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司母戊鼎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母戊鼎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4、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历史留下的谜团 司母戊鼎是何神秘物件
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公元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的制作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其腹内壁铸造的铭文“司母戊”究竟是何意呢?对铭文的解释也成为我们了解司母戊鼎用途的关键。
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只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百度百科-商后母戊鼎
中国网-历史留下的谜团 司母戊鼎是何神秘物件
在古代鼎最初的用途
毛公鼎属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十分简洁有 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鼎内铭文长达499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扩展资料
毛公鼎铭文的书法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
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人民网-毛公鼎:国宝级青铜器物典范
在古代鼎最初的用途是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一、鼎的特点:
1、鼎的形状为圆腹、双耳、三足,在古代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2、鼎的造型庄重而雄伟,线条流畅而优美,给人以稳重、庄严、肃穆的感觉。
3、鼎的材质多为青铜,经过精雕细琢,表面有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如龙、凤、鱼、云等,寓意着吉祥、祥瑞和美好。
4、鼎的用途广泛,既可用于祭祀、礼器,也可作为实用器物,如煮肉、盛水等。
5、鼎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家、社稷的象征,也是古代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
二、鼎的运用:
1、作为礼器: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在帝王时代,鼎被视为象征权力、地位和社稷的标志,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2、烹饪食物:鼎也可用于烹饪食物。古代的鼎通常被用来煮肉、炖汤等,是重要的烹饪器具。
3、铸造金属:鼎的制造工艺也反映了古代金属铸造的技术水平。鼎是由铜、锡等金属熔铸而成,制作过程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4、文化象征: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鼎的形状、图案和用途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地、神灵、权力等的信仰和崇拜。
鼎的发展阶段
1、新石器时代:
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鼎,由釜、陶支脚和灶组成,形状像现在的铁锅炖一样,在锅的腹下烧火,以此来烹制食物。
2、青铜时代:
随着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陶鼎逐渐演变成了铜鼎。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铸造技术制作鼎,成为了当时重要的礼器。商朝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更为成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鼎,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
3、铁器时代:
随着铁器的普及,铜鼎逐渐被铁鼎所取代。这个时期的鼎通常是由生铁铸成,具有厚重的外观和坚固的质地。
4、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鼎逐渐失去了实用功能,成为了一种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现代人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的创意设计鼎的形状和图案,制作出各种材质的鼎,如铜鼎、铁鼎、玉鼎等。
关于“司母戊鼎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