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去世,享年91周岁。
他是一代人的美学启蒙,网友留言说:“《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
在很多高校里,《美的历程》和《美学四讲》都是通识课的必读作品。
哲学家冯友兰评价《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易中天评价:“单是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因为审美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持续的浸润与学习。
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最高的美;而儒学“入世”,“平衡”这两个字成为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先秦时期的建筑艺术,再到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中国的美学,在各个时期都包含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
了解这些历史的脉络,会让我们更理性清晰地了解我们是谁,也更谦逊从容地面对时代的变化。
1954年,李泽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正值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工作年,他就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之后一系列文章让他在当时的美学论战中自成一体。
李泽厚曾说:“50年代后期我有很多钱,1956年冬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上发表两篇文章,稿费加起来1000元。当时每月工资收入才几十块钱。”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很少为金钱的事务发愁,几部著作的版税,也让他多年衣食无忧。
《美的历程》虽然只有十几万字的规模,但融入了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等内容。
从古至今,“美”这种心理体验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生活中,我们怎样提高审美能力,去感受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李泽厚先生把中国美学发展划分为五大历史阶段:
远古到商周,是图腾崇拜青铜之美;
先秦到汉代,是理性之美与浪漫之美;
不羁的魏晋之风里,藏着人的觉醒;
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其美;
明清文艺,是世俗文化里的人性解放。
有一种红,叫中国红。从远古的山顶洞人开始,红色就已经被视为一种符号来崇拜了。
他们会在墓穴里撒上红色的赤铁粉,会把衣服染上红色,这被认为是远古图腾崇拜最初的形式。
随着巫术礼仪不断发展,人们又逐渐把这种符号具象化,形成了对龙和凤的崇拜。
商周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青铜之美,带着强烈的宗教意味。
今天去博物馆看青铜器,粗犷的器形和神秘的兽纹,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威慑力和狰狞味道。
它们的美,体现的是早期人类对力量的崇拜。
经历了审美意识的萌芽,从先秦到两汉,思想发展、百家争鸣,美学上也迎来了理性与浪漫的碰撞。
儒家强调用理性来指导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不受世俗约束的独立状态,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又洋溢着浪漫之美。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门阀士族分裂割据,各自为政,政权更迭频繁、混乱不堪,但是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
李泽厚认为,魏晋之风,带来的人的觉醒,人们开始张扬个性,反思自己的命运。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这是人们对生命和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王羲之的书法,也把肆意挥洒的自由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开启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百年的纷争结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李白经历了唐代最兴盛的时期,也写出了盛唐气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则碰上了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更关心民生疾苦和社会疾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发展到宋代,另一个中国美学的瑰宝——宋词发展到巅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唐诗宏大厚重,宋词细腻精巧,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各有其美。
《美的历程》认为,图腾崇拜和青铜艺术,是人们对美最初的感知;先秦到汉代的理性与浪漫之美,魏晋风度里人的觉醒,唐诗宋词元曲之美,是美的绽放;而明清时期,文艺更关注人,是美的升华。
明清小说里,无论是描写真挚的爱情,还是世俗的生活,都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以及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说繁荣的代表,《红楼梦》更是小说文学性的巅峰。
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在里面看到真实与虚幻、既有繁花似锦、富丽堂皇,也有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虚空之美。
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是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美学更是让世界惊艳。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美教育,对中国美学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经常在课本里出现的绘画、书法、建筑……
心理学认为,大概在三岁左右,人会进入审美敏感期,开始拥有了关于自我形象的意识。
女孩子会喜欢漂亮的发饰和衣服、想偷穿妈妈的高跟鞋;
男孩子也开始关注镜中的自己,从这时起,一个人就想被赞美“好看”,从这种正面的评价中获得更好的自我形象反馈,从而建立对“美”的基本认知。
到了青春期,人要完成个性化的过程,我们更追求自我认同,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
人爱美的深层原因,是渴望用外表的装束来塑造更好的自己、表达更完美的自己。
一个人从小接近美、感知美、拥有美,才会成为美的创造者。
林清玄曾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现在一些茶馆,会特意塑造古朴沧桑的氛围,摆上一些老式的车轮、斗笠、箩筐等等。
他想,自己的祖父就用过这些东西,但是他用的时候,只是生产工具、是生活的必需品,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被当作艺术品挂在墙上。
朋友告诉他一句土话:要发财三辈子,才懂得生活。
当人们只求生存的时候,只求饱腹、衣着只求蔽体,衣食无忧,才知道讲究品位与美感。
所以他思考说:“我们要活出人的尊严和美感。”
点个【在看】,愿我们能放缓节奏,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