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助推现代化实践(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建设助推现代化实践

——读《文化中国的憧憬》

作者:李晓白(文化哲学学者)

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必然是一个软硬实力兼备的,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拥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力和精神推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点,如何以文化强国建设助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对此,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的《文化中国的憧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中国的憧憬》)一书围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深远意义作出系统研究,提供了诸多原创性的理论识见,对于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诉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方案。

其学术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厘清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内涵。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历史与时代的双重呼唤。该书围绕历史背景、理论源流、文化资源、现实基础等方面阐明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现实支撑,进一步明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蕴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该书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文化资源的结晶与升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的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文化思潮交相激荡的复杂局势,同时迎来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良机。

基于唯物史观视野,作者对文化的能动性、现代性与超越性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从时代高度、历史深度、主体力度和文明广度揭示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动内涵,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归结为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把握建成文化强国的价值原则、战略布局和世界意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与评估之维度。在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远景下,探索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应用性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评估指标体系,以现实可行的文化举措推动文化建设各项方略落实落细,是实践和应用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该书吸收借鉴国内外文化评估的现有理论成果,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围绕价值引领、传承保护、民生保障、产业竞争、创新创造以及对外影响六个维度,搭建起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在内的综合评估框架,为全面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未来潜能提供了科学参考。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强调要把握好党的与人民主体的辩证关系,在守正创新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与信念,以文化制度、产业、服务和观念的现代化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世界图景。

其三,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主题。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跃迁,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在文化实践和文明提升方面着力。该书将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提升到文明形态层面加以审视,深刻阐明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性贡献。

该书从文化层面提炼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果。在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既是实践和价值主体,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文化强国之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和灵魂,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培养和塑造层面。

作者对建成文化强国的世界文明史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孕育了中华新文明,超越了文明与资本逻辑一体化的现代性叙事,蕴含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价值旨趣,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实践开辟了一条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为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跃迁贡献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文化中国的憧憬》一书兼具理论性与可读性,围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等多重维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学理梳理使我们坚信,面向现代化新征程,中华文化必将以更加自信和丰满的姿态,参与到时代前进的大潮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将人类文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3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07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0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