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1】适于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的鸟类一般具有哪些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1】适于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的鸟类一般具有哪些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由于湿地类型的不同和湿地鸟类适应方式的差异,湿地鸟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其中主要有游禽和涉禽等两种类型。
1)游禽 是适应在水中游泳、 潜水捕食生活的鸟类。它们的羽毛往往厚而致密、绒羽发达,构成有效的保暖层;多数种类的尾脂腺能分泌大量油脂,用喙涂抹在羽毛表面可用来防水。游禽的腿短而侧扁并从身体中央后移,后移程度可反映其潜水能力。一般腿越偏向身体后部的潜水能力越强,潜水越深;反之则不善潜水。游禽趾间具蹼,在游泳或潜水时,双脚直伸至尾后划动,有如船桨。游禽的嘴型与其食性或捕食方式相关,游禽一般在近水区域营巢,巢比较简陋,游禽大多有迁徙的行为,且多数在北半球繁殖,并于每年的秋季集结成大群南迁到比较温暖的水域越冬,至翌年春季再返回北方的繁殖地。
2)涉禽是一类适应于在浅水或岸边栖息生活的鸟类。涉禽的嘴、脚和颈部比其他生态类群的鸟类显著更长。腿长适于涉水,腿的长度与其能够涉水的深度直接相关。涉禽的胫部和跗跖部一般为角质鳞片所覆盖,且不具羽毛,以利其涉水行走;趾间有时具蹼,但与游禽不同,涉禽的足蹼仅存在于趾间基部,称为半蹼或微蹼,主要作用是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利于在湿地上行走。涉禽的尾大多较短,大型种类的翅长而宽,可做短距离的翱翔;小型种类(如鸻鹬类)翅短而尖,飞行迅速而灵活,体羽多数以灰、褐为主,与沙滩泥沼的颜色十分接近,是有效的保护色。涉禽一般在树上、 草丛中或岩缝、 屋顶上(如鹳类)或浅水地带草丛中(如鹤类)营巢,以树枝及草茎编巢。涉禽大多为迁徙性鸟类,它们通常从一个半球飞到另外一个半球。
2、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提错了。
黑颈鹤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每年4月份迁至可可西里,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活动,并选择适应的地区进行繁殖育幼。
因此,黑颈鹤应该是飞往世界屋脊繁殖,因为这些地方在夏季温度相对较低,利于蛋的保存,温度适于孵化,且湿地较为集中,容易寻找食物。
而黑颈鹤过冬的地点在相对暖和的云贵高原。
太湖湿地中生活的鸟类有哪些
五月的时候写过一篇简单介绍北京朝阳区马家湾湿地公园观鸟的文章,从五月份开始,我基本每周都会去马家湾湿地公园做一次观鸟,零零散散坚持了两个月,慢慢的对马家湾湿地公园有了一点心得,简单分享给大家。
关于马家湾湿地公园的基本介绍这些信息不再赘述,直接看我之前的分享即可。
马家湾湿地公园很大,但是观鸟的黄金区域我认为就是集中在湿地芦苇荡这一小片。这一小片区域是典型的湿地芦苇生境,野生鸟类资源十分丰富。现在正是观察夏候鸟的最佳时节。
我从五月份开始一直到六月底,以这一小片湿地为观鸟区域,总共记录了48种 14 目29科。
今天说说这两个月在马家湾湿地公园重点观察的几种夏季常见的野生鸟类,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信息来源于我每次观鸟之后自己做的观鸟笔记,查询的资料汇总而成。
大杜鹃
大杜鹃是夏季湿地的标志性鸟类,曾有“杜鹃啼时夏方至”的说法。 它们的繁殖期是在5月到7月,大杜鹃没有自己的固定巢穴,从来不会自己筑巢和孵卵,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棕头鸦雀、灰喜鹊、北红尾鸲等鸟类的巢穴中,由这些鸟类为它们孵卵。是典型的“巣寄生”鸟类。
有英国的学者调查得出一只雌性的大杜鹃在一个繁殖季可产多达25枚的卵,当然,每个宿主的巢里只会有一枚。
黑水鸡
黑水鸡,虽然名字中带着“鸡”字,体型却更像鸭。其实它跟鸡或鸭的关系都不大,它是属于鹤形目的鸟类,为中型的涉禽。像其他涉禽一样,它们也喜欢栖息在水源附近,例如湖泊、湿地、沼泽、池塘等,水面上最好有遮挡物,便于它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马上找到遮蔽物藏身。
黑水鸡不仅擅长游泳,也擅长潜水,一旦感受到危险临近,它们就会潜入水中,此时的黑水鸡只会把自己的鼻孔露出水面,用于呼吸,其他的身体部位都会隐藏在水中,等感到安全之后,它们才会再次出现在水面上。此外,黑水鸡不太爱飞行,除非在危急情况下才会展翅飞翔。它们一般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时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会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
黑水鸡的分布范围很广泛,除了澳大利亚和大洋洲以外,几乎遍布全世界。
东方大苇莺
东方大苇莺主要栖息于芦苇荡中,常隐匿在芦苇荡中鸣唱,喜欢和人玩捉迷藏,让你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它偶尔也会蹦到芦苇荡上方让你看见。相比于其他芦苇荡中的各种莺,东方大苇莺还算是大方的,因为总能看到它趴在苇子顶部甚至芦苇上方的柳树上卖力的鸣唱。
东方大苇莺很辛苦,每年夏季就得迁飞到繁殖地,开始在芦苇中用枯草编织杯状巢,每巢产卵3~6枚左右,东方大苇莺一旦巢被大杜鹃寄生,它将失去所有的孩子。
至夏末秋初,东方大苇莺就又开始南迁了,最终飞到东南亚越冬。
黄苇鳽
黄苇鳽是中型涉禽。多在 4-5月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
黄苇鳽捕猎的时候也多站立在芦苇之上,它的经典动作就是用脚攀住芦苇杆或香蒲叶,缩着脖子眼睛盯着水面静候猎物,发现目标时脖子就像弹簧一样迅速弹开,瞬间就把大意的猎物擒到口中。
牛背鹭
牛背鹭,顾名思义,喜欢站在牛背上,牛背鹭和水牛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非常有趣。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和因水牛走动而被惊扰飞出来的小虫。同时,牛背鹭还可为水牛担当警卫,预告危险。除了牛背,它还会站在其他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的背上,比如马、骡子等。
牛背鹭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
牛背鹭在中国分布很广,但是我们能看到在牛背上的牛背鹭的机会已经很少,尤其在北京。
普通翠鸟
在湖畔或河边听到一声带金属质感的尖锐哨音时,为了找到这声音的主人,你该好好查看水面或周遭的灌木。翠鸟的羽色要比其他鸟类鲜艳得多,它们的行踪却总是被叫声泄露,接着,只见一只鸟如导弹般快速掠过,翅膀扇动,呼呼带风。它们飞得如此之快,好像是投向池塘边柳林的一道雷达波;它们又是如此靓丽,你的视网膜仿佛能感受到这鲜艳身影的灼烧。
很少有鸟类像普通翠鸟这样笔直地飞行,也没有鸟像它那样将绚烂色彩与迷你身材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娇小的鸟类:体型与紫翅椋鸟相近,尾很短,头却大得不成比例,突出的喙就像一把匕首。对于一只鸟来说,这个喙实在是太大了。
你如果靠得够近,就可以看到它们那蓝宝石和绿松石一样闪闪发光的上体,在白色的喉部、锈红色的两颊与胸腹部的完美衬托之下,反射着下方河流的点点波光。
普通翠鸟的一生都与水紧密相连,它们在沙土河岸挖出深洞来筑巢。每天双亲要捉回上百条鱼来饲喂饥饿的雏鸟们。由此堆积起来的鱼刺和食物残渣发出阵阵气味,与它们俊朗的外表不大相称。
---------节选自《鸟鸣时节》,译林出版社
著名观鸟者、野生动物专栏作家西蒙·巴恩斯这样记录着自己的观鸟体验:
“观察鸟需要多少技巧?多少知识?多少科学背景呢?不,根本不需要,鸟儿就在那里,欢乐悠闲地鸣叫着相互致意,很容易被发现。观鸟即生活,一名普通观鸟者所见的一切,就是生活。
曾有人问我,多长时间观一次鸟?这个问题是不对的,观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是一场具体的活动。不是去观鸟,而是一直在观鸟。观鸟不像钓鱼那样受限于地点、器材和某些特定目的。观鸟,关乎生活,也关乎生命。”
捕捉观鸟的完美瞬间,真正需要的首先是观察的欲望,不是具体的观鸟技巧,而是观察事物的习惯。
一个普通的观鸟者,首要追求的是愉悦,以及不期而遇的惊喜,在这样的惊喜下,才会去引领我们探求鸟类世界,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附:北京朝阳区马家湾湿地公园观鸟简单攻略
中华秋沙鸭(稀有湿地鸟类)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共发现了11目31科102种。
根据历史调查数据比较发现,
增加了6种新鸟类。
占苏州总鸟种的53.47%,占江苏省鸟类的41.39%。
根据年度鸟类调查情况,
较2016年增加了20种,较2017年增加了25种,较2018年增加了16种。
冬候鸟 白眉鹀
黑鹳(国家I级)2015年10月
2019年度调查中增加的6种鸟类新记录,
分别为:赤膀鸭、赤颈鸭、花脸鸭、
斑姬啄木鸟、栗苇鳽、棕脸鹟莺。
展翅的赤膀鸭
斑姬啄木鸟
另外,本年度还观察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2种,
分别为:小天鹅、鸳鸯、小鸦鹃、
鹗、凤头蜂鹰、日本松雀鹰、凤头鹰、
苍鹰、普通鵟、红隼、阿穆尔隼、游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分为
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3个区域。
其中,生态保育区沿太湖岸线从水风车延伸到丽波湾,
是湿地公园最大、最重要的区域。
有超过70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
生态保育区
保育区内的绿头鸭和斑嘴鸭
黑水鸡在浮岛上繁殖
恢复重建区沿渔洋山呈长条状分布,位于太湖丽波湾,
是湿地公园内鸟类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特别是太湖湿地明星物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最主要的越冬地。
今年11月15日在丽波湾记录到8只小天鹅的身影,最多时达39只。
恢复重建区
小天鹅在水中觅食
合理利用区是陆地与太湖的过渡区,
由草地、树林和芦苇湿地组成的主要的环境结构,
也是游客游览湿地、认识湿地的主要场所。
芦苇湿地是合理利用区的一大特色,
栖息在芦苇湿地中的鸟类,既能够以芦苇湿地为庇护场所,
又可以取食芦苇种子和芦苇中的昆虫等食物.
合理利用区
水面上栖息的小?
每年太湖沿岸进行的芦苇收割
会干扰到鸟类的正常栖息。
为了保证鸟类的生活不受影响,
湿地公园采取芦苇轮割的方式,
既能保护水质,又为野生鸟类保留了栖息地和提供食物。
轮割后的芦苇
黑水鸡在芦苇中栖息
褐头鹪莺在芦苇上觅食
虽然,湿地公园不仅在营造丰富多样的湿地生境的基础上,
也对环境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维护,
但是仍有不少外部因素会干扰候鸟们的栖息。
因此,湿地公园工作人员郭露霞建议
有关部门应避免无关的渔船、快艇和帆船进入候鸟栖息地,
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车辆噪声对候鸟的干扰,
并且她不建议使用无人机等机械设备靠近候鸟,
来保证它们在太湖度过一个温馨的冬天。
小?受到快艇惊吓
小天鹅易受到船只的干扰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属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太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湖滨湿地。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5年的规划、建设,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于2014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一隅
根据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要求,同时为了反映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效,需要对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摸底并开展长期监测。
希望通过鸟类调查,掌握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野生鸟类资源状况,从而为持续改善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秋沙鸭(学名:Anasacuta)是一种稀有的湿地鸟类,属于鸭科鸟类。它的外形优美,身材修长,被誉为“鸟中的奔驰”。中华秋沙鸭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是候鸟中的代表之一。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华秋沙鸭的生态特征和保护措施。
生活环境
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在湿地和河流边缘的浅水区域,喜欢生活在开阔的水域中。它们通常选择水质清澈、水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作为栖息地。中华秋沙鸭对生境的要求较高,一旦生境受到破坏,它们就会迁徙到其他地区寻找适宜的栖息地。
外貌特征
中华秋沙鸭的体型较大,体长约50-70厘米,翼展达80-100厘米。雄鸟的头部和颈部呈深褐色,背部和翅膀呈灰褐色,腹部为白色。雌鸟的羽毛呈褐色,身体上有黑色的斑点。中华秋沙鸭的嘴部长而尖,适合捕食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繁殖习性
中华秋沙鸭通常在春季进行繁殖,它们会选择湿地中的浅水区域筑巢。雄鸟会在水边筑起一个巢穴,然后吸引雌鸟前来交配。雌鸟会在巢穴中产下6-12枚蛋,并负责孵化和抚育幼鸟。孵化期为24-28天,幼鸟出壳后会跟随母鸟一起在水中觅食。
保护措施
由于中华秋沙鸭的数量较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湿地保护:湿地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栖息地,保护湿地对于保护这一物种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湿地保护的力度,禁止湿地的填埋和开垦行为。
2.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对中华秋沙鸭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减少对湿地的污染。
3.增加监测和研究力度:加强对中华秋沙鸭数量和分布情况的监测,了解其生态习性和迁徙路线,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1】适于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的鸟类一般具有哪些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