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一位豪放派词人重游南楼,大笔一挥,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惊艳了潋滟时光,让古今无数人为之共情
他,就是刘过,一个跟陆游和辛弃疾都相交颇深,备受他们欣赏的男人。
几百年过去了
如今我们感慨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依旧能想起这一句。
但,这句词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写这句词的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你想知道吗?
不为人知的刘过
刘过是谁?
谈及宋词,我们能很轻易地叫出苏轼、李清照、柳永、辛弃疾等等,却对刘过查无此人,宋史亦无传,生平事迹仅见于宋人笔记,真是够透明的。
“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四次科考不能中举,多年在权贵门下奔走而不能谋得一官半职,活脱脱一副大宋神仙刘秀才。
对自己的自嘲丝毫不留情面。或许在当时的他看来,自己的一生都流落江湖,郁郁不得志,无疑是个年纪大,还一事无成的屌丝。
可从今天的我们来看,他的才华和伟大毋庸置疑。他书写的这些承载着自己沉甸甸情感的诗句,这些闪着光的诗句,跨越千年的时光,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有所获,谁说不是另一种成就呢?
与辛弃疾的相交相知
刘过结识好友辛弃疾是在他漂泊江浙之际。
彼时,刘过依旧是那个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穷小子,因仰慕辛弃疾的才华而去拜访他,可辛弃疾却因不了解而拒绝接见。
好在陆游和朱熹与刘过也有交情,便给他出主意,让他下次等辛弃疾处理公务的时候再过来拜访,如果门房不让进,就大声喧哗,务必引起辛弃疾注意。
刘过于是照做,跟门房起了争执。争吵声传到辛弃疾耳中,让他大为愤怒,本来准备好好教训下刘过,可陆游和朱熹却劝道:“刘过是当世豪杰,才华横溢,善作诗词,您可以尝试着接见他一下。”
辛弃疾见两人都如此推荐,便接见了刘过。
刘过见到辛弃疾,便长长作揖,辛弃疾问:“你能作诗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辛弃疾让刘过以羊腰羹作一首诗,流字为韵。刘过听后,略作思索,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此诗一下子打动了辛弃疾,连连称好,两人就此结识,并相交莫逆。
潦倒半生,归来已不再少年意气
成为辛弃疾幕僚后,刘过心中仍是有大抱负的,想要报效朝廷。
于是屡次上书朝廷谈及军事,可科举之路屡试不中,仕途无望,他的观点见解自然无人理会。
心中有丘壑,眼中却日渐无光。
仕途之路坎坷,从他自身的性格,其实也能窥见一二。
一个洒脱不羁,随性妄为,不受规矩束缚的人,跟官场,大概率是很难合得来的。
而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刘过生命里最好的二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忽有一日,自己故地重游,重上南楼,柳下系船,故人今在,景色依旧,可为什么却再也找不回年轻时的那种感觉了呢?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想要买上桂花带上美酒一同泛舟,但终究不像少年时出游拥有那种意气了。
可能终有一日,我们的所有少年意气,都会被现实和时间打败,我们也不再是过去那个少年。可我们为什么要是呢,经历岁月磨砺,沉淀下来的自己,不是那个写出了流传千古诗句的自己吗?
ps:
完整原词如下: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解析: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