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了解和认识的。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课程,其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教师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无论怎样定义课程,它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来进行。然而,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研发者,应该怎样通过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去表达课程、理解课程?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追问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先从一个小故事谈起。有一位从事教研工作多年的教师说起曾经参加的一个活动,听到一位专家讲到幼儿园交通课程的设计,课程内容是让儿童识别各种交通标志,幼儿园还设置了交通场景,让儿童分别作为小司机和行人来进行体验。这位教师在介绍完交通课程的基本安排后,谈了自己对这类课程的看法和质疑:让儿童认识交通标志有什么意义呢?由此,这位教师得出一个结论:教给学生什么比教会什么更重要。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只说这位教师对这门课程价值的否定,显然这位教师没有在会后把自己的疑问与课程开发者进行讨论,只是认为这这门课程要传达给学生的就是一种职业体验和游戏,仅此而已。但是,站在一个课程研究者的立场,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与其承载的教育价值的。很显然,开设这门课程不是单纯地让儿童做游戏,而是通过这门课程告诉儿童,要有规则意识、有秩序、有安全意识。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体验活动来实现对儿童的这些意识的培养呢?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交通是规则明确、程序清楚且具有场地操作性的活动,儿童只有认识交通标志,他们在参与交通时才能遵守规则。这门课程就是希望通过体验游戏,让儿童体会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形成秩序,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在游戏过程中,有些儿童扮演司机开车,必然有一些儿童扮演行人,角色扮演的过程也会让儿童知道,如果行人不遵守规则就可能受到“伤害”。因此,他们就会知道在参与交通的时候应该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当下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规则意识,能遵守秩序呢?看看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也没有警察管理的地方交通往往就会堵塞的现实,看看每一个公交站台在高峰时期都需要有志愿者来维护秩序,不难发现,真实生活中一些人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给儿童开设一门交通课程是很有价值、也是极其必要的。这样的课程不是让学生学开汽车、不是单纯的识别交通标志,而是让他们从小就体会遵守规则的美好,感受遵守秩序的必要。当然,如果我们愿意更进一步研究,或许还会发现,这里还有对图形的认知,而认识图形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图形识别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由这个例子又联想到,我曾经与一位教师就我们研发的《人文·科技·生活》课程的对话。这位教师曾经问我,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而不是那些内容?我告诉这位教师,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内容,只要你选择的内容能有效地传达这门课程的价值。
分享以上两个故事,就是想表达,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课程和课程内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课程背后所要达成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价值的载体,但这个载体并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好坏之分,而是看哪个更适合。
课程就是承载一定教育价值、体系化、系统化的设计方案,其物化的表现形式是教材、讲义、学习方案等,不论是教材、讲义还是学习方案,其表达的也是课程表现形式的一种可能,或者说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范例。因此,教师不论是进行课程研发还是仅仅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都需要追问和探寻的是课程内容所要承载的教育价值,而非内容本身。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年07月1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