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一门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心得体会)

对于 90% 以上的运营人来说,把自己产品化的前提是内容化,卖自己=卖内容,据我所知,很多运营人在尝试的副业,其实是知识变现,最常见的是知识博主、职场博主、技能博主和企业咨询陪跑服务,在交付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内容。

提到一句话“人很难忍受一个10分钟,但是可以忍受3个4分钟”。这也提醒了我们,不仅仅是做课,在做内容创作和运营时,都需要关注用户的情绪走向。

导入:为什么课程内容互相抄也抄不明白

如果我们从零基础开始,怎么能做好一门课。我很想带着大家去讨论一个问题:课程内容的壁垒到底在哪儿。比如说像K12这个领域,所有的知识都是公开的,所有的试卷也是公开的,大家也都是内行,为什么互相抄也抄不明白?经常发现有一个公司出一个好的课程产品,其他公司抄也抄不到点上。得到的课程,品控手册都扔出来给你看,你去重做一个,你也没有他做得好。这是为什么?

我今天试着从我的角度给大家做一个解答:

课程跟人是差不多的,课程给我们的感觉,特别像一个陌生人给我们的感觉。

大家去想象一下,假如说你是一个颜值控,你要跟一个陌生的异性朋友一起吃饭。当这个人出现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颜值很高,你对TA的评价会比较高,但后来你发现这个人又特别有礼貌,你对TA的评价会更高,你后来发现TA背景很牛,TA衣品很好,TA声音很有磁性,又很有见识,随着评价维度变多,你对TA的评价也越好。你每发现一个新维度的优点,对这个人的评价都会指数上升的。

想象一个对比,个人颜值80分,但除了颜值以外没有任何优点,第二个颜值70分的人,非常有礼貌,礼貌也达到70分,我相信你对第二个人的感觉一定是比个人要强的,也就是说维度多,比单一维度突出更加重要。当然,前提是每个维度的优秀程度都超过你的感受阈值。

课程体验的维度是非常多的,你甚至不知道哪一个特点是受众非常关注的。分享一个小事,就是之前在洋葱的时候,我们曾经调研过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配音。一开始的时候,觉得配音就是说话清晰、你能听清我在说什么就行,后来发现并不是。学生有非常清晰的偏好,TA们对声音的敏感度很高,TA们喜欢的,首先是男声,男的比女的强,其次是叫小受音,就攻受的那个受,小受音旁白的课程是最让人喜欢的。我讲这个例子就是说:课程是给人一个非常整体的感觉,优点的维度越多,给人的感受就越好。就像一个人的优点越多越好一样。所谓优点维度,对于人来讲是颜值高,有礼貌、有内涵,那对于课程来讲呢?维度有逻辑、逻辑闭环、语言有画面感、照顾认知起点、能共情,等等。

如果你想做一个比别人更牛的课程,我告诉你一个方向,不要在大家都意识到的维度上跟别人拼,比如说他的课程清晰度能达到80分,那我一定要刷到90分,没必要。能超过学生能感知到的阈值就行,分数再高受众是没有感觉的。就像你现在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富豪,他到底是有一个亿,还是有两个亿,对你来讲没有感觉。你要尽可能让自己的课程比别人的课程多一个维度,那么学生对这个课程的感受就会一下子上一个巨大的档次,那你对竞品就是一个降维打击。

现在我可以回答前面的那个问题了:为什么抄也抄不明白?因为你不知道一个好的课程它的维度到底有多少个。

如果你的悟性特别强,你把对方这个课程他所有的好的维度,全都能学过来,那你确实就可以超过对方。

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太多的成人课程,是“行业的从业者”在讲,比如说这个人本身会剪辑,所以他去讲一个剪辑的课程;他会销售,于是他去讲一个销售的课程。他们可能懂业务,但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由于“不是课”,所以课程的维度全都没有,不可能真的有教学效果,因此提升的空间特别大。你只要把后面我提到的那些维度你多做几个,你就能做出来的课程就能强上一大截。

在这次分享中,我会分三步讲。个是筹备阶段,就是你要做一门什么样的课。第二个是教研阶段,就是一节课要讲什么,第三是课程制作,一节课要怎么讲。课程制作就包含了制作一个课或者是做一个直播的整个授课的过程,最后会做一个总结。

筹备阶段:做一门什么样的课?

先讲个,筹备阶段。我看有小伙伙伴问:怎么样去找课程需求,以及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课?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通用的一个方法论吧。

首先,你先锁定一个领域,我相信你肯定有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不要做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第二,去是去用户常去的地方,用户经常去哪儿,线上在什么平台,生活中他喜欢去哪些场所;

第三,找需求,去这些地方,看他们是不是表达过抱怨和痛点。比如说可能会在那些平台里面发牢骚,我就曾经看过小孩子在一些社交平台里面讲说自己在写作业,希望有人连麦一起写作业。就可以发现他的需求是需要陪伴感;还有就是如果你发现某些文章内容或者短内容,数据特别好,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刚好是戳中这些人痛点的,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找需求存不存在,总之就是去受众经常去的地方,看他在抱怨什么。

第四,很重要的,就是验证他为此会不会花钱,方法是思考目标人群是不是会为替代品花钱,去看书店里这个方面的书是不是卖的很好,比如你想做某一个学科的线上课,可以调研了线下辅导机构这个学科的参培率,参配率高的话,我们就认为用户会为这个事去花钱。(如果赛道已经很拥挤,还要找有没有竞品,注意错位竞争。——王磊标注)

有人问价格怎么定,这个其实有点复杂。你在一开始设计课程形式的时候,你需要让用户次看到你的课程的时候,他能想到“你是什么类别的商品”。用户觉得“你是什么类商品”决定他愿意花多少钱。比如你整个设计了一堆动画AI课,用户如果觉得这是一些短动画片的话,他就不想花钱;如果他认为是一个像好未来一样的系统课,他就会按照系统课的价位去给你钱。这就需要一开始你在筹备阶段,要想办法让你的课程去和用户心中的某一个已知的东西做近似的联系。这会形成一个价格锚点,这个是挺重要的,相反,如果前期没有设计好,等你真的去收钱的时候,会很被动。

接下来讲筹备阶段:你要设计一门什么样的课。好的课程一定是内容特点、学员认知特点和平台形式特点结合得最好的。你去看所有的爆款课程,全都是把三个特点结合到到极致的。

下面讲一下这三个方向分别指什么意思。先看内容特点,可以有很多拆分的方式,我讲一个拆分的角度:学员它真实的期待是什么

举个极端例子,短平台上有一个叫王刚的厨师,他是教人做菜的,他的课程是一个厨艺课,但观众真实的期待就是看着爽,所以他不是个硬技能。而他也非常知道别人看着就是为了爽,他把课程价值确定的非常清晰,因此非常成功。这个涉及到你的营收从哪儿来。

听我解释,我下面列举了好几种用户的真实期待:

1、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是一个非常刚的需求,无论是K12的应试,还是比如考证;

2、就是他想掌握或者精进一门硬技能,比如说剪辑,比如说运营;

3、还有一些想提高软技能,比如沟通、开会或力;

4、还有一种就纯粹是外行的好奇心,比如说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学这个课程的人一定不是打算去当经济学家的,其实是一群非经济领域的人,想去看一看经济学里面有什么。用户要其实满足自己作为外行的好奇,并希望建立这个领域的一些意识,未必对能力有需求;

5、最后的一种期待就是陪伴和看着爽,大家可以去看很多B站上面的一些课程,他可能从头到尾给你讲的很嗨,然后你也看着很爽就是属于这种。我列的这几类,从上到下,上面的很硬,下面的偏软一些。

为什么说这个和营收从哪来有关呢?

一般来说,咱们营收有两个方向:你在平台上面吸粉,然后由第三方公司给你钱,让你打一个,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一般来讲,比较软的、偏陪伴的,这个方向会比较合适。除此以外,另外一个比较硬的方向,越适合直接跟学生收费。这两类课之间有个区别:凡是越硬的技能,通常是一些体系化的内容。它不是我随便点进去,任何一个看都可以的,所以它比较适合打包直接卖给对方;(也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包卖给对方之后,对方是不是能看完这个很可疑。)相反,比较偏软的这些内容,你在任何一个地方,点进去都能看,像这种的话比较适合就是去吸粉,因为任何一期内容都是一个流量入口。

这就是你要考虑的内容特点,再看学员认知。后面我会讲这是一个天坑。

学员认知包括:他的认知起点是什么,他原来知道什么,他有什么误解。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想做一门讲运营的课,你面对的学员可能是从来就没有碰过运营的,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是互联网从业者,那你就要一定要清楚,很多你提到的术语他全都听不懂。同时对你的领域也存在很多很多的误解,比如他可能会认为做一个全媒体运营的内容生产者,主要是跟粉丝收钱的,这就明显是一种误解。总之,你一定要知道他的起点在哪。

我说得绝对化一点,到今天为止,除了一些软技能的课程,那种稍微硬技能的课程我目前我还没发现一个真的是零起点的,编程的课程他说零起点的包教包会,但我点去以后,我就发现老师会不自觉地说一些术语,这些术语就把很多人直接给劝退了。学员认知还有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特点,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他们的学习有什么样的习惯,举个例子,成人的学习就比儿童要更加不自律,你如果做一个成人课程并且是一个收很多钱的课,你就要明白“交付很难”。

如果在商学院工作过的小伙伴肯定知道,你想让成年人学习实在太难了,你让他回去写作业、听个音频,你需要不停的PUSH他,如果在线下上课的话,需要收手机。总之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跟小孩差太远了。这些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必须要想到。另外,成年人的认知闭环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打开,同时他们的记忆力还比较弱,但他们的好处就是他们对自己的领域非常的熟悉,也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学员认知特点。

下面看第三个,平台形式。形式可能是音频,,视频还分真人出镜还是非真人出镜,直播还是双师、还是训练营。每一个形式都有它非常明显的特点,你是选中平台还是短平台,你的内容如果是逻辑链长一点,短是讲不清楚的,你就需要用一个中的形式,另外短那个这种形式,它的内容含量是不是能够撑起这个价值感,能不能让人直接付费,需要打一个问号。我还没见到一个短包是能直接卖出很多钱,但是中包有好多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当然卖出更高价格的,就是训练营,要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做一个强管理,强干预。这是这三个方面要清楚平台形式特点。

这三个方面一定要非常的契合,课程体验才有保障。给大家举一个反例。某一个公司出品了AI数学课,是真人出镜的,有一个老师讲的非常精彩,旁边有公式,有推导,既然数学的内容很好,于是他们就做了物理课。我找了好多人看他们的物理课,得到的反馈都是一样的,就是物理效果远远不如数学课。从教研层面没有什么区别,问题出在哪儿呢?物理这个学科特点跟数学不一样,学物理需要目不转睛的盯着一个现象或者模型认真的看,这一点和数学很不一样的,物理课上,需要观察对象的旁边有一个人不停的动的话,学生不知道该往哪看,教育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这就是一个平台形式跟内容特点不吻合的例子。

当你把这三个特点清楚之后,需要提炼一个自己的课程亮点,用来打用,或者说别人问你的课程哪好,你也要清晰的说出来才行。注意,做课程要注意的维度要很多,不代表你的课程亮点要很多,课程亮点只能说一个最核心的。推荐你去看看其他同类产品,找出自己“相对的优点”是哪些,在这些相对优点中,选择一个特别清楚的,作为你的课程亮点。以后在你整个的课程里面去不停的去外化这份价值。

你心里要问自己,用户愿意为这个这个课程亮点付钱吗?或者说为他去关注吗?这个亮点,可能是独家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过程,比如说像典型得到的沟通训练营;比如说可能是讲解清晰度超高,别人都讲不明白,就你能讲明白;还是你是个业界大咖,非常稀缺;还是我真的能手把手教学……你一定要提炼一个你的课程亮点并且把它贯彻到底,让别人永远没办法超过你这一个优势才行。

当你这些都搞清楚了,内容特点,学员认知,平台形式,课程亮点都总结好了,一定要记住,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坑:一定要把它写下来,如果你觉得想清楚了,但很难写下来,那就说明你还没想清楚。

一定要清楚到什么程度?你能清楚的告诉别人:我的什么课,为了谁,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形式,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这是一门有什么特点的课程。你能特别清楚的写出来,你整个这一步就结束了,如果你没做,后面有的是烦恼。

个筹备阶段我就说完了,万一跳过阶段的话,后果就是你越往后面做,你越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之前弄错了,是不是要完全推翻重来,那就太惨了。

教研阶段:一节课讲什么?

第二个部分叫教研阶段,就是你要设计某一节课程里要讲什么。我做这么多年课程,有一个重要心得就是一定要写教案,把教案里面所需要的那些要素全都要写清楚。

我之前在管理课程团队的时候,发现不管是各个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有至少百分之七十是因为教研没做到位,前面没想清楚所以后面出问题了。教研有点类似于一个人的骨架,这个骨架如果是歪的,就是肌肉长得再漂亮,皮肤再好,整个人看上去也是很奇怪。教研出现的坑,是没办法被讲师和运营用其他方法去弥补的。所以教研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自己想做一个课程,一定要把这个教案里这几部分写清楚。其实后面“怎么讲”是很简单的,但前面你要“讲什么”特别难。我这给大家设计了一个相当于是一个q版的教案。

,教学目标,也就是你要讲啥。这块我这强调了叫三句话的教学目标你要把你要讲的东西,凝练成三句话。就是逼着你别往里面放太多东西,一旦你的主题、你的大目标超过三句话了,学生一定是消化不良的。

因为人在一节课里面顶多消化三件事,你的内容不能复杂到三句话都说不清楚,一旦三句话说不清楚,那你就一定说不清楚了。大家可以平时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开会或者聊天的情景,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描述一件事讲到第四句话的时候,听的人眼神已经涣散了,因为人脑也就能消化三句话的逻辑,太长了就消化不良了。所以说,记住目标不要多,尤其是那种大咖总喜欢往课程里面塞很多东西,不要这样,你塞的东西越多,别人越消化不了。用户只会为它能消化的那一部分付费,他不在意你肚子里有多少东西。这就是教案项,教学目标。

第二,要有核心的认知,并要提炼成一句话,如果能打造成一个金句的话,那就那是最好的。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这个过程。如果你这句话别人记不住,你整堂课对方就什么都记不住了。其实大家听一堂课,顶多就记住一个点,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印象特别深的那些演讲,你会发现所有著名的演讲你能记住的也就一句话。你整个一节课能对别人有触动的也就只有一句话。你一定要花很大力气去想这一句话到底该怎么说,这就是金句的意义。

另外核心认知说白了就是高人指点。我举个例子,假设要做一个做烹饪课程,讲怎么做天妇罗,炸大虾,我曾经听过日本那个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讲怎么炸大虾,这个人一辈子炸了几千万只大虾,别人问他:“我炸天妇罗,怎么样能炸好。”他说了一句话:天妇罗好不好吃,取决于里面的虾是不是鲜美,鲜美的虾一定是被蒸汽蒸熟的,而不是被油炸熟的。你看,他把这句话说完之后,一个做天妇罗的新手立刻就明白我在每一步应该注意了。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要想招一个运营小弟,你教他怎么做引流,交给他一整套动作,比如到哪个平台注册一个什么账号,然后查一个什么东西,你把整个一套动作都详细告诉他,他也未必能做好。之所以动作不到位,大多数情况下是认知没到位。高手的脑回路是最值钱的。你不如告诉他:你要在平台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你这个账号的影响力。这样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什么叫核心认知,就是这样一句话:当你明白了什么,你就知道怎么做了。把这一句话提炼出来,这个对别人的帮助是最强的。

另外,就是你在总结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没什么逻辑,或者逻辑性没那么强,也没问题,效果要出来最重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培根,就是那个大哲学家培根,他说过一段话:数学使人严谨,自然哲学使人深刻,blabla,然后最后他说了一句口号,就是那个金句叫:知识就是力量。整段话就最后这句话流传下来了,你仔细想这句话其实不合逻辑,但是它可以被人传颂。金句能被人记住,有印象,这个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想练习金句推荐可以看一下那个综艺奇葩说,特别是那些辩手出身的人,他们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金句特别的短,特别的到位,说的时候又特别的慢。他们为了锤炼那一句话,可能花了一半的准备时间,还有就是业内我觉得这方面特别牛的就是罗振宇老师,他的金句特别值得大家去学习,他的金句总是能给人强烈的确定感,而这是金句特别需要的特点。好了,这是核心认知的金句,要锤炼,不要把这块跳过去过去。你要用整个课程教研百分之三十的或者一半以上的精力去总结目标和核心认知这两个部分。

第三,新概念新名词,你要知道这一节课里面涉及到的哪些名词、或者概念对方是不懂的。只要提到,就要简单的解释清楚。

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个运营的课程,号称要零起点讲明白怎么做运营。结果在整个这节课里面,提到了这些词:垂直、促活、金主爸爸、平台、日活、UGC、分发、拆的更细一点。互联网行业里面的人,这些词就像空气一样日常,但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这些新概念就是听你课的门槛,所有领域都有门槛,但互联网技能课程这块会更严重一点。

你记住:拆了门槛,就能来更多人。

如果你想做一个编程课程,你就找一个外行的人,你跟他讲一遍,看他是不是全都能懂。注意新概念新名词,我可以说,这是当前知识付费领域的第三天坑。我看过很多课程,很感慨,觉得如果真的把门槛儿都给拆干净,那应该更多人愿意去学,真的太可惜了。

教学目标已经定好了,认知起点也定好了,接下来怎么从起点到终点。

第四,开场悬念。首先你要有开场,开场要有一个悬念。千万别用流水账。好的设计一定是按照认知顺序,而不是知识顺序。什么意思呢?典型正面的例子的就是走近科学这种科普节目,它不会讲这个知识在整个大的知识图谱里面是什么位置,它一定是给你一个场景,然后带着你去分析,然后用经典理论来解释这个场景。

再比如说你要想跟跟别人讲开会,你不要讲流水账一样讲会议流程,比如上来就讲在开会的前一天要发出所有的议题,这是按照知识顺序,按照认知顺序怎么样?你直接先讲场景:有没有某一次别人你去开会的时候,直接说今天咱们讨论一个什么事,然后别人就滔滔不绝,而你还没反应过来。说完场景,然后你再讲做分析:其实那就是因为也根本没想跟你讨论,别人全都知道了,只是你过来是表态的。然后讲事实上开会正确流程应该是什么样。这才认知顺序,所以开场设一个悬念,最后解开这个悬念,是个非常符合认知顺序的设计。

悬念是特别好用的一个工具。就是因为我之前做课嘛,课完课是非常难得,因为课不像直播课一样,后面有彩蛋或者后面有抽奖,看课程的用户任何一点儿不舒服,立刻就关了,甚至把你给卸载了,那怎么样能让他一直看到最后?最好的方法就是我给你个悬念。你就能跟着我学完。

第五,叫分阶段,插路标。人可以忍受3个4分钟。但是很难忍受1个10分钟。所以一定要分段儿,然后中间插路标,所谓路标,就是你不停的告诉他,你看我这个讲完了,接下来要讲什么。只要你不停地跟他提示路标,你就能坚持得住。你可以回想一下就是你坐长途车的时候,会经常看导航,因为每达到一个中间的目标,你都会有一些阶段性的成就感,要是没有一个导航,你会很难接受的。

第六点,共情点。共情点就是你要不停地去告诉学员:我懂你,我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开心,放大听众的正面情绪,安抚负面情绪,你要尽可能告诉他:我对你起点的期待其实很低,你肯定是可以的。对于“起点期待”这一点我举个例子,我记得原来有一个新东方名师讲考研英语作文。他总是跟学员这么讲:你要是考过四级,我认为你的英语水平就非常好,你可以怎么怎么做;但如果你没有考过四级的话,那你就应该稍微更努力一些。你看,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对我的起点的期待好低啊!四级就是一个很高的线了,给人极强的安全感。

第七,是互动点。因为我看有朋友也问了,怎么设置互动。那我就展开讲一下互动点,这个问题非常的好。互动点有两种,除了这两种以外其他都没有意义:个叫召回记忆,就是核心的内容你还记得吗?让他重新想起来。因为一个事,如果老师说出来,他不如学生自己想出来更有效果。在学生的脑海里自己长出来的知识是最有生命力的。第二个就是启发。启发的方式是:先告诉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示我们之前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那你现在知道这个该怎么办了吗?换句话讲,启发就是你领着对方的意识,给他讲明白百分之七十的时候,让他自己把那百分之三十给填上。这个时候学生会认为自己产生了百分之百,这个时候效果是最好的。这两点只针对核心内容,如果不是核心内容,没必要提问。

除了互动点,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难点。特别是一些特别抽象的难点都要用具象化的例子来解释,这个例子你一定要提前想,不要在直播的时候现场想,因为这个例子一定要和你的那个内容极其的契合才行,你不要举一个完全无关的例子。你们可能会觉得我说这个话是废话,但是我就告诉你,我看过无数的课,普遍百分之九十的例子全都跟论点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把例子这一块给解决好,学生的体验也能超过绝大的就是百分之九十的课程了。

接下来我简单讲一下体验课该怎么设计。

体验课和正价课是不一样的,体验课的本质是伪装成课程的一次销讲,它的目的是为了营收。所以说你要找什么样的内容去当体验课呢?

分两类,类是特刚需的课程,体验课比较适合让潜客完整的走一个学习闭环,把一个点完整的给他讲明白,讲明白了他就认可你。成人类的、不太刚需的偏软的那种课程,体验课是是通过讲会一个点,让学生意识到还有十个点值得学,有点像可乐一样,想要一个“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效果。刚需和非刚需,都需要让他走一个闭环,但是我们知道,具备完整闭环的内容,刚好符合一节课的容量,这种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里面未必是讲,那你自己想想办法,你去找一个认知起点很低的内容,然后把它拉到讲也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你要开一个美术班的话,体验课程一定得让这个小孩真的画出一幅画拿回家,他就认为这个东西值。

以上是体验课的选题方法,那么体验课还有几个要素:

个就是价值提炼,前面提到过的,你这个课程价值、或者亮点到底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价值渲染,很多朋友不会去渲染课程价值。举个例子,我当时看的时候,就在想那如果让我去讲运营课,我会去怎么去跟别人渲染这个价值呢?我会说:运营一个项目,和运营人生是一回事,如果运营它是拉新、留存,促活、是付费转化,那么人生你就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你,让更多的人认可你,让更多人为你去付费。就是一个运营的价值给渲染出来的例子。

最后一个就是稀缺性,所有的经验分享类、观点输出类的课程,讲的人IP咖位很重要,举个极端例子,你让马云过来讲运营的课,可能比一个资深运营讲的课程,卖出来价格会更高,就是这个道理。

展示咖位的方法:首先,当然就是最简单的,直接说;还有就是上课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暴露”自己很牛,说白了,就是需要凡尔赛。比如同样一个事,你可能会说:几年前马云曾经问我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办。(前提是真的)这样就显得你咖位似乎非常的够。

课程制作:一节课怎么讲?

怎么讲,反而是简单的,把它顺下来,再避开三个坑就可以。

,板块之间要过渡,也就是板块之间一定要明确的说一下前面设计的“路标”。这个坑很大。这可能是成年人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犯人的毛病。请注意,你要知道你给别人讲的一个成体系的内容,那么结构比要素要更重要。别人必须知道你现在正在讲整个大结构的哪个部分,他才能听懂。我现在列举了几个典型的过渡语言:

你要这样讲:我要讨论的是什么,要分三步。

你在说件事之前,你要说:,我们要讨论什么。

个讨论完之后,你一定要说出这句话:好了,件事,我们就讨论完了,我们来看第二件事是什么。

你讨论完之后一定要说这句话:好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就清楚了,结论是什么,我们来看第三个,第三部分。

最后你再讲说:总之,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这些过渡语言,一定要在讲的时候把这些话清楚地说出来。

这个有多重要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很多平台都有数据后台,能告诉UP主哪些时间点就会有很多人跑了,我研究发现,只要你不停地插路标,也就是说上面那些话,学生离开的就会非常非常少。

再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某一个商学院学习,毕业要求做毕业答辩。我们那些学员就死磕了几天几夜。最后等上学答辩的时候,我们都傻了。按理说这帮学员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上这种课的人要么也是老板,要么也是公司很高层,肯定脑子和口才不会差吧,至少这些人也经常当众表达。可是在答辩的时候,前几个同学讲的我就没太听懂,而且周围的好几个旁听同学其实也没太懂。

我就问了一个助教老师,那个老师当时意味深长地跟我说:你讲的一定一定要足够清晰,只要能清晰到在座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就战胜了百分之七十的人。这个是我最擅长的!插路标就好了。当我在答辩陈述时,加了好多路标,我能明显的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都能跟下来,整个一屋子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们不累,也不会溜号。最终我的答辩成绩非常优秀,我偷偷认为和我清晰的表达是有关系的。请大家一定记住:插路标,用路标来过渡,这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需要注意的点叫:讲解逻辑要闭环。这一点是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所有的课程天坑。如果你做不到,就不可能把一个事情讲清楚。

什么叫闭环呢,其实就是咱们小时候写议论文的那个套路:提出一个问题;要有一个观点明确的论点;接下来要举例子,这个举例子一定要特别契合你这个论点,如果这个例子跟你这个观点没有关系,那你就白举了;举完例子以后,要么用归纳的方法,要么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最后再强调这个观点;观点确认了之后,我们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开始下一个闭环。但是绝大多数的课是怎么讲呢?一般是3步:我问你们一个问题,给你举一个例子,你现在明白了吧?大家肯定就懵了,大家很难get这是在说什么。

课程中无论讲什么,都应该把这个链条清晰的走下来。而神奇的是,我真的很少会看到了有老师会这么走一遍。我有一个做辩论的朋友跟我说:逻辑闭环这件事,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辩论员都做不到,这个就是非常违反人的表达习惯。因此,请大家一定要理解,就是把一个事讲清楚,特别特别的难,我们都要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除了违反表达习惯以外,我觉得文化上还有一个不太好的导向,一旦这么讲,讲的人会担心自己很啰嗦,讲得太明白了,就不酷了。中国人会觉得比较酷的,是那种像佛祖一样微言大义,或者说一句“滚出去”,别人就能领悟的课堂。事实上,互联网上没人把我们当佛祖一样去期待,也没有人逐字逐句的去看我们到底说了什么。不要自己耍酷,把该说清楚的东西说清楚,语言到位,不要让学生脑补,这个逻辑才是闭环的。

反之,一旦老师就都不想这么讲,学生就都听不明白,这个课程一定是失败的。

好了,这是第二个坑,最后一个坑,就是你的幽默一定要为教训目标服务。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特别幽默,但是那可能是线下课场景决定的。线下课的场景,是把学生都关到一个屋子里面,然后罗永浩老师讲了很多段子,大家会很开心,因为反正大家也走不了,钱也交了,但是在在线课这个环境里面,学员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最大的愉悦感就是他听明白了。一定要所以你的幽默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你不要总想着罗永浩很酷,你想像他那样去讲一些很幽默的东西,你也要记得你从来不会为老罗语录付钱。这就是这就是最后一点,幽默,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整体。

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这几点都提醒自己,刻意练习,全都做到也就可以了。

总结:好课程最关键的事情

刚才我讲了好多,是想要的是这样一个课程体验,就是学生学的懂,有愉悦感,还有价值感。

整堂课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最一开始那句:好课程,是因为优秀的维度更多,优秀的维度多,要比单一维度做得好更重要,这是最想分享的句话。

我非要讲第二句: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不是按照课程的方式来设计制作的,你只要关注学员认知起点是什么,然后你在表达的时候,逻辑是闭环的。把我在PPT里面提到的、第二、第三天坑都躲开,你就战胜了百分之95余以上的课程了。

作者 | 王磊 前洋葱学园初创团队成员、课程中台负责人;成功孵化过多个课程sku,培养多个课负责人。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09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0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