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爱因斯坦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爱因斯坦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德国乌尔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
美国普林斯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生平事迹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物理科普读物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爱因斯坦因他的光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远为重要,但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激进的相对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迄今诺贝尔奖从未为理论相对论家颁发过。引导爱因斯坦以及后代科学家生涯的最大动机,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也不是别的更高尚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动机是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美学。
爱因斯坦是历史上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狭义相对论的重要发现者,他对量子理论的创立具有重大的贡献,而广义相对论,亦即现代引力论的建立,则应全部归功于他。
十九世纪末期,麦克斯韦成功地把电学和磁学统一在他的电磁理论中,从他的方程推导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刚好是光速,于是他断定光波应是电磁波的一种。麦克斯韦因为家族遗传的疾病,只活了四十八岁,因此没有看到电磁波实验的成功。在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以及伽利略的旧的相对性原理框架中,只有以无限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中才具有相同的速度,即无限速度。而牛顿的万有引力认为是以无限速度传递的,所以在麦克斯韦之前,牛顿物理学被认为是自洽的,而电磁波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在旧的相对论框架中,它的速度会因坐标系的选取而改变,这样他的方程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坐标系中成立,这个坐标系被认为是相对于一种称为以太的媒介静止。于是寻求以太的存在便成为科学的主题。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的结果否认了以太的存在。爱因斯坦在 1905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 “ 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 的论文,指出如果将时间和空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而在参考系进行相对匀速运动时,时空坐标遵照所谓的洛伦兹线性变换,则一切物理定律包括麦克斯韦方程都应采取相同的形式。这样一来,以太的存在便完全是多余的。爱因斯坦在发
表狭义相对论之前是否知悉迈克尔 —— 莫雷的实验仍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悬案。
这篇论文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导致物理学上的一场革命。由洛伦兹变换导出的尺缩、钟慢以及双生子佯谬都和人们的直觉相抵触。而著名的质能等效公式则是核能乃至核武器的理论根据。
1900 年普朗克为了解决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问题,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即是光辐射必须采取一种称作量子的波包形式。但是只有在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之后,人们才真正接受光可以粒子即光子的形式存在。普朗克曾经是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既然光波可以作为粒子而存在,那么电子等物质粒子能否以波动而存在呢?这是法国的一名研究生德 · 布罗依的设想,爱因斯坦得知后立即支持这一激进的假说。这些都是量子理论发现的前奏。爱因斯坦因他的光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远为重要,但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激进的相对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迄今诺贝尔奖从未为理论相对论家颁发过。终其一生,爱因斯坦从未接受量子理论为终极理论,他认为量子力学只是一种唯象理论,而终极理论必须是决定性的。我们知道,就现状而言,量子力学并不自洽。它仍然在忍受着爱因斯坦 —— 罗逊 —— 帕多尔斯基佯谬的折磨。近年的一些研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脱了薛定谔猫佯谬对它的折磨。
狄拉克把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得到了极富成果的量子场论。量子场论是描述一切微观粒子的理论框架。从狄拉克方程可以场论。量子场论是描述一切微观粒子的理论框架。从狄拉克方程可以推导出反粒子的概念。量子电动力学可能描述电子、光子、正电子的
湮灭、创生和相互转变。人们由此进而发展出当代粒子物理学。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他不发表狭义相对论,则在五年之内必有他人发表。其实当时洛伦兹和彭加莱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结果了。可惜洛伦兹无法挣脱旧的时空观,而彭加莱又主要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因此只有眼光敏锐、思维深邃的爱因斯坦担任这项历史任务。值得提到
的是,当时洛伦兹已是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彭加莱是法国首位数学家,而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连中学教员的职务都找不到,借助朋友介绍才在伯尔尼专利局任一名职员。
他接着说,如果他不在 1915 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则人们至少得等待五十年。这个估计是非常合情理的。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相结合的成果。它的一个实验基础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的自由落体实验,即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效性。但是为了充分阐释其物理含义,人们等待了三百年之久,也就是等待到广义相对论的发现。所以若不是爱因斯坦,再等待五十年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在浏览爱因斯坦文集第六卷时,就可以看到他所进行的多次不成功尝试,这是人类理智的蹒跚学步。他认为引力场和其他物质场不同,它是以时空的曲率来体现的,物质使时空弯曲,而时空又是物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时空曲率即是引力波。所谓广义相对论原理即是,物理定律对任何坐标变换都采用相同的形式,而狭义相对论原理是,物理定律只对任坐标变换都采用相同的形式,而狭义相对论原理是,物理定律只对任何洛伦兹线性变换都采取相同的形式。引力场由所谓的爱因斯坦方程所制约。它是非线性的,有别于以往所有的场方程。所以物质的运动方程被爱因斯坦方程所隐含。引力场方程是二阶的,以时空为自变量,以度规为因变量的带有椭圆型约束的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其复杂而美妙对任何曾与之打交道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内,爱因斯坦进行了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光线受引力场折射等计算。而他关于光线在太阳引力场附近受到折射的预言在 1919 年西非日食的观测中得到证实。他的方程如此难解,以至于他在这些计算中,使用的只是一个近似解,所依赖的主要是他的无比的物理洞察力。而球面对称的准确解 —— 史瓦兹解是在此之后才找到的。
他首次用引力场方程来研究宇宙的整体,开创了理论宇宙学的新学科。可惜由于稳态宇宙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使他拒绝了演化宇宙的解,他还为此在场方程中引进一项宇宙常数,从而人类失去了一项重大的科学预言机遇! 1929 年哈勃观察到星系光谱红移和距离的线性关系,即所谓哈勃定律。人们把红移归结于宇宙的膨胀,并断言宇宙是由于一百多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标准的大爆炸宇宙学。
他的场方程还得出紧致物体的引力坍缩的解,即史瓦兹解及其推广,这就是描述黑洞的解。但是爱因斯坦认为物质不可能如此紧致,并著文认为这是荒谬的。但是历史证明,黑洞是天体物理中最重要的物体,近年天文观测,使人们普遍认为在星系中心存在巨大质量的黑洞。事实上,宇宙本身和黑洞正是理论物理学最美妙的研究对象。如果撇开宇宙和黑洞,则物理学的光彩将会大为逊色!
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作为激光机制的基础的辐射理论、玻色 —— 爱因斯坦统计及其凝聚现象都有关键性贡献。他和玻尔有关量子力学的论争是科学史上旷日持久的影响深远的事件。他坚信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统一成一种作用。统一场论是科学皇冠上的钻石!当代的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都是统一场论路途上的种种尝试。
相对论在近四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经典相对论已成为成熟的学科。相对论在近世的进步,主要归功于彭罗斯和霍金。彭罗斯利用全局分析以及拓扑工具,赋予高深的相对论计算以鲜明的物理意义,以他命名的彭罗斯图对于时空犹如费因曼图对于粒子物理那样重要。霍金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奇胜定理。他单独证明了黑洞面积定理以及黑洞视界面积代表黑洞的熵。他的黑洞蒸发理论把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统计物理统一起来,其理论的瑰丽,犹如一道佛光,令人目眩神摇。而他的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假说,是研究宇宙创生的科学理论。
利用全局分析以及拓扑工具,赋予高深的相对论计算以鲜明的物理意。
笔者认为,引导爱因斯坦以及后代科学家生涯的最大动机,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也不是别的更高尚的目标(尤其是财富和名声可以凭借其他更快捷的手段获取)。他们的主要动机是科学的好奇心和科学的美学。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许多例子,有多少人恰恰是为了科学牺牲世俗中的健康、财富和名声。但是普天之下人们所拥有的一切除了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的喜悦之外都是可能被剥夺的。人类对好奇和美的不懈追求将把人类带向更美妙的未来!
写于爱因斯坦一百二十周年生日前夕
--
这一次我执著面对 任性地沉醉 我并不在乎 这是错还是对
就算是深陷 我不顾一切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在 20 世纪 700 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 1922 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 1921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9 年 10 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 19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 1912 年、 1913 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 1912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 20 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19 年 11 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J. J. 汤姆逊( 190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当时科学界最有权威的人士之一的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 190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 1919 年 9 月 22 日写信给埃伦菲斯特说:“(日食观测的结果)是所曾得到过的对一种理论的最光辉的证实之一,而且也很适于铺设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甚至连一开始劝爱因斯坦“不要搞什么广义相对论,即使搞出来了也没有人信”的普朗克,也在 1919 年 1 月 19 日因广义相对论的成就提名爱因斯坦为获奖侯选人,理由是他迈出了超越牛顿的第一步。 1921 年有更多的人因广义相对论而提名爱因斯坦,但诺贝尔奖委员会因为还有不少人(但都不是一流科学家)反对相对论而犹豫不决,导致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空缺。那么多最有权威的科学家的意见,委员会都能置之不顾,由此可以想见诺贝尔委员会里的保守势力多么强大。
在 1919 年以前,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相对论,每年都会突然冒出一些反对意见或证实其有误的实验,而提出这些反对意见和实验结果的人,又多不是等闲之辈,有的还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因而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有些犹豫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但是到了 1919 年英国日食远征考察队以确凿的观测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新引力定律后,委员会的犹豫就颇让人费解了。 1919 年,许多以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继续提名爱因斯坦,其中包括瓦尔堡、劳厄、普朗克等人,原因是广义相对论;瑞典的物理化学家阿列纽斯( S. A. Arrhenius )因布朗运动提名爱因斯坦为获奖后选人。但委员会最后提出的报告中却认为,“如果爱因斯坦因为统计物理学……而不是因为他的其他主要论文而获奖,那是会使学术界感到奇怪的”。意思是说爱因斯坦的统计力学论文的质量没有他的相对论方面研究的质量高;但是对于广义相对论,却又建议等到 1919 年 5 月 29 日的日食观测的结果出来以后再说。由于结果在 1919 年 9 月 6 日才正式公布(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证实),结果 1919 年的物理学奖授给了“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光谱线的分裂现象”的德国的斯塔克。
1920 年有更多的科学家提名爱因斯坦因广义相对论而获奖,因为 1919 年已经由观测日食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预言。玻尔也第一次开始提名爱因斯坦,他特别提到相对论是“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还说,“在这里,我们面临着物理学研究发展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委员会让阿列纽斯(一位物理化学家!)写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评价报告。阿列纽斯那时还一直揣摩和跟随德国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意见。当德国的诺贝尔获奖者勒纳和斯塔克在大力反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时,他也极力反对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获奖。他在报告中指出:红移实验尚未被实验证实; 1919 年日食考察的结果有许多人提出了批评、质疑;而近日点效应,阿列纽斯不幸错误地附和了德国科学家革尔克的意见。革尔克于 1916 年曾提出,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早就由德国物理学家格伯解决了。其实,爱因斯坦在 1917 年就正确地分析过,格伯的理论基础以及革尔克的意见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假说之上。结果 192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哈瑟伯格( Bernhard Hasseberg )的坚持下,授予了瑞士裔的法国一位冶金学家纪尧姆,原因是“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它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包括纪尧姆自己对这一决定都大吃一惊,只有法国和瑞士人高兴。这一决定让不少人摇头。
1921 年,普朗克在一封简短而有力的信中,再次提名爱因斯坦因为广义相对论的贡献为获奖后选人,还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如爱丁顿、赖曼等等,都提名爱因斯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奥席恩( C.Oseen )提名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奖。
委员会让乌普萨拉大学的眼科医学教授古尔斯特兰德( A.Gullstrand , 1911 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写一份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评价报告,让阿列纽斯写一份关于光电效应的评价报告。古尔斯特兰德根本不懂物理学,更不用说相对论了,但是他偏要到物理学评选委员会来,而且自不量力地要决定物理学的评奖!古尔斯特兰德在瑞典很有权威,他以他的全部权威反对爱因斯坦获奖,他曾私下对人说:“绝对不能让爱因斯坦获奖,哪怕全世界支持他1结果可想而知:他完全是外行地严厉批评了相对论,说它们根本没有被实验严格证实。这真是应了一句中国话:“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还有一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哈瑟伯格听说有可能因为相对论而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病床上提出抗议,反对因相对论而授奖给爱因斯坦,他写道:“将猜想放在授奖的考虑之列,是极不可取的。”
瑞典科学界在 20 世纪早期过分注重实验物理学,而将理论轻视为纯粹的猜想。哈瑟伯格在瑞典很有权威,他一直坚持认为精确测量“是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理定律的根本和主要条件,是走向新发现的唯一道路,是科学进步的不二法门”。这正是霍尔顿( G.Holton )所说的“实验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在 1900 年前后在物理学界十分流行,但是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多数国家物理学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并且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式,但是瑞典物理学界(尤其是当权的乌普萨拉学派)的眼光仍然十分狭隘。哈瑟伯格和古尔斯特兰德等人甚至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种“病态”物理,侵蚀了以前人们所持的正确的信念,与西方文明的古希腊传统的真、善、美观念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爱因斯坦没有做过任何实验,他的理论不是由实验归纳出来的;他修改基本假设,将不同的物理领域归纳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这对他们这些实验物理学家来说简直是形而上学的工作,不是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中的达达主义( dadaism )的表现。是可忍,孰不可忍!?
阿列纽斯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教授,以前他因自己提出的电离理论受过乌普萨拉大学的压制,因此并不满意哈瑟伯格和古尔斯特兰德那种过分偏爱实验的狭隘态度,但是他对于爱因斯坦获奖仍然持不支持的态度。他说, 1918 年普朗克刚刚因为量子论获奖,再紧接着因量子论颁奖给爱因斯坦,不妥;如果真要因光电效应颁奖,就应该给予实验物理学家。他还建议, 1921 年干脆不颁发物理学奖。结果, 1921 年真的没颁奖给物理学,而其他 4 项奖照常颁发(当时还没有经济奖)。这也是诺贝尔奖史上的一次非常奇特的行为。
1922 年,推荐信又陆续寄到了委员会,推荐爱因斯坦的著名科学家越来越多。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甚至在信上写道:“试想:如果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上没有爱因斯坦的名字,那 50 年代以后人们的意见将会是怎样。”这时,形势已经不再是爱因斯坦盼望得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委员会非得以某种授奖原因把诺贝尔奖授予爱因斯坦了。因为,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名声如日中天。有些人认为,如果爱因斯坦不先得奖,再无法考虑其他候选人;有些人还说,爱因斯坦的威望已经比诺贝尔奖还要高。
普朗克建议, 1921 年的物理学奖补发给爱因斯坦, 1922 年的给玻尔。
委员会又让古尔斯特兰德写关于相对论的报告,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幸亏委员会这次让理论物理学家奥席恩(而不是物理化学家阿列纽斯!)来写光电效应的报告。这时哈瑟伯格已经去世,委员会的空缺由奥席恩填补,因此他的意见将会受到比以前更多的重视。奥席恩懂得理论物理学,虽然古尔斯特兰德仍然错误地坚持认为“为相对论辩是一个信仰问题”,但是没有人看重他的意见了;而且古尔斯特兰德知道奥席恩很懂得理论物理,也不敢挑战奥席恩的推荐。而奥席恩则充分显示出策略大师的水平。他采用两条策略:一,将授奖原因限制在光电效应定律上,不谈“理论”(即光子理论,当时很少人相信它);二,指出爱因斯坦的成就,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兴趣,这就避免光电效应不如相对论重要而又引起争论。对爱因斯坦更有利的是阿列纽斯到 1922 年转而支持爱因斯坦。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他到柏林亲自会见了爱因斯坦,亲眼看到柏林科学界对爱因斯坦的尊敬和爱戴;而原先他十分敬重的勒纳和斯塔克已经名望尽失,受到德国科学界主流的鄙视。
于是,委员会决定绕过相对论这个“争论太多”的障碍,直接以光电效应定律的贡献把 1921 年空缺下来的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而将 1922 年的授予玻尔。
1922 年,大约是 9 月 18 日,诺贝尔奖物理学委员会主席阿列纽斯给爱因斯坦写的信中说:“你很有可能在 12 月份应该到斯德哥尔摩。如果那时您在日本,可能不太合适。”同一天,劳厄也写了一封信给爱因斯坦:“根据我昨天得到的可靠消息, 11 月份将着手诺贝尔奖的推选工作,因此 12 月份你最好呆在欧洲。”
可这时,爱因斯坦已经与日本《改造社》签订了合同,他不能违背合同。他于 9 月 22 日给阿列纽斯回信说:“合同已经使我非去日本不可,我不可能推迟我的旅行日期。……希望不要因此取消对我的邀请,但我延后一段时间可以前往瑞典。”
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爱因斯坦终于在 1922 年得到了 1921 年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虽然留下了种种遗憾和可供指责的地方,但是他们终于正确地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最应该得到它的人。也许让爱因斯坦感到好笑的是,当他看到授奖通知时上面特别指出:他在获奖演说时仅限于正式的授奖理由,而不得提到相对论。上帝保佑,由于爱因斯坦要到日本作学术演讲,躲过了 12 月的正式授奖典礼。
到次年 7 月去瑞典的哥德堡做演讲时,阿列纽斯却暗示说:“人们肯定会因相对论演讲而感谢您。” 7 月 11 日,爱因斯坦在 2000 名听众面前作了题为《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问题》的报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在座聆听。
重庆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的师资队伍
这些年爆火的《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这个是曹天元写的,非常适合做科普读物,但是中学生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作者的语言严禁,书上也多用专业术语,更适合大学物理专业的人读。给大家安利一下天星教育出品的《鬼脸物理课》。 ?
鬼脸物理课1·经典物理学
宇宙有138亿岁,人类起源至今有200万年,智人出现有20多万年。人类文明史有6000年,而理性思考自然不过2000年左右,现代科学体系创立仅400余年,近代物理学的创立只有300多年。而现在,我们认识世界所依赖的两大支柱只建立了100年……
算起来,在宇宙史中,人类史只有短短一瞬。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浩瀚而神奇的世界呢?
本书从懵懂、怀疑到理性萌芽讲起,沿着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伽利略、开普勒、牛顿、洛伦兹等物理牛人的基本理论与重要贡献,广泛覆盖了中学物理中运动与力、光、电磁等重点知识。
文字诙谐却不失严谨,插图精美且形象易懂,更有物理知识链接贯串始终。
让我们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和物理牛人一起,为了探寻真相而争执、苦恼、抗争、修炼、挑战,畅聊经典物理学的前世今生。
鬼脸物理课2·相对论史话
在牛顿的世界里,一切都显得安静、美好、和谐,万物生于过去、活在当下、憧憬未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三维空间里,习惯性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是物理学界并没有因此平静。
19世纪80年代,经典物理学对一些现象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经典物理大厦岌岌可危。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带领我们迈上了“追光”的征途。
光速虽快,但思想可及。在本书中,作者和我们一起窥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秘密。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易懂的比喻,呆萌搞怪的插画,再加上与教材无缝对接的知识链接,带领我们在四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给思想来个畅快淋漓的旅行。
鬼脸物理课3·微观世界探幽 ?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一个很“无聊”却又无比重要的问题,也是始终折磨地球人却又持续推动文明发展的问题。哲学、逻辑、猜想、数据……我知道你关注的不单单是这些,还有它们背后的故事。
你要的这儿都有,还附赠教材中重要概念“大起底”,如“量子”“黑体辐射”“紫外灾变”“波粒二象性”等。
故事从化学元素和原子模型讲起,在探索微观世界某些规律的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概念“能量子”,即量子。
量子世界的大门终被打开,却非想象中的晴空万里,天空被“量子幽灵”乌云笼罩。
乌云未散,光电效应便化作雷霆万钧,撕裂了物理天空。爱因斯坦、康普顿、玻尔、德布罗意等人让波和粒这对冤家的关系变得微妙,泡利把量子论的“骗局”发展到了新高度,海森堡、狄拉克为代表的天才男孩们凭借一身胆识在量子领域挥洒青春……
鬼脸物理课4·量子论与未来
粒穿上矩阵的马甲,波披上微分的外衣,一切似乎很美好,然而波、粒之间的战斗却从未停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波和粒可没闲着,在摸清双方的来路后,世界不仅没和平,反而迎来了更激励的战斗。
原以为物理是严肃、确定甚至有些拘谨的,没想到现在“跳跃性”“概率”“不确定”却成了它最明显的标签。越想看清却越看不清,甚至海森堡还要说“测不准”,玻尔的互补原理也不能让量子的世界尘埃落定。
在量子纠缠中,薛定谔的猫成了耀眼的明星,让我们好奇,让我们着迷。第六根手指、恐怖实验、平行宇宙、退相干……层出不穷的故事让我们有点儿晕。
没关系,在本书里,作者将为你生动清晰地解读这些精彩的故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物理学论战,其惊险刺激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荒野求生。
量子论是一场落不了槌的审判,开山元勋纷纷老去,新生力量悄然降生。它的未来究竟如何,只要心中有疑问,我们就应该继续前行……
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18人,高级职称和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56%和44%。拥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课题、1项国防预研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4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科普读物11部,其中,《大学应用物理》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60余篇。
(2012年3月30日资料)
应用物理系 姓 名 职称/职务 学历/学位 冯文林 教授/系主任 博 士 王 波 教授 博 士 刘雪芹 副教授 博士/博导 张喜花 副教授 博 士 魏 强 副教授 博 士 杨晓占 副教授 博 士 金 叶 副教授 博 士 陶传义 副教授(高聘) 博 士 苏 萍 副教授(高聘) 博 士 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系 姓 名 职称/职务 学历/学位 王飞 教授/系主任 博研/博士 曾祥楷 教授 博研/博士 丁朝远 讲师 博研(在读) 肖汉光 讲师 博研(在读) 蒋富伟 讲师 硕研/硕士 王颖 讲师 硕研/硕士 阴素芹 副教授(高聘) 博研/博士 大学物理教研室 姓 名 职称/职务 学历 胡 南 讲师/室主任 硕士 李锐锋 副教授 本科 郑光平 副教授 本科 刘群英 副教授 硕士 李丽君 副教授 硕士 刘改琴 讲师 硕士 周 密 讲师 博研(在读) 李 蕊 讲师 硕士 韦建卫 副教授 博士 汪志勇 副教授 博士
关于“爱因斯坦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