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感,光环效应下美貌的说服力 | 模糊谈判力 第十三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86篇推文。
全文共334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在《韩非子-说难》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名大夫,名为“弥子瑕”;
尽管弥子瑕是一名男性,但却天生容貌姣好,长了一副让女人都羡慕的美颜。
因此,卫灵公非常喜欢他,甚至到宠溺的程度。
有一次,弥子瑕得到消息,自己的母亲重病,他心急火燎,想要立刻飞回到母亲身边;
但回家之路途甚远,除非可以偷偷乘坐君王专用的马车,可盗用专车是要被砍断双脚的。
弥子瑕没管那么多,对车夫编造了卫灵公的假口令,让其送自己回了家;
事后,卫灵公得知此事,居然没有任何怒意,反而说,
孝哉!为母之故犯刖罪。(你看他多孝顺,为了妈妈连砍脚之刑都不怕。)
还有一次,弥子瑕陪同卫灵公在桃园里赏花;
正值桃树成熟之际,弥子瑕看到桃子又大又红,摘了一个便自顾自吃了起来;
吃到一半,才想起了旁边的主公;
他也不见外,就把咬了一半的桃子直接递给了卫灵公;
卫灵公居然也不在意,就直接吃了起来,还一边说,
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你看这么好吃他都没忘了要给我留一口!)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卫灵公是有多么宠幸弥子瑕。
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并非这么完美;
随着弥子瑕年纪变大,他的容颜也尽显衰老,卫灵公就没了兴趣;
弥子瑕只要犯了一点小错,卫灵公就会旧事重提,数落他的不是,
是尝轿驾吾车,又尝食我以余桃者。(你过去就曾假传君令,用我车子,还毫无敬意地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仍不悔改!)
这个故事似乎在说,卫灵公也只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罢了;
嗯,如果我问你,你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呢?
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嗯,果真如此吗?
2 以貌取人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恰尔迪尼七字影响力的第二个字,叫做“爱”。
所谓“爱”,指的是“喜爱”,也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
简单地说,
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好感度越高,他/她对我们的“说服力”就会越强。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理解它并不简单。
我们已经在前两篇中讨论了“爱”字(好感)所产生的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那么,一个问题便油然而生,
既然让对方产生“好感”是说服力的关键,那么产生“好感”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当然,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会介绍产生“好感”的几个方法;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个,也是最容易产生“好感”的方法是,
外貌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好看的人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
但这却也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逻辑,因为好看的外貌更多取决于天生。
那么,今天的推文要讨论两件事情,
一,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好看的外貌”到底能产生多么惊人的“好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说服力;
二,没有好看皮囊的人,并非就失去了在“外貌”上的优势。
回到文首的故事里,我相信如果有人问你是不是“以貌取人”,你一定会否认;
因为我们都知道“以貌取人”是一种偏见。
可是,尽管你知道这是偏见,你依然无法阻止它对你的影响。
因为“以貌取人”,其实来自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现象,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3 光环效应
所谓“光环效应”,指的是,
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或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给你的印象是“外貌好看”,那么在你心中产生的“好感”,就会被TA的“外貌”主导,而忽略其它因素。
从而,你会觉得“好看”的人,会更加聪慧过人、更加善解人意、更加值得帮助等等。
就好比这个人头上有了一个“光环”(来自好看的外貌),过于明亮而掩盖了其它。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梅什,写了一本书,叫做《美貌的意义:为什么好看的人更加成功》。
在这本书里,丹尼尔教授给出了大量的社会统计,有一项数据十分惊人;
书中把美国社会上的打工人,按照美貌从丑到美分了五个级别;
如果3分是平均水平,那么1和2分就是低于平均容貌,4和5分就是高于平均容貌;
丹尼尔教授给出了统计结果,这张表意味着,
容貌低于平均水平的女性,要比容貌处于平均水平的女性,薪资水平低4%;
而容貌高于平均水平的女性,则要比平均水平的薪资高8%;
男性相关的数据是,4%和-13%。(这意味着容貌高于平均水平的男人,要比低于平均水平的男人,薪资高4+13=17%)
如果按照2010年美国打工人的平均时薪20美元(每年2000小时工作,工作四十年退休)来计算,好看的打工者要比容貌难看的打工者一辈子多赚23万美元!(大约130万人民币)
要知道,影响薪资水平的因素当然不止外貌,还有学历、年龄、健康等;
但在其他因素都持平的情况下,“好看的外貌”就有如此的威力。
如果你冷静地回忆,上一次你碰到几个陌生人时,你是不是就曾用“外貌”来评价过他们?
4 先入为主
桔梗我就不是一个外貌好看的人。
如果让我给自己打分,我可能在丹尼尔教授的评分体系里,大约是2分。
和我同样外貌的朋友别灰心,“光环效应”并不是只有“外貌”在起作用;
其实,最早发现和定义“光环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叫做爱德华-桑代克;
桑代克最早是在美国的里发现这个现象;
他发现美国军官在为士兵打分的时候,会把一些士兵评价为“超级士兵”;
只要某一个士兵的站姿或样子更顺眼,他的射击成绩、智力水平、劳动能力都显著更高。
桑代克教授解释这个现象的时候说,
因为我们的大脑很懒,它不愿接受一个复杂的评价系统,所以只要某一个方面很优秀,那么其它的就不需要仔细评价了。
再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2001年秋天,美国刚刚遭受了911袭击,布什总统迎合美国民众,做出了强硬反击的态度和政策;
很自然,此时的美国民众对布什的好感大增;
但有意思地是,同期的民调数据里,认为布什总统在经济上的管理能力也很强的比例居然也提升了,从之前的47%提高到了60%!
你看,只要你喜欢他的对外反击政策,他的经济管理能力在你眼里也就不一样了。
直到2005年10月,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下降了,又赶上了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的肆虐,布什总统的民意支持率掉到了37%;
更有意思的是,民众对布什的各种具体能力评价全都在下降;
布什的经济政策支持率,从37%降到32%;
布什的伊拉克政策支持率,从38%降到32%;
布什的打击恐怖分子政策支持率,从54%降到46%;
布什的力水平评估,从54%降到45%;
就像一个“光环”,所有的评估都会跟着“光环”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这些听上去很讽刺,但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这说明,“光环效应”不仅作用在“外貌”上,我们依然可以用“先入为主”的方法,用“好感”来产生我们想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5 应用的思路
20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想知道,当一个突发事故发生时,一个公司既有的“好名声”(既有好感)是否能带来不同的危机处理效果;
研究者杜撰了虚构的游乐场事故的新闻,让实验对象阅读后作出评价;
他们发现公司的“好名声”,能够有效提高评价者对危机事件的谅解和宽容。
(详细实验见:W. Timothy Coombs Sherry J. Holladay, (2006),"Unpacking the halo effect: reputat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Vol. 10 Iss 2 pp. 123 - 137)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好感”起到了事先保护的作用;
或者说,这也是“光环效应”在危机处理领域的一个应用。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就职的几家大公司,每年都会花重金去获取一个叫“全球最佳雇主”的称号;
现在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做法的意义,这种在平时积累的“好名声”,不就是“既有好感”的积累吗?
这不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一个“光环效应”吗?
同样的思路,在“谈判思维”里,我们似乎也可以有所准备;
比如,
当你开始和对方开始一个漫长的商业谈判时,你可以在产生印象时,做一些事情;
比如,请对方吃一顿很贵的饭。
这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极其大方”的印象,除了表达我们之前介绍的“惠”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光环效应”;
这种“好感”,会存在于整场谈判中;
当对方评价你的报价是否公允时,他们会因为你“极其大方”的“光环”而受到影响,而不会觉得你在价格上过于苛刻,从而更大概率被你的“大方”说服。
6 小结
值得一提的,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能看到“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爱”,就是“好感”的本质,也是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我喜欢 Vs 我不喜欢 (我们 Vs 他们 We Vs Them),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
当“好感”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一旦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让“好感”呈现,随着“好感”程度越强,对方脑中的“我们是一起的”感觉就越大,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十三篇” 待续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