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现代医学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代医学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现代医学面临什么问题
现代医学的另一个问题是分科,看起来好像很科学,事实上却是形而下的。
例如现在的医院开设的性病科、泌尿科、前列腺科、男性科、不孕不育科等,实际上都是讲生殖器 的疾病。这样分科分下去,还有个底吗? 一 男子到某医院不孕不育科治疗,医院检查是 *** 活动力低,说只要吃一个疗程(8000元) 的药就会好。
一个疗程后,他到别的医院检 查,说 *** 的活动力更差了。 *** 的活动力 是整个身体协调的结果,不以调整整个身体 而单用加强 *** 活动力的药物,不可能实现 治疗的目的。
即使能够实现,其副作用必将 是以破坏整体平衡为代价的。即勉强提高精 子活动力的结果是暂时的,失去的却是真正 的健康。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为了提高性 能力,吃壮阳药,最后却脱阳而死。这就是 说,病人与医生,对治疗结果的要求,不应该 偏重于某一点,而应该知道人体某一点的疾 病,是整体平衡的结果。
如果对这个问题缺 乏认识,最后必将是健康或生命的丧失。我们不否认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尤其是微观生物学和外科手术的进步。
它在防治传染病和外科躯体疾病的成功,迅 速地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但是,现在西方 开始逐渐认识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弊端:一是 对抗治疗使人类“制造”出更多的耐药病原 体,于是忙于不断发明新的对抗药物,不仅增加治疗成本,还会污染环境;二是这种分科的 再分科,使医师的治疗知识更受局限,反而不 利于疾病的治疗。
鉴于这些弊病,西方已经 开始了整体医学的探索。整体医学就是把任 何疾病视为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从调整整体出发,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如何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中药的四气和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
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 味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 意义。 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 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 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 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
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 ,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
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 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
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 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 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 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 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 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
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 。 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 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 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
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 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 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
现将辛、甘、酸、苦 、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 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 味。
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
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 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
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 。 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
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 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
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 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
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 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
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 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 (泻火存阴)等。
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
多 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
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 淡味。
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
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 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 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
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 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 一定道理的。
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 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 “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 不相符的情况。
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 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 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 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是它的共性。 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 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
这是气味相同功 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
如气同味异的黄连 、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 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
此外, 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 ,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 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 临床应用。
3.各种医学知识、常识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历代医家经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创制了很多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
如娄玉钤主编的《中国痹病大全》就收载了近40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药膳食疗也 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辩证施食:风寒湿痹应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多食如黑大豆、葱、姜、胡椒、黄鳝、蛇肉、狗肉、羊肉等,慎食滋腻碍湿食物如猪脂、蟹肉等;湿热痹者食有助于清热除湿宣痹的食物,如豆芽、赤小豆、莲子、平菇、冬瓜、丝瓜、苡米、绿豆等,忌食辛辣温燥之品,如:葱姜、胡椒、牛羊肉等。
风湿性关节炎往往是一个反复发作的过程,其治疗时间也比较长。西医一般用水杨酸制剂,氨基葡萄糖硫酸盐进行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将其归类于痹证范畴,食疗方有很多。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将病人的米饭主食调整为具有食治功能的药膳,每日服用或间日服用,长期坚持,对减少复发或改善症状有较好疗效。下面就主要来探讨一下关于关节炎病的主食,以供参鉴。
原料:木瓜10g,薏苡仁30,梗米30g。 制作:木瓜与薏米、梗米一起放入锅内,加冷水适量、武火煲沸后文火炖薏苡仁酥烂即可食用。
喜糖食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间日食用。 结果:病人食用后,关节症状减轻,活动自好,坚持半年后,没出现任何其他副作用,感觉良好。
讨论分析: 木瓜:味酸、涩,性温,入肝脾经,有祛风通络,平肝和胃之动。《随息居饮食谱》说“木瓜酸干,调气、和胃、养肝、消胀、舒筋、息风去湿”;《新编中医学概要》说“木瓜主治脚气、湿痹、关节不利”。
药理学证明:木瓜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水煎剂对小白鼠蛋白性炎有明显消肿作用,经常作为祛风方的主药。 慧苡仁:又名薏米、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肾、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除痹之功。
《本草纲目》说它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新编中医学概要》说“苡仁淡渗利湿,健睥止泻,舒筋排脓”;《本草经》说它“主筋急拘挛,不可曲伸,风湿痹”。它在食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常用作补脾方,清热方、祛风方的主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薏苡仁含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油、Ca、P、Fe、VitB1、B2等,其中,丰富的脂肪油可能与其良好的食疗价值有关。
药理学证明: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 将上述几味合用,木瓜、薏苡均有祛风湿、通经络、舒筋骨,止痹之功,二药同用,其效益彰,有养肝舒筋,利湿消肿,和胃消胀之功。
对下肢踝,膝关节痛,筋脉不舒,湿弊重者,常食有较好疗效,将其作为主食,既可以为病人提供必需的热能需求,又可以利用其食疗价值,达到治疗目的,是风湿性关节炎病的理想主食。在临证中,还应注意结合现代营养学及其他药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调整饮食方案,如:药理研究发现,存在于亚麻油中各种鱼类中的CO-3不饱和油脂,能缓解晨僵,R-亚麻油酸(R-Linoein acid)及含樱草油中的W-6不饱和油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B族维生素。
C、E及胡萝卜素能灭除游离基,缓解关节症状。牛、鲨鱼软骨组织对RA风湿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症状都有所改善。
在食疗过程中,应结合病情辩证施治,就其病因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诸法,后期久多瘀多虚,肝肾不足,又当补肝肾,益气血,功补兼施,并可结合病人口味及舌苔变化调整食物,指导病人选择适宜饮食,更好的发挥食疗食养功能。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E在治疗风湿中能有多大作用。
一篇回顾2002年医学进展的综述说,国外有人让29例风湿患者每天服用维生素E600mg,治疗10天后,一半患者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而对照的安慰剂组OA患者只有4%的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此认为,维生素用于风湿的辅助治疗肯定有益。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医学史 5 医学分支 6 医学教育 6.1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 6.2 中华民国医学教育 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教育 6.4 日本医学教育 6.5 阿根廷医学教育 7 现代医学挑战 8 参考资料 1 拼音
yī xué
2 英文参考medicine
medical science
study of medicine
3 概述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
医学按其本质来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处于应用科学的地位。由于在人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在防治疾病的措施中,包含大量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因素,因此医学的内容又有与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部分。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既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又有庞大的技术手段,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医学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实践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医学的社会职能在于保障和促进人类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发展,在社会生产中,它保护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 医学史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代的中国、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形成了各自的医学体系,近代以来继承并发扬了的主要是中国医学和源于希腊的西方医学两大体系;19世纪以来又出现了旨在把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统一起来的中西医结合学派。
医生正在治疗病人,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大多数文化中,最早的医学是使用一些经验证明有效的物质进行治疗,如一些植物(草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在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所有社会中,都会夹杂着宗教、仪式及巫术。而土著人们也有着大量的与宗教信仰、传统经验及自然资源有关的医术。已知的宗教医学有:泛灵论、招魂术页面招魂术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百科对应页面为spirituali *** 。、萨满教及占卜等。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来源请求],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哈拉帕时期(公元前3300年)的印度河流域有了医学和牙医学的一些知识。
在古埃及,人们使用莎草纸记录了许多医学文献,如卡亨(Kahun)纸草文(公元前2000~1800年)、史密斯纸草文(公元前 1700年)及埃伯斯(Ebers)纸草文(公元前1500年)。其中史密斯纸草文记录了脑所引起的痉挛和脑膜,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脑的记录[1]。而古巴比伦文明的医学记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在今天,又有许多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断加入到医学中并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成像、纳米医学等分支。
现代化医院内部设备
5 医学分支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医学被细分为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第三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 特种医学及传统医学。另外,还存在一些宗教医学(如佛教医学[2])。
在现有发展水平上,整个医学按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之不同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以及中国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学说和中药学、方剂学等。
(2)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考察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对疾病作出诊断,采取治疗措施,祛除疾病以恢复和保护健康,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针灸学,推拿学、放射学等多种专门学科。
(3)预防医学。研究防止疾病、保障健康的规律,采取措施利用有利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可分个人预防与公共预防两大方面,包括养生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等专门学科。此外,还有军事医学、法医学、航空医学、航海医学、宇宙医学、社会医学等特种学科。
随着不同学科的发展与交叉,也产生了许多与医学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医学信息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口学等。
6 医学教育 6.1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相关医学教育机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学院[3]。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 医博士、助教、 *** 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
大同元年(947),辽军入汴,“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4]。“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为了学习汉族医学,辽兴宗使人翻译《方脉》一书并带来了辽代的医学发展[5]。而辽朝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设立官方医学教育机构的明确记载。
1894年,李鸿章奏请于天津总医院附设西医学堂(又名北洋医学堂),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6]。早期中国的医学院校学制主要是复制日本模式,并从日本聘请教师,修业年限为4年,相当大学本科水平。清末,大量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1902年,在日本的272名留学生中,有3名在学习医学。1903年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出洋,分习专门,以备教习之选”,派往日本31人中有1人学习医学。1904 年留日医学生在校人数达到23人[7]。
6.2 中华民国医学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 *** 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了《大学令》,将医科列为与文、理、法、商、农、工平行的7个分科之一。大学的医学课程计103个科目,是课程门数最多的学科,修业年限是预科3年,大学4年。1917年,北洋 *** 教育部颁布《修正大学令》,规定具有文、理两科的属于大学,而具有法、医、农、工、商等五科之一的设立为单科大学,如医科大学。1922年以后,北洋 *** 教育部颁布了一个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新学制系统”,取消医学预科,医学专科的修业年限为3年,医学本科的修业年限为5年。1935年,国民 *** 教育部颁布了《医学院暂行科目表》,对医学院校的学制和课程体系作出了统一的要求。1941年,将医学本科的修业年限改为6年,并规定特定学年的课程结束之后要进行两次阶段性考试。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教育195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保留原先已经实施的六年制学制之外,开始大量发展三年制的医学专科学制[6]。1955年将医学专、本科专业的修业年限统一调整为3年、5年,直接将高中毕业生经中、短学制教育培养成为以应用型为主的医疗卫生技术专门人才。198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到1998年,医学专业调整为8大类l6个专业,学制为三、四、五、六、七、八年制并存。
6.4 日本医学教育单次使用的药瓶
1876年,日本效仿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设立了以帝国大学为首的国公私立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8]。1945年开始,受美国医学影响,日本将原有的50所医学专科学校(包括大学附属医学专科部)进行了调整。l950年,旧制大学和升级学校都改为新制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共46所,并大幅削减招生人数。在这一时期(1946年)无论是新制还是旧制医学院校的8年。1970年起,日本医学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到1981年达80所(国立43,公立8,私立29)。
6.5 阿根廷医学教育19世纪初,阿根廷创建了第一批医学院,包括1821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和1877年的科尔多瓦大学医学院。1958年,萨尔瓦多大学医学院和科尔多瓦天主教大学医学院两所私立医学院成立。
阿根廷共有29所医学院,其中10所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边,其他的也多位于内部省份的大型城市。所有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均为六年制,包括三年的基础学科学习、二年的临床学科学习和一年的实习,在具体实施的方式上各校之间略有差异。从2000年起,阿根廷的医学院都需要通过全国大学评价和认证委员会(CONEAU)的认证。医学院的全职教师多为基础学科研究者,受任于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或 *** 管理下的其他国家部门。
7 现代医学挑战关于“现代医学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