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旅游“火出圈” 深度融合助力文旅市场蝶变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

光明网讯(记者 陶媛)在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浏阳夏布织造技艺展,在恩施兴隆老街亲手体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土家打年粑,在四平梨树县感受《夫妻串门》等二人转传统剧目……今年五一假期,体验非遗技艺、探寻非遗味道、观看非遗展演成为游客的出行“打卡”选择。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 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年同期的119.09%。这不仅显示出文化和旅游行业强劲的复苏势头,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内涵对于广大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从“五一小长假”到中国旅游日,再到即将启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全国各地妙招频出,开展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让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实现“非遗 旅游”的有效链接,助推文旅市场全要素蝶变升级。

舌尖味道 非遗美食扩容旅游餐饮市场

2023年5月2日,山东淄博牧羊村烧烤总店,坐满了吃串的客人。(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今年“五一”假期,淄博烧烤凭借“人间烟火气”让年轻人纷纷“种草”,成为新晋顶流。有网友留言“淄博上一次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作为齐文化发源地,沉淀三千年的淄博也趁热打铁,推出多款非遗美食宣传活动:在山东省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齐好GOU(购)”淄博非遗市集上,清梅居香酥牛肉干、景德东糕点等各类美食让人大饱口福;在周村烧饼博物馆里,保存下来的石碾、陈列的《烧饼赋》等老物件讲述了薄饼成型的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揉面,还能吃到自己烤的烧饼。这趟非遗美食体验旅程有趣味、有意义,让我印象深刻。”体验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吴思蕊对这趟淄博之旅赞不绝口。

用非遗美食吸引游客味蕾,也是广西的拿手好戏。作为网红小吃,柳州螺蛳粉吸引大批美食爱好者一落地就背着包、拖着行李箱来“嗍粉”。柳州市为此特别开通了“嗍粉公交”、夜宵美食公交等旅游打卡公交专线,方便游客出行。梧州市则将非遗与旅游有机结合,开展“寻味梧州·吃货的一天”打卡体验活动,制作发布《寻味梧州·美食地图》,开启“美食美景叹梧州”之旅,冰泉豆浆、龟苓膏、纸包鸡等梧州特色美食吸引游客排队品尝。

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桂林米粉……年,这些耳熟能详的美食制作技艺被收录进第五批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也逐渐走进各大景区、美食集市,成为游客感受当地文化的直接触手。

“民以食为天。”飘香四溢的非遗美食通过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丰富了旅游餐饮市场的品类资源,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级饮食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特别是老字号企业,也将在遍布城乡的餐馆、摊位、档口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和让利惠民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品尝美食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好物上新 非遗文创将“诗与远方”带回家

5月19日,2023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云南腾冲举行,也让七彩云南的文化魅力再次吸引世界目光。丰饶的文旅资源、富硕的非遗项目,让云南各地紧抓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将清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的非遗内涵相结合,走出了乡村旅游的新路径。

位于云南普洱的那柯里就是其中的典范。那柯里茶马驿站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贾马帮南来北往,繁华非凡。随着今年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那柯里也重现了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从普洱贡茶到马帮菜,从马帮银器到“搬海”土陶,那柯里形成了“马帮文化 产业链条”文旅新名片。普洱市也借此探索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共生点——通过开发佤猫杯、唱片茶、黑陶摆件、木刻帆布包等系列文创产品,挖掘整理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文创产品孵化、品牌建设、展示展销,推出和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普洱非遗产品,在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普洱的同时,将普洱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创新的文旅融合方式不仅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奏响文旅融合的“交响曲”。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的人气丝毫不逊于“网红”打卡店。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裔李瑞华在海南公仔戏展区参观时不禁感慨:“我们老家福建也有类似的公仔戏文化,看到这些海南的非遗展品,我们感到很亲切。”

“除了展览,我们还销售部分产品,非遗文创卖得很火热,不到半天时间,椰壳包、椰壳音箱等非遗文创就卖出了2000多元。”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任璇妃说。

2023年5月10日,在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现场,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文创展品吸引观众拍照留念。(光明图片)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要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这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发挥现代社会的设计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资源优势,让古老的、美好的技艺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章莉莉表示,文旅市场创新多元的消费场景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沃土,让非遗和旅游在交织互融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景”上添花 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实践

聚焦河套文化的“天下黄河、唯富河套非遗体验之旅”、展现阴山岩画的“阴山南北、现代草原非遗体验之旅”、穿越阿拉善的“苍天秘境、大漠驼乡非遗体验之旅”……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推出12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将草原风光与非遗内涵串连成线,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体验。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推介宣传,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走入深度实践期,各地的“非遗 旅游”不仅是“旅游景区 非遗展演”这样的惊鸿一瞥,而是通过培育特色线路、开展双向培训、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等多种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2023年5月23日,位于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的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一场主题非遗项目文化惠民展演展示活动正式开启。(谢贵明摄/光明图片)

今年“五一”期间,福建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正式开街。张灯结彩的古街人来人往,精工细作的非遗作品让人流连忘返。非遗、老街、旅游等多个元素的“碰撞”擦出了别样的火花。兴化府历史文化街保护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期间,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0余万元。

如今,这样集非遗展示、传承体验、教育培训、产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街巷在全国遍地开花,旅游空间与传统文化的串联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也丰富了旅游场景、提升了消费业态,开发了创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只有精准把握技艺之活、记忆之活、人物之活、环境之活,才能让非遗在人与人之间实现传播和传承,让非遗依靠口碑和记忆来体现其价值。”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光明网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03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0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