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每日心理学知识科普巴纳姆效应?”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每日心理学知识科普巴纳姆效应?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些模糊、笼统、泛泛而谈的陈述,即使这些陈述并没有针对个人,也没有提供具体的证据。巴纳姆效应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巴纳姆(P.T. Barnum),他曾经是一位马戏团巨头,擅长利用这种效应进行宣传和营销。以下是对巴纳姆效应的简单理解:
巴纳姆效应基于人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的需求。人们通常希望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和未来的发展,但是这些东西往往比较复杂和深奥,不容易被准确地描述和评价。
巴纳姆效应利用了人们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巴纳姆效应中的描述通常比较模糊和笼统,但是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和认同,因为这些描述通常符合人们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
巴纳姆效应可以被用于欺骗和诈骗。利用巴纳姆效应,一些人可能会故意制造虚假的描述和评价,以达到欺骗或诈骗的目的。
简单来讲,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容易相信模糊、笼统的描述,因为这些描述符合他们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但是,这种效应也容易被利用,造成误导和欺骗。因此,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应该保持警惕,多加思考和分析,避免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每日心理学科普、恢复能量
心理学知识科普教程之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表现
一.假笑
装笑、赔笑、强笑、讪笑、迎合地笑。总像带着面具,在社交里不敢表达真实感受 :“你的笑话不好笑。
二.过度付出
不求而助,问题不在付出,在于忽略自身感受地付出。如,别人没有要帮忙,我们也主动上去问别人需不需要,不感兴趣的也要一遍遍问“要吗 ?”如,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如,不断无条件地夸赞他人、贬低自己,只有抬高别人降低自己才能感觉到安全,显得过度谦虚和低姿态。
三.不会拒绝
无原则的妥协,不会表达需要、开口提要求。别人拒绝我们时轻描淡写 ;而我们拒绝别人时,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如,明明想早睡,室友却想继续玩、聊天。说服自己这没什么 ,“再玩会吧,今天一天晚点睡也没事”。如,明明不想出去,ta说出去,那就“好吧听你的。”其实自己已经很累了 ,但还要考虑对方感受,别人的需要始终优先于自己。
四.没有主见
对别人言听计从。以别人说的为准,以他人的利益为主,去哪吃饭、去哪玩都是听别人的。任何事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盲听盲信别人的观点。语气显得不坚定、不确定自己说的是对的,显得犹豫不决。
五.容易内疚
常感到不好意思、礼貌疏远。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自己以为的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就连对方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 : 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六.害怕冲突
别人明显是在欺负自己,态度明显恶劣,明摆着是在攻击、贬低、嘲讽,自己却无动于衷,忍气吞声、沉默以对。可是越是忍让退缩,别人越是得寸进尺。
七.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害怕被周围人评价,害怕给他人留下坏印象如,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
八.舍己为人
总想着给对方面子,不惜牺牲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而变得讨好、低地位,而不敢表达不满,宁愿自己憋屈忍辱也要维护对方。如,和朋友打游戏,第一想到的也不是充分去体验游戏的乐趣,而是希望自己能少死,看上去战绩不差。
九.害怕权威
容易自卑。如果对方是老师、领导、长辈或资历更深的人,就容易表现的畏畏缩缩和拘谨。或者,交往缺乏边界感。对任何人都用可爱表情包即使明显不合时宜,句末喜欢使用·....好。。。之类的语气词。越是忍让退缩,别人越是得寸进尺,攻击型讨好通过贬低、嘲讽、攻击对方,用不尊重对方的方式得到对方的关注。或嬉皮笑脸、乱开玩笑来逗笑别人。
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
1.练习拒绝
“这把打了不打“我没有时间帮你。”、“我今天有事,你们玩”。
2.练习表达感受
“抱歉,虽然这很可能不是事实,但是我难免有种感觉,就是你在拿我的隐私当作谈资。下次跟“这个笑话别人说我的事能不能先问下我 ?”“我一点都不好笑,再这样我可要生气啦。不开心,我需要听你说一些好话!”“我现在正在气头上,不想听什么大道理,就算是天大的事也等我消了气再说!
3.练习使用非言语信息
意识到怎样的姿态是低姿态,比如刻意去表现的冷酷、严肃、自恋、挺胸抬头、目光正视前方而非眼神躲闪、弯腰驼背耸肩。
恢复能量
恢复能量的8件事
1.冥想。
哲学家齐美尔早就抱怨过,现代生活的刺激消磨了感官,使人们变得迟钝、冷漠,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家企业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
冥想,则是把你从这种“多重意识”中拉回来的办法之一。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行为或者思维的惯性,有意识地使用我们的注意力。
2.看窗外。
花10分钟,看看你总是忽略的窗外。在你的办公室、卧室或任何地方找一个窗口,最好是你觉得天经地义就该有窗的位置。试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风景,找出3件你从未注意过的事物,记录一些细节,寻找正在动的东西……
3.专心洗个澡。
你应该听过这样的故事,创意工作者在洗澡的时候想到了绝佳的点子。作家LibbvCopeland曾经觉得洗澡很恐怖,因为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万千思绪。后来她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每次只关注一件事。不管是热水刚打到身上起的鸡皮疙瘩,还是仍会冒出的思绪所带来的假性紧迫感。
这和冥想所提倡的方法非常相似。如果你不习惯打坐,试着专心地洗个澡,观察当下的那些微小感受。
4.和植物站一会儿。
美国的仙人掌国家公园曾邀请人们“和仙人掌一起站一会儿”。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内心平静。你可能找不到仙人掌。但是街边的一棵树,家里的一株植物,只要你投入百分百的专注力,也会获得这样的感受。
这可以叫做大自然漫步、大自然徘徊、大自然闲逛……大自然总是能给予人们能量。
5.演绎你的《4分33秒》。
1952年,钢琴家DavidTudor演奏了一首特别的曲目。他掀开琴盖,关上,重复这个动作直到结束。这一过程持续了4分33秒,由静默和噪音组成的4分33秒。
你可以创作自己的4分33秒,在任何地方,家里、公园、公司。用手机计时,闭上眼睛听。当然啦,你也不必非得等到4分33秒。重要的是去倾听无意发出的声音,去倾听正在发生的一切。
6.向上看,再向上看。
设计师Ingrid Fetell Lee喜欢数烟囱。寻找烟囱会让你的视线上升,心情愉悦(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光线进入了眼睛),还会让你看到一个城市迥异于常的部分。
如果你往屋顶上方看,你真的要为此把头往后仰,这意味着放慢速度,或者完全停止移动。你看得越高,看任何东西所花的时间都会越多。不要低头看手机啦!找个地方坐下或躺下,抬头看。看看上面有啥,然后再向上看看,还有什么。
7.散个彩虹步。
艺术家MunroGalloway曾经给学生安排过一个小时的散步。让颜色作为向导,感受你周围的色彩。你首先察觉到的是什么颜色?哪些颜色会迟一些再显现出来?你观察到的哪些颜色是出乎预料的?你注意到这些颜色之间有什么关系?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吗?
8.列一个自己的清单。
在一本名为《我们所触碰的一切》的书里,设计师PaulaZuccotti要求人们记录下他们在24小时内接触过的每一件物品,这些物品讲述了令人惊讶的故事。
这本书的核心是一系列清单,而编制清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习惯忽略的事物上的简单方法。比如,当你在餐厅等位,无聊透顶,那看看周围的每一件物品,想想它们为什么在这里?或者,你身上携带的每一件东西,有没有你想要摆脱的?
关于“每日心理学知识科普巴纳姆效应?”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