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教育孩子笔记(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教育孩子笔记(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家里两个儿子,相差10岁。老大从小就乖巧懂事,从小到大都是天使般地陪伴在我身旁,在他身上从来就没发生过不答应他的条件就哭闹、满地打滚的事情,但随着老大慢慢长大,我发现他身上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学习,一学习就唧唧歪歪,喜欢打游戏,愿意撒谎。我最近经常焦虑,不知道该怎么管,管深了,怕他没有男孩子该有的硬朗,管浅了,怕这些坏习惯越来越严重。
原本以为教育孩子这事儿没啥难的,但这段时间我束手无策。
我每天晚上听樊登读书,看到这里有《成就孩子,12堂优秀父母养成课》,便买了课程,既然自己没有了办法,那就需要学习,同时把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以和有同样问题的父母一起探讨和交流。
这个课程最先告诉我们简单体和复杂体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简单体呢?例如桌子就是简单体,你能把它拆成桌子腿、桌子面,然后组成在一起,就是一个漂亮的桌子。
什么是复杂体系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蚂蚁。大家都知道一只蚂蚁很简单,就是一对触角,能发出3、4中信息素,而且随时都能面临死亡。但是一群蚂蚁就不一样了,如果把蚂蚁窝横切面断开后,你会发现蚂蚁窝是有建筑结构的,有排水沟,有蚁后住的地方,有小宝宝的住的地方,还有存放粮食的地方。如果蚂蚁群要过河的话,蚂蚁们会抱成一团,外面的蚂蚁死掉,里面的蚂蚁过了河,活了下来,过火堆的时候也是一样。蚂蚁群能上刀山下火海,为什么一只蚂蚁是一个那么简单的个体,而一群蚂蚁在一起就有了智慧,虽然它们之间只有三四种信息素的交流,但经过不停地迭代,就会“群智涌现”,蚁群就变成了有智慧的生命体。
而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人类大脑里的神经元个数,相当于20万个蚂蚁窝,可能两个神经元放在一起不会起什么作用,但是上亿个神经元开始互相作用的时候,人类就出现了智慧、联想、思考。
所以人类是一个复杂体系,然而家长们往往把孩子也看成是一个简单体,把孩子分成数学、语文、英语、跳绳,每一个学科都给孩子施压,不停地刷题,有的孩子在学校、家长的强压下孩,可能会考高分,可是他们变得不爱学习,厌倦了这件事,变得对生活也失去了热情,变成了一台机器。
当我们承认人类是一个复杂体系时,那孩子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成长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随机性,很多家长焦虑的就是,不能接受随机性,他要求孩子在自己一步一步的设计下去发展,悲剧就这样产生了,父母又累又焦虑,孩子还痛苦。
所有的复杂体系,都是靠极其简单的逻辑在驱动的。这就是大自然、宇宙奥妙的地方。就像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它能够迭代起来的时候,万物就逐渐产生。例如蚂蚁只有4种信息素,这4中信息素通过他们的触角不断地释放,就群智涌现解决这个问题了。
樊登老师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也总结出了教育孩子内在的三条逻辑,也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三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有了这三根支柱以后,孩子的生命力被保护、被建立起来,然后他自己就会有成长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发自内心的成长动力,当父母的从外使再大的劲儿,都不会对孩子有正向的作用,相反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痛苦。
接下来的笔记里,会记录三大支柱的具体内容。
沙漠里有骆驼、沙鼠、蜥蜴、蝎子、响尾蛇、蚂蚁、芝麻蛇、鸵鸟、大象、狮子、狼。
大多数沙漠动物可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物的水、减少皮肤呼吸、高张力尿的形成、夜行性、通过发汗和喘气的气化热发散、与沙地相似的体色以及扁平而宽大的脚等。此外,对于饥饿的耐受性要比近缘种大得多,同时大都具有移动能力,这些都与获得密度低且分散分布着的食饵有关联,也是一种适应现象。
为了躲避高温和干旱,大多数沙漠鸟类只在黎明和日落后的几个小时内活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在黄昏以后才出来活动,蝙蝠、一些啮齿类动物晚上才出来活动。
散热本领
兔子
兔子的耳朵很大,布满了丰富的血管;
火鸡和黑秃鹰
将尿撒在自己的腿上,通过尿液的蒸发带走身体的热量;许多鸟类的羽毛和皮肤在长期的进化中变成了白色,能很好地反射强烈的光线。
鸵鸟
在遇到危险时会将头埋在沙子中的说法,其实是人类的一种误解。鸵鸟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强烈,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啦。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去的情景,如果那样,沙子会把鸵鸟闷死的。
骆驼
骆驼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都是适于沙地行走的特征。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年。骆驼有两种:具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C.dromedarius),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及非洲北部;具有2个驼峰的,称为双峰驼(C.dactrianus),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由于它们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这些“装备”使骆驼一点也不怕风沙。沙地软软的,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骆驼走得很慢,但可以驮很多东西。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骆驼的厚毛发可以反射阳光。被剃毛后的骆驼会多出50%的汗以避免过热。皮毛同时帮助骆驼隔热。它们的长腿也让它们远离火烫的地面。骆驼以驼峰著名,但是它们的驼峰并不是用来存储水,骆驼的驼峰是脂肪组织的聚集,而水是存储在血液中。但是当这些脂肪组织发生转换时,骆驼不仅可以得到能量,并且通过与氧气的反应,每1千克脂肪可以转换成相应的水。这一能力让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2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
骆驼的血红细胞呈椭圆形,与其他动物的圆形细胞不同,这是为了让血红细胞在脱水状态下仍可以流动。这些细胞还更加稳定,在饮用大量水时,不至于因渗透性的改变而撕裂。骆驼可以忍受其他动物无法忍受的体温和饮水供应的巨大变化。骆驼的体温晚间为34摄氏度,白天高达41摄氏度,只有在高于这个体温,骆驼才开始出汗。这样骆驼可以每天节省约5升水,并可以忍受出汗引起的25%的体重损失。
骆驼的肾非常强大,尿液是以浓汁状排出,而粪便干燥到可以作为引火之物。它们的嘴也很强壮,可以咀嚼多刺的沙漠植物。它们的长睫毛和毛发,可封闭的鼻孔,可以帮助骆驼隔绝沙尘。它们同时移动同侧双腿的独特步伐和宽大的脚掌防止在走动时陷入沙子。所有骆驼科的动物都有独特的超强的免疫系统,部分抗体组织是由无轻链的免疫蛋白质直接组成的。这一特性是否帮助骆驼对苛刻环境的适应以及如何起作用尚不清楚。
沙蜥
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 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洞口及洞道横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随沙蜥个体大小而异,宽1-5厘米,高0.8-1.8厘米;洞 口多朝向南或东南,少数无固定方向。洞道多不分支且少弯曲,斜向地下,长短及深浅与沙蜥个体大小成正比,长20-110厘米,最深洞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达80厘米。青海沙蜥白昼活动。一般于4月上旬出蛰,刚出蛰的个体常在中午伏于洞口晒太阳,太阳偏西即归洞内;若天气持续转冷,出现异常则又入休眠状态。夏季晴天,沙蜥常在9:00—14:00时活动,11:00—13:00时为其活动高峰;阴天外出活动个体较少,且多在13:00时前后活动,在其活动时,若受惊扰即迅速逃或钻入附近的洞穴内。10月中旬始入冬眠,下旬后则末见到过沙蜥。
沙蜥在砾石间、草丛、灌丛下觅食。以小形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小形昆虫为主。未发现有饮水活动。在海拔3000米以上获得的标本,经解剖证实,青海省沙蜥为卵胎生。5月下旬至6月,在不同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和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少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和程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麻省理工学院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开始产仔蜥,8月中旬以后可见到大量当年的幼蜥,至9月上旬尚可发现个别待产雌蜥。分布于青海的共和、海晏、刚察、天峻、都兰、乌兰、格尔木、贵德、贵南、兴海、同德、泽库、治多、杂多、玉树、玛多、河南等县市。据文献记载。本种少蜥在甘肃西北、新疆东部和南部、四川西北部亦有分布。
关于“教育孩子笔记(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