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网上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3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总结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

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三代:夏 、商 、周

 23、《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三教:儒、 释、 道

 27、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8、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29、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0、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1、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2、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3、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4、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5、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6、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7、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8、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9、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0、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41、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2、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3、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5、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46、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7、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48、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49、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0、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5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52、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3、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4、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55、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56、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57、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58、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59、“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60、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61、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62、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63、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64、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6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6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6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6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70、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7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2、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 论语》

 7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7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7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7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79、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8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桢

 81、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8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84、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85、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不睦 、不义、 内乱

 86、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87、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88、戏曲四行当:生 、旦、净、 丑

 89、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90、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91、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92、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9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94、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9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96、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97、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98、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9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100、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2016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

 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拓展: 高中历史备考知识点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