自然科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自然科学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的科学常识;(2)对自然科学中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理解,从而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有所体会;(3)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某些趋势或动向有所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参与经济、科技等政策性研究时具有重要作用。

3、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大体包括哪些方面?

(1)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2)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3)科学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科技经国与决策现代化。

4、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几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可分为三部分,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5、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3)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

6、当代新学科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产生了一批新学科,诸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科学学、未来学、协同学、创造学、工效学等。

(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部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即运用多学科的信息、方法和理论去研究特定的自然客体或社会运动,便产生了一批综合学科。

(3)学科与学科的边缘地带,不断生长出新的学科来,即两门相邻学科的互相作用导致溶合而诞生一门新的学科,或用一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另一门学科而诞生一门新的学科。

(4)在高度综合的同时继续分化而导致分支学科的不断衍生。

7、什么是硬科学?

硬科学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分支学科。

8、什么是软科学?

软科学的名称是人们借用计算机的“软件”名称而来,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软科学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优化的方案和决策。

软科学包括现代管理学、系统分析、科学学、预测研究和科学技术论等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科学研究已渗入社会、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9、人类“第一发明”是什么?它有什么重大意义?

人类第一发明是弓箭等猎具。它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畜牧时代——母系氏族开始瓦解,开始了父权家庭社会。

10、什么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它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钻木取火”技术。它的发明不仅可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更重要的是使人熟食,扩大了食物选择范围,增加了生产手段,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11、人类历史上有哪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2)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3)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12、人类社会出现了哪五次生产力高潮?

人类社会首次生产力高潮是中国的秦、汉到唐、宋、元各代。

第二次生产力高潮是英国的产业革命。

第三次生产力高潮是德国化工技术革命。

第四次生产力高潮是美国电力技术革命。

第五次生产力高潮是日本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

13、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是什么?

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这十大发明是:拉链、集成电路、飞机、飞艇、水中呼吸器、石膏硼带、尼龙、火箭、电视、电冰箱。

14、现代科技有哪四个特点?

现代科技有“极、超、省、信”四个特点:

极 为极限技术。是向宇宙所有能达到界限进军的技术。例如极低温、极微粒子、极微振动等。

超 为超常技术。就是大幅度超越常识的或者超越现有技术水平的技术。例如超高压、超高温、超高速、超精度、超强度、超结晶、超导体、超高真空、超纯度等。

省 是省资源、省能源技术。例如高性能化、简易化、自然化、低单耗化、自动化、省力化、小型化、量化等。

信 是可靠性的技术。例如寿命预测、环境适应性、安全性、计算机辅助实验、严格标准、模拟试验、异常测定等。

现代科技的这四个特点及其内容,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5、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态势怎样?

(1)科学技术向深广度进军,是全面繁荣态势;

(2)高度的分化与高度综合趋势,开始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相互交叉、汇合之强大潮流;

(3)科学、技术、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密切结合,掀起了新技术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浪潮。

16、我国科技发展方针是什么?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17、何为“863”计划?

1986年3月,在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积极倡议下,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18、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新技术革命的大体内容和主要趋势可以用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四大前沿来简略概括。所谓核心,即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先锋的微电子技术。新技术革命的两个重点是生物技术和新型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前沿是光电技术和激光、新能源、海洋开发和空间开发等四个方面。

19、目前得到世界各国公认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有哪些?

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

20、什么是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2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是高技术的前导。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22、什么是新能源?

有一些能源,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利用,有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些能源能更经济,更有效地得到开发利用,如像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聚变能等。人们称这些能源为新能源。

23、什么是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技术是高技术的基础,包括对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纤维材料、超微材料、高性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的开发利用。

24、什么是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大型运载火箭、巨型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永久空间站、空间资源、空间工业、空间运输及空间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5、什么是海洋技术?

海洋技术也叫海洋工程,包括深海挖掘、海水淡化以及对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其中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是海洋技术的主要标志。

26、环境是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若要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必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以及整个生态环境中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与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与作用机遇,从而提出防范环境污染、保护人类自身健康以及促进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平衡与发展的方法与对策。环境科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

科学与伪科学

27、什么是科学?它的任务是什么?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28、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有哪些特征?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是人们在各项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并达到目标的重要条件。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一、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二、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三、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四、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五、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六、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七、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八、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神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九、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十、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十一、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十二、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29、什么是科学方法?它有什么特点?

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一、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二、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三、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它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察,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30、科学思想的普及包括哪些内容?

科学思想的普及应包括科学方法、科学理性、科学逻辑、科学原则等。

科学与迷信

31、什么是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是原始人类传衍下来的一种落后愚昧的盲目信仰,也是少数统治阶级愚弄下层民众的手段。它利用人们对于残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望,突出一些无因果联系的命运,以至在无知和神秘的迷信氛围中,恐惧压倒刚强,邪恶战胜正义,残忍毁灭善良。

迷信者生于自然,却无知自然,把自己的生死福祸归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神灵,把疾病归罪于符咒的作用,把灾祸归罪于报应,把死亡归罪于敌对者的魔力,把生看作灵魂的复归等等。中国儒家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一种典型的封建迷信的天命观。

32、科学与迷信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科学以唯物辩证的观点观察世界,它不承认有任何的超自然的现象存在;而迷信则是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

第二,科学主张通过经验和理性的结合去探索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迷信则主张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

第三,科学可以带来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现实的利益;迷信则防碍生产力的发展,只能向人们许诺虚幻的来世幸福。

第四,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迷信则阻碍社会变革。

第五,科学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迷信则体现着人的愚昧、落后和懦弱的方面,它主张通过祈求神灵来改变人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人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毫无信心的沮丧情绪,人们越是去狂热地信仰鬼神,就越丧失人的尊严和价值。

33、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而宗教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它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各个朝代统治者统治的舆论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反动的宗教常常是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的。

34、宗教和封建迷信的界限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成文的教义和规范化的宗教活动仪式,有自己正式的宗教组织。正当的宗教活动都必须是爱国守法的,都必须是拥护***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承认,都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活动,不干预政治、不干预教育、不影响生产、不影响社会秩序。这就是宗教区别于封建迷信的主要特点所在。

我国的封建迷信,主要有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算命、相面、看风水等等。封建迷信不具备上述宗教所具备的特点,因而也就不成其为宗教。封建迷信愚弄群众,骗取钱财,腐蚀人们思想,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决制止。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2008-11-09 00:11:37] 2006年1月12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7项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的科普书籍《杨秉辉谈健康方式》作为丛书之一,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一新闻的醒目大标题上用了“破天荒”(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这三个字,由此可见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4年来,本人三次荣获科普作品奖:1. 1983年,笔者荣获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译文一等奖;2. 1991年“战胜癌症的新策略”一文,荣获《祝您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3. 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荣获科普杂志——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获奖浅谈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一、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初次写科普文章,往往出于一时兴趣,进行试探性创作。初试作品能够一举成功,无疑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会对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笔者初次投科普文章是在1982年,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英语科普译文有奖竞赛,题目是“Cancer Is Only Skin-deep”,即“皮肤癌”。这次翻译文章是科普文,文中普通词汇多,专业词汇少,翻译难度大。笔者试译好了上文,又经过几次修改,及时寄出,在1983年第1期《新医学》上,该译文竟出乎意外地荣获一等奖,且名列榜首。

2. 23年后的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举行征文竞赛,这是进行科普译文再创作的机遇。笔者总结了《科技英语学习》杂志1980年创刊初期的学习经验,写了 “《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该文荣获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征文二等奖。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983年,笔者的初试科普译文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以后再创作的热情。

二、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动力的作用

引发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要使潜能得到发挥、升华,还需要一种启动力量,称为创作动力。创作动力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

1. 外部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您健康》杂志等的组稿、约稿,以及强化外部动力的科普作品奖励等,皆属于创作的外部动力。1991笔者荣获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后,把获奖证书和《祝您健康》杂志编缉沈志先生给笔者的贺信,拿给《新民晚报》康健园版的编辑何公心先生看了后,他二话没说,就决定在他主编的版面上,登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年初我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当时《新民晚报》发行量160多万份,具有第一影响力,笔者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一文发表后,病人来诊者络绎不绝,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持续多年,这促使笔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并用中药和食疗等方法治好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又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动力。

医学知识的领域非常广阔,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向医学科普工作者召唤。

2. 科普创作的内部动力则属于作者的自身需要。如自身所开展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宣传,以及自我的社会义务感与责任感等皆属于自身需要。

自身需要的创作动力,尚需创作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就会随时留意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创作方法等。由创作动力的推动,医学科普作者就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而科普作品获奖,正是科普作品再创作动力的源泉。笔者的科普作品获奖后,由于及时得到多家报刊、出版社好编辑的指导、帮助,对在心灵中创作之火的持续点燃,创作心理愿望的持久执著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后,本人日以继夜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的1999年,写就出版了《抗癌新法》一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三、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责任、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普创作的责任同样是治病救人。一篇好的医学论文,仅在小范围交流,如果把它改写成科普作品,那么就可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新知识,对“人人享受卫生保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投入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近一时期以来,我国食疗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犹如汗牛充栋。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质量,在科普作品获奖后,笔者感到有责任编写《食疗治百病》一书,如何使《食疗治百病》一书能够有所创新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食疗书的食疗方没有应用实例,对食疗的疗效缺乏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病例介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自始(前言)至终均介绍了实例。这些病例中不少属于诊疗新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喜吃生牛肉,而导致病毒性海绵状脑病(新病种)。另一例老鼠奶头(寻常疣)单用米仁食疗8个月治愈,迄今十多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灌,从治疗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枝。《食疗治百病》从形式、内容和概念等几个方面均有所创新,从而使它成为食疗理论之树的新枝。该书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短期内该书重印几次,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和科技研究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两翼,科普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延伸”和“延深”。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创作动力、创作的责任、义务均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秉辉理事长的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库丛书》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这个芳草园中,一定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生物的科普短文结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