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文的kawaii(可爱)说起「语词究竟」(可爱用日本语言)

(视觉中国/图)

不管学没学过日文,懂几个日文单词,对许多国人来说应该不算罕见,“卡哇伊”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卡哇伊”是中国汉字的近音转写,日文一般写成“可愛い”,日语罗马字作kawaii,意思就是“可爱”。

可爱,用来形容人事物,指其漂亮、迷人,很容易就让人爱上,英文的cute、lovable或adorable都能表达这样的概念。这三个单词很基础,使用频率也很高,想不到英文还特别开门,迎进了日文音译的kawaii。上至特大型的足本词典(unabridged dictionary),下至中型规模的学习词典(learner’s dictionary),包含了介于二者之间的大型词典,kawaii均见收其中。

深具外国文化特色的事物,英文若找不到对应,便直接借用外语,此乃词汇翻译之常态。不只英文,其他语言亦复如此。然而日文kawaii的发展,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初步看来,它所代表的可爱虽有日本特色,却不是事物,而是个情感表达与价值判断的字眼,一般的情况下,英文不至于借用。再者,英文有现成的cute、lovable和adorable可与之对应,居然还照搬日文音译的kawaii。英文的作法超乎寻常,不免令人费解。难道是莫名所以的日本味道,或是隐而不宣的日本魅力,凌驾了这个词汇翻译的理性通则?

英文词汇海纳百川,数量可谓世界,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词语汇聚一堂,造就了这个当今的语言奇迹。英文词汇不以现有的成果为满足,只要新成员有特色、有魅力,能让人耳目一新,填补细微的空缺,哪怕已有概念相同的成员,英文似乎总是展臂欢迎。

英文词汇的开放性,我们可以从日语词skosh的纳入,看到了另一个鲜活的例证。英文里代表“一点点”的词语众多,不下数十个,常见的如a bit、a little、a little bit、a tiny bit、a small amount、somewhat、slightly等。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偶然,英文又吸收了日文的“少し”(日语罗马字写作sukoshi),在发音简化和拼字调整之后,以skosh的样貌为英文所用,现在多见于美国口语。英文词汇的胃纳惊人,同义词仿佛永不嫌多。

回到可爱的kawaii。日文的kawaii现象,我们不妨借用中文的例子,就能更容易理解这其中的差异与奥妙。许多人都认为咱们中国人好客,“好客山东”更是近些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旅游词。把“好客”翻成英文,就用现成的hospitable(名词hospitality),不做他想。试问,今天倘若仿效日文,舍弃英文的这个标准答案,反而改采音译的haoke,那结果会是什么一种景况?大家嗤之以鼻?冷嘲热讽?批评,恐怕是纷至沓来、排山倒海吧!

抑或,音译的haoke过于激进,改采温和一点借译,把“好客”按字面翻成guest-loving(喜爱客人)呢?中式英语的污名,估计也是如影随形吧?

为什么日文音译的kawaii能,中文音译的haoke却不能?为什么连退而求其次、中英兼顾的guest-loving,都可能遭破格之讥?关键到底在哪里?是文化自信?是文化魅力?是文化营销?还是总体的文化实力?

我们不妨再细究一下kawaii,没准能找到一些解惑的线索。英文词典的泰斗《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一言九鼎,2010年首度将kawaii纳入,把它定义为“可爱的,尤指被认为是具有日本大众文化特色的可爱;魅力迷人的;漂亮迷人的;可爱得引人注目的”。(cute, especially in a manner considered characteristic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charming, darling; ostentatiously adorable.)

定义所陈述的,是OED根据自建的庞大语料库所做的分析判断。OED开宗明义,以cute突出重点,认为kawaii的本义就是英文的“可爱”,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可爱是日本大众文化的特色,是一种张扬式的(ostentatiously)可爱。

根据OED的书证,首载kawaii的英文文献是1965年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出现在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东方遇见西方,日本人说它可爱”(When East Meets West Japanese Call It Kawaii),新闻内容讲述的是美国的女童装设计,让来访的日本时尚领袖惊艳,引发了热烈的回响。此时英文里的kawaii,似乎还停留在日文的原始意思,尚未成为当今的文化现象。

OED的书证暂无1970年代kawaii的纪录,跳到1980年代就看到了日本可爱风的盛行。OED援引1986年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一条书证里描述了这个现象,引文说“当代的可爱风发展蓬勃。日文里是没有‘倒胃口’这个词的”。(Contemporary kawaii is flourishing. There is no Japanese word for “cloying.”)

OED收录了一条1999年的书证,描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文句出自《搭乘黑船:日本和东京迪士尼乐园》(Riding the Black Ship: Japan and Tokyo Disneyland),作者通过人类社会学的观点,来回顾10年前的日本,说“可爱风主宰了1980年代的日本大众文化”。(The kawaii style dominated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1980s.)

综合各种资料,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可爱”的风潮就开始酝酿,逐渐成为日本大众文化的重要元素,1980年代开始,这股潮流更是铺天盖地,渗透到各个层面,举凡饮食娱乐、衣着打扮、玩具贴图、行为礼节,无不受其影响。后来随着文化的输出,这股可爱风也吹到了世界多地。如此看来,kawaii之所以进入英文绝非偶然,也不是单薄的个别事件。kawaii的背后,其实有着一股坚实的文化力量作为后盾,更有着多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在支撑。

近些年来,日语词emoji(表情图示)在英文里红透半边天,而emoji就是日文“绘文字”(えもじ)的语音转写。日本人发明了表情图示,英文直接采用了日语音译的emoji,图示文化又受到全球网民的青睐,emoji这个词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年适逢甲骨文发现120年,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把握契机,用新时代的思维和方法,全方位地彰显甲骨文的文化魅力。甲骨文的英文,传统上多用oracle bone script(字面“卜骨文字”)或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字面“卜骨铭文”)。有kawaii和emoji成功的前例在先,我们的甲骨文应该也有机会,能在全世界造成一股持续不坠的热潮,届时,说不定音译的jiaguwen便能为英文所收,进而荣登英文词典的殿堂。

曾泰元(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原系主任)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04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0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