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网上有关“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科学中学习语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观察有趣的现象开始,自主提出思考问题,进入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学生在观察、动手、思考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活动,突破知识难点,布置后续性作业,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使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后。综观整个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我认为这堂课全面落实了新课标,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达到了好的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联系。

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很多,但学生平时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这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下课后布置让学生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植物用哪些办法传播种子,这是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在发现问题环节中,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即:鸟有翅膀,牛马有脚,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这个自然现象,激发了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强调,语文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可见,教材只是“凭借”。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发现,儿歌的最后写道:“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这里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能诱发学生积极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所以,我在课前大胆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采集长有种子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的特点。教学中,也把课堂先给小朋友自己,让他们各自站起来汇报采集到的植物,介绍已经了解的各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教学中,我能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实物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落实了新课程中提出的“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但是,因为教学中导入课题部分学生说得比较多,后面教学时间不够,原来设计的让小组内的同学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植物,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小伙伴帮助这一环节没办法进行了,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吸收更多的新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全诗共有五小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

由于全诗是运用拟人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并且介绍的内容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蒲公英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找出有关的句子,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蒲公英、苍耳、豌豆”是如何借助“风、动物、太阳”来传播种子的过程,在实践中探知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通过拓展知识了解其他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回顾教学,从“读中悟、演一演”学生们“演得开心”,学得有兴趣,玩得尽兴,真正实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特别可爱的儿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你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的开始,为了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播放动画配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蒲公英宝宝纷纷出发旅行的场景,了解了苍耳宝宝挂住动物皮毛来安家的情景,知道了豌豆宝宝从豆荚中蹦出的场面……利用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将原来有点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也十分喜欢。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激情的导语和形象优美的中,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创设情境很是热闹,但自己也缺少深思熟虑,如果能让孩子根据课文情节来进行表演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那就更能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知了。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多次朗读的环节和适当的评价环节。

3、无论是读,还是讨论,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4、在拓展延伸方面,只是注重了课下的知识搜集,忽略了课前的资料收集,如果能后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把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搜集一下,课上再来共同讨论交流,那课堂效果就更好了。

每节课下来,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朗读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这一堂竞赛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评点,好在我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有充足的资料,有足够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4

今天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在课文中我知道了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苍耳靠小动物来传播种子;豌豆是成熟了以后经过太阳照射豆荚炸开传播种子。植物妈妈可真有办法呀!可是还有别的办法吗?

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和妈妈一起共同查找了资料。还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知道了植物大概有这几种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风婆婆来帮忙。除了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以外,还有柳树、榆树、杨树等也靠风来传播种子,我们春天看到的满天飞舞的白毛毛就是柳树的种子。

二、随着大海漂流走。在海边生长的椰子树,椰子成熟时落在海边,随着大海漂流到别的岛屿,在那里扎根生长。就完成了种子的传播。据统计,全世界光是靠海流传播种子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呢!

三、人有时也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比如:我们吃水果时,把果核扔掉,里面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萌发生长为果树,如苹果、梨、西瓜等。

四、动物也会来帮忙。动物的身上和鸟的粪便中,也都经常带着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随着它们的频繁迁徙,自然就把种子带到了其他地方,如葡萄种子等。

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像豌豆一样果实成熟后,经过太阳照射,果实开裂后种子迸出,它的种子被送到四面八方,从而就完成了传播。如大豆、凤仙花等。

植物没有脚,可世界上到处都有植物的踪迹,它们好像能“无脚走遍天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植物妈妈有办法》呀!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读是悟的基础,没有很好地读懂、读透,悟出的往往有失偏颇,或是一知半解,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但要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明确每次读书的目的,而不是机械、重复、盲目地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特别是对学生不熟悉的课文内容,教师尽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读通、读懂,最后读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而蒲公英大多数孩子都没见过,让他们看一看,体会一下,会更好的帮助他们体验课文场景,也会学的更愉快。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但又有所不同。苍耳是挂住动物皮毛;豌豆靠弹力来传播种子。对于这些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这些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再理解感悟怎样传播种子,从而了解节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为今后理解段篇打基础。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3、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4、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这是一篇写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分别写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种子。我第一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学习了会认的14个生字,了解诗歌大意。第二课时学习诗歌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式,积累词语和语言表达,学完三个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式后,我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植物妈妈用了其他的方法来传播种子,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有少部分学生知道一两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但是还不能够像课文一样用上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句子叙述清楚。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练习。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认识到了语文课上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学习语文和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一堂课上老师一定要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他们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所以语言表达不连贯,具有跳跃性。教师在教学时,要足够了解每一个孩子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要使学生养成说话有条理的习惯,老师的语言要有示范作用,一节课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规范,起到示范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不光是在课堂上,应该随时随地注意练习,改正不规范的表达。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要教学生什么东西,自己首先要学什么东西”。语文老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首先自己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和养成语文能力。所以,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自我提高,靠平时积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坚持在长期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反复读语文专业书籍,研究别人的表达技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就是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语文学习有语文学习的习惯需要养成,而习惯的养成是要有一个坚持过程的,所以我们提高自我语文学习能力或者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都要经过反复训练,长期坚持才能习惯成自然!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植物妈妈有办法》它以诗歌的形式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是一篇科普作品,以儿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在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播种的规律,以及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重预习,师生同乐

预习是上课前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我准备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风滚球、蒲公英等传播种子的动画)

二:根据作品特点出示预习的具体方案

1:预习任务。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复习有关新课的旧知识,找出新课的重点和预习后,自己尚不懂的问题,作预习笔记和部分练习题。

2:预习要求。慢读加标记,先对课文进行一遍速度较慢的阅读,同时用色调笔对课文中有关重点内容做出标记。(用不同符号)根据不同的重要程度标记(必要时要问一问,查一查,找一找)以排除学习新课的障碍。

3:快速阅读加提要。对课文进行一遍快速阅读,但要在课文重点段落或语句前精当地归纳内容。

3:尝试回忆课文内容,并且尝试作品部分练习题。

在课前,我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班上有多数学生完成了本课的生字认、写,并能借助资料帮助自己学习中的障碍。我出示生字卡,学生基本上能正确认读,分析字形结构,很多孩子书上已标记了很多记号。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视了课文赏析,“读读讲讲,讲讲读读”,如:提问读,“植物妈妈靠什么办法旅行?”学生自读2——5小节,“四海为家”拟人手法写出植物成熟后要离开母体的形象。第二小节,“降落伞”形象地表现出蒲公英果实的形状特点。板书:“蒲公英、降落伞、风”同样的方法学习新的。最后一小节,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有很多知识是课堂上没有的,得靠自己去留意身边的事物,会学到更多。

通过本课的教学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 篇8

植物王国十分有意思,从这一课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从题目到内容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对于这样的阅读材料喜闻乐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你的教学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特别的浓厚,猜的很积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培养能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后指名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己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加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脱离了语言文字,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样一番话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以至于讲每节语文课我都不敢小视,也可以说成了自己教学的一种风格。小学低年级,怎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可以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这篇课文中,对于“四海为家”、“纷纷”、“挂在”、“带刺的铠甲”、仔仔细细、准备、等词的理解,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利用感官参与,做动作体验等等,教学的效果较好。

另外,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朗读的方法也多样化,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同桌互相读,教师范读,引读等,让学生读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读中悟情。

三、巧妙拓展。

让学生去发现。在整篇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的种子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科学课一年级下册教案三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 我 为大家 收集的《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精选8 篇), 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1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 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读是悟的基础,没有很好地读懂、读透,悟出的往往有失偏颇,或是一知半解,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但要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明确每次读书的目的,而不是机械、重复、盲目地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特别是对学生不熟悉的课文内容,教师尽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读通、读懂,最后读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而蒲公英大多数孩子都没见过,让他们看一看,体会一下,会更好的帮助他们体验课文场景,也会学的更愉快。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但又有所不同。苍耳是挂住动物皮毛;豌豆靠弹力来传播种子。对于这些学生缺少生活 经验 ,在学习中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这些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再理解感悟怎样传播种子,从而了解节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为今后理解段 篇打基础。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 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 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3、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4、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2

 今天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在课文中我知道了蒲公英靠风来传播种子;苍耳靠小动物来传播种子;豌豆是成熟了以后经过太阳照射豆荚炸开传播种子。植物妈妈可真有办法呀!可是还有别的办法吗?

 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和妈妈一起共同查找了资料。还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知道了植物大概有这几种传播种子的方法:

 一、风婆婆来帮忙。除了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以外,还有柳树、榆树、杨树等也靠风来传播种子,我们春天看到的满天飞舞的白毛毛就是柳树的种子。

 二、随着大海漂流走。在海边生长的椰子树,椰子成熟时落在海边,随着大海漂流到别的岛屿,在那里扎根生长。就完成了种子的传播。据统计,全世界光是靠海流传播种子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呢!

 三、人有时也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比如:我们吃水果时,把果核扔掉,里面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萌发生长为果树,如苹果、梨、西瓜等。

 四、动物也会来帮忙。动物的身上和鸟的粪便中,也都经常带着各种各样植物的种子。随着它们的频繁迁徙,自然就把种子带到了其他地方,如葡萄种子等。

 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像豌豆一样果实成熟后,经过太阳照射,果实开裂后种子迸出,它的种子被送到四面八方,从而就完成了传播。如大豆、凤仙花等。

 植物没有脚,可世界上到处都有植物的踪迹,它们好像能“无脚走遍天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植物妈妈有办法》呀!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3

 9月8日,开学第六个工作日,上到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作为家常课,没有特别 精心的设计,但是我上完这节课,整个人感觉特别爽!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鉴于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并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所以第二课时我主要抓关键词理解拟人句,体会关键词的妙处,以及理解感悟重点词语隐含的秘密。课的开始,让学生温习了第一课时学习的词语,达到巩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朗读第二小节诗歌,重点走进第一句话,设疑:老师划出了两个词“准备、送给”,一般情况下谁才说“准备”、说“送给”?生回答“人”。我接着引导:没错,一般情况下人才说准备东西,才说送东西,那么这里就是把植物妈妈当成人来写,这样的句子就叫“拟人句”。

 让学生重读“准备、送给”,以及第一句诗后,引入本小节第二句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拟人句。我是直接问,这一句诗是什么句?生非常快地回答是拟人句,我追问,你是从哪写关键词语中知道它是一个拟人句?于是,学生便找出了“孩子们、出发”。一开始我自己没有划“孩子们”的,但是学生们找出了这个词,认为人会更常用“孩子们”这种说法,我细细一想,确实也是。通过抓关键词,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拟人句。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完实现了预期目标。

 学习了拟人句,我还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进行了小小拓展,让学生猜想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们会去哪里?目的是引入成语“四海为家”的学习。虽说“四海为家”出现在第一小节,但是我认为在第一小节讲解此词不合适,学生没办法直观理解,教师还得费精力去寻找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得不偿失。放在“乘着风纷纷出发”这里则不然,通过学生的猜想,就可以知道这些“孩子们”有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定居,很自然就能理解“四海为家”的意思。

 第三小节第一句诗抓“穿上”再次理解拟人句。同时让学生找第二句诗的动词,动词的理解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上渗透。

 第四小节把豌豆妈妈和其他妈妈做对比,谁最厉害。让学生抓住“更”这个关键词。这一个小节,我重点抓“蹦着跳着”,简单复习ABAC结构的词语,重点通过词语理解“孩子们”的心情。

 这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不算多,也不算难,我就是希望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去理解拟人句,理解人物情感,理解句子的意思。一课一得,家常课,我是这么上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4

 这是一 篇写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分别写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种子。我第一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学习了会认的14个生字,了解诗歌大意。第二课时学习诗歌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式,积累词语和语言表达,学完三个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式后,我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植物妈妈用了其他的方法来传播种子,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有少部分学生知道一两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但是还不能够像课文一样用上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句子叙述清楚。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练习。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认识到了语文课上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学习语文和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一堂课上老师一定要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他们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所以语言表达不连贯,具有跳跃性。教师在教学时,要足够了解每一个孩子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要使学生养成说话有条理的习惯,老师的语言要有示范作用,一节课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规范,起到示范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不光是在课堂上,应该随时随地注意练习,改正不规范的表达。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要教学生什么东西,自己首先要学什么东西”。语文老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首先自己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和养成语文能力。所以,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自我提高,靠平时积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坚持在长期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反复读语文专业书籍,研究别人的表达技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就是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语文学习有语文学习的习惯需要养成,而习惯的养成是要有一个坚持过程的,所以我们提高自我语文学习能力或者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时,都要经过反复训练,长期坚持才能习惯成自然!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句式填空(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孩子离开妈妈)、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掌握“只要……就”句式,一直到全体总动员一起表演。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堂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根据孩子熟悉植物的实际,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然后回到课堂,以教材为依托,将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教学时,我把课堂教给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在拓展运用时我还模仿课文自己编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细细品味: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 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课堂表演的环节甚是热闹,可是在创设情境中,自己也没有深思熟虑过,让孩子根据表演的自然而坐下,而不是老师强制性地下令坐下。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 评价的环节。

 3、在“我会说我会演”阶段中,学生的表现欲不是很强,没有做到真正的“演”。

 4、无论是读书还是讨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 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最后 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7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质疑后的落实上稍有些乱,另外板书不够及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8

 从课文内容看,这首小诗包含一些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向学生们介绍了几种较为普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自认为,本节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文本特点,围绕“谁通过什么办法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这一统领性问题展开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朗读第二节时,我用激情的 导语和形象优美的,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情境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课文,在想象中去体会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

 小苍耳浑身长刺,它们静静地等在那里,不失时机地挂在从身边跑过的小动物身上,跟着小动物踏上了寻找新家的旅程,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请对苍耳有了解的学生进行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对诗歌内在意义的丰满与充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性的 评价手段,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本节课在教学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时有些困难,当时我只是点到为止,如果能用课件展现豆荚被太阳晒后炸开的情景,学生就会对“豌豆的种子是让太阳晒,豆荚炸开,自己传播的”方法理解得更透彻了。今后我还要加强有关课件制作的学习与运用,让它更好地服务与教与学。

#一年级# 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背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经历“尝试、发现、修正、尝试、再发现”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感悟观察的方法,那么学生才会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学生才能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好基础。

 “形形色色的叶”,一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身边的植物”和“植物的各部分”后,张老师希望学生在多次观察中自行探究植物叶的多样性。

 [过程]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画着的柳树的树干,问:谁能为柳树添上树叶?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叶。学生画好后,

 师:你为什么选**的粉笔?

 生:因为秋天到了,柳树的叶子黄了。

 师:你为什么选绿色?

 生:因为春天到了,柳树绿了。

 师:你为什么选蓝色?

 生: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张老师面对全班学生:你还看到过有什么颜色的叶子?

 生:我还看到深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过橘**的。

 师:张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植物,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每个小朋友负责记录6种叶的颜色。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植物叶的颜色。

 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边展示记录边交流。

 然后让学生根据植物叶的颜色对这些植物叶的照片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叶的颜色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叶片上都有**和绿色,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绿色的叶子最多。

 张老师指着学生记录的有黄、绿2种颜色组成的叶说:猜猜她记录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生:8号。

 生:5号。

 生:8号。

 师:谁有办法让大家一猜就猜出你记的是几号叶?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次记录植物的叶。一段时间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做猜叶游戏。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给大家猜?

 他画的是几号叶?

 生:5号叶。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是根据颜色猜的,绿色和**。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涂绿色,然后加**的点。

 张老师又请了一位学生:这是几号叶?

 生:画的是一号叶,八角金盘。

 师:她猜得对吗?

 生: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数叶片有几个角,9个角,再把它画下来。

 张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于是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猜叶游戏”。之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师:要让别人猜出,你画时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画得清楚。

 生:要把它的形状画出来。

 生:颜色要跟它涂得一样。

 师(补充):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应涂在哪里。

 生:先画外面再涂里面的颜色。

 师:通过画叶,我们知道叶除了颜色不同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花纹。

 师:所以叶子是怎样的?

 生:各种各样。

 师:我们称它们为形形色色的叶。老师今天为大家提供了12种植物,你知道自然界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观察各种叶(多媒体)。

 师:想想,叶除了刚才讲的不同外,可能还有其它的不同吗?还可以用什么观察?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手摸、舌头尝可以吃的植物的叶。

 师:大自然中柳树的叶是不是像你们画的?(老师指着黑板上学生第一次画的叶)

 生:不是。

 师:等春天柳树发芽了,请你再为柳树添上树叶。

 [思考]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分析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本案中,张老师一共让学生画了3次叶。

 第一次:个别学生到黑板上“为柳树添叶”。张老师用黑板上的柳树干和彩色粉笔,诱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二次:每个学生“寻找记录其它叶的颜色”。张老师以“请你找找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激发学生画叶的兴趣。第三次:每个学生“画一片让别人一看就能猜出的叶”。张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一次推向高潮。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他们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耐心对同一事物多次反复的进行观察。张老师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采用画叶的策略,3次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一次次愉悦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观察兴趣一次比一次高涨。

 二、制造冲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张老师在学生第一次画叶后,利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知识的矛盾,要求学寻找并记录“有没有刚才你们讲的这些颜色,会不会有其它的颜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第二次画叶后,张老师针对学生观察不全面的特点,指着学生画的只有黄、绿颜色而没有颜色分布等特征的画,让大家“猜猜他画的是几号叶”。再次制造冲突,引发争论,并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发现问题: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猜出画的是几号叶?由此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学生第三次画叶后,张老师再次让学生玩猜叶游戏。在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猜的”,“你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在3次要求逐步提高的画叶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越来越全面和细致,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在2次猜叶后的反思中,学生自己悟出了观察叶的方法,他们的观察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他们发现了植物叶的不同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到后来的边缘、叶面、叶脉等不同。最后,由用眼观察到用鼻、用手等感官观察。

 总之,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制造冲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学生在多次、不断深入的观察中,逐渐获得对知识、方法和态度的体验和领悟。

 

篇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一个用一、两根导线,一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的过程,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逐步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并学习一定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如何点亮小灯泡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能画出简单的线路,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对科学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2.知道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发光,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两根电线。

 演示:小灯泡的复合,小灯泡、电池的,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里面有小灯泡、电池……)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二)新课

 观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

 1.谈话: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为什么?(电池里面有电,电线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得到电。)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着点亮小灯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连接的。

 4.启发:为什么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5.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出示)

 6.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7.讲述:如果我们把金属螺纹剥开(揭开挂图复合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8.学生观察后表述:灯丝的一端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接在底端的焊点上。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9.投影:解剖小灯泡(见后)

 10.点题: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探索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1.要求:分组实验,两个同学一套材料,把你们连接的方法画在纸上,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种,点亮的方法画在一边,点不亮的方法画在另一边。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两极上。

 5.判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有争议的图(揭开),现在能确定它们到底亮不亮吗?(学生交流)。

 6.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发现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7.学生交流。(强调短路的形成和危害,并演示,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引申活动:

 (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里面有几节电池?(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联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合并小组,共同探索)

 教学实录

 师:我有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看?(出示玩具电筒),再看一看,(亮了)为什么会亮?

 生:里面有小灯泡在发光。

 生:里面还有电池。

 (打开鲜艳的花形外壳,观察内部,的确有小灯泡。)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小灯泡,你能将它点亮吗?

 生:能。

 生:不行,还需要电池和电线。

 师:为什么?

 生:电池里面才有电。

 生:电线可以把电池里的电引出来。

 生;我知道电池分正极和负极。(板贴,标出正、负极)

 师:现在给你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你能将小灯泡点亮吗?试试看!

 (学生们两人一组,信心十足地尝试着点亮小灯泡。有的组点亮了,有的组没有。教师巡视分组实验情况,分别请点亮和没点亮的小组在黑板上展示连接的方法。)

 师:(指图)没点亮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以为电池里的电用一根线连在灯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灯泡不亮。

 师:(指图)点亮了小灯泡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生:我用电线把电池和灯泡围成一个圈,才亮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沉默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教师启发:都是用的一个电池和几根电线将小灯泡连接起来,为什么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却没有呢?点亮了小灯泡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出来道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动手操作前对小灯泡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反而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听的格外认真、安静。)

 师:有时候,深入细致地观察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还是冷静下来,由外到内好好的观察一下小灯泡吧,看谁观察的仔细,说的清楚。

 (学生们分组观察:小灯泡是什么样的?)

 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小灯泡的复合,请学生描述。

 生:小灯泡有一个玻璃做的像球一样的外壳,可以保护里面的灯丝。它的下面部分是黄颜色的金属围成的外皮,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条纹。

 生:小灯泡的灯丝被缠成螺旋状,它和两端的金属支架用的材料不一样。

 生:小灯泡的最底下有个灰色小点儿,周围是一圈灰色的玻璃。

 ……

 生:小灯泡的那两个金属支架中间还连着一块蓝色的玻璃。老师,我想问一问,那块蓝色的玻璃用来干什么?

 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很欣赏你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那块小小的蓝色玻璃可以固定、分隔那两个金属支架,使灯丝能更好的发光。

 生:(微笑着点点头)

 师:(一边小结一边板书)小灯泡上用玻璃做的外壳叫玻璃泡,玻璃泡里面的金属丝叫做灯丝,玻璃泡下面是金属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叫做焊点。

 师:支撑灯丝的两个金属支架又连在哪里呢?它被金属螺纹的外壳遮住了。根据黑板上的点亮小灯泡的图去推测一下,金属支架连在哪里的?

 生:灯丝的一端可能接在金属螺纹上,另一端应该接在底端的焊点上。

 师:大家同意吗?(投影解剖小灯泡,果然如此,学生们发出喜悦的欢呼。)这样,当电流从灯丝中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了。

 师:认识了小灯泡的结构,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点亮我们的小灯泡吧!

 (板题: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师:两个同学合作。先完成的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展示出方法。请看仔细,黑板上已经展示过的相同的方法就不再贴了。

 (学生们再次尝试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欢呼声此起彼伏。黑板上很快展示出9种连接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点亮小灯泡有多少种方法(编号),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把有争议的先遮住)余下的图大家都同意要亮,那么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连接方法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要让灯泡亮起来,就要把电池的正极和焊点连起来,把电池的负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或者把电池的正极和金属螺纹连起来,负极和焊点连起来。

 师:(一边小结,一边多媒体板书)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底端的焊点要分别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有争议的图,现在能确定它到底亮不亮吗?

 学生判断:这种方法小灯泡要亮。因为小灯泡的焊点连在电池的正极上,他的金属螺纹用了两根电线连在电池的负极上,小灯泡还是要亮,但是他用了两根线,有点儿浪费资源。

 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小灯泡不亮的连接图,你能说出它们为什么不亮吗?

 生:第一种方法小灯泡的焊点没有连在电池的负极上。

 生: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没有连在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而是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

 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连在了小灯泡的金属螺纹上,焊点没有连。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种方法,电池的负极直接连在了电池的正极上。这种错误的连接法叫做短路。短路会迅速消耗电池里的电,并使电线发烫,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演示:将*露的电线直接连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让学生感觉电线发烫,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师(再次出示漂亮的玩具电筒):这里面有几节电池?(取出:两节电池)。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该怎么接?

 (学生合并小组,共同探索,教室里又不时传出兴奋的欢呼,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篇三

 一、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观察一张白纸

 1.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

 (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

 生(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

 生:9点。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多少点?

 生:12点,(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想说白纸的特点)

 师:想不到一张普通的白纸竟有这么多的特点,看来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去观察,就能发现纸更多的秘密。

 [评: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反映出:只要综合运用自己的感官想办法去观察,是能够发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交流中出现白纸是很透明的这一观察结果,与白纸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学生对透明的表述不明确,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来加以引导比如追问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发现的?用什么词记录你的观察结果比较恰当。]

 三、两张纸的观察

 1.讨论: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出示一张牛皮纸,如果我把它发给你,就两种纸啦,拿到两种纸你又想观察什么呢?

 生:把这两种纸比较一下?

 师: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生:比较不同点。

 师:大家想不想比较不同特点?

 生:想

 师:我们就来看哪个小组能比较出这两种纸更多的不同特点?

 [评:这里老师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将研究的问题缩小,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作可行性判断后提出问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两张纸的比较活动充分体现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2.观察:

 师: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牛皮纸,准备/观察(播放音乐:学生每人一张牛皮纸,闻、摸、看折的方式观察,老师发记录表,每组有一名记录员做记录)

 3.交流:

 (师请一个组的代表拿上记录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汇报)

 生:白纸比牛皮纸要小一些,白纸是滑的,牛皮纸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纸很白,牛皮纸是**的;白纸投放的影子浅,牛皮纸投放的影子深;白纸撕开以后有毛,而牛皮纸没有毛;白纸是透明的,牛皮纸不透明;白纸比牛皮纸要厚。(师用简洁的字,记录学生的发现)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白纸没有黑点。

 生:白纸轻牛皮纸重。

 4.质疑:

 师:下面听的同学对前面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牛皮纸的气味不一样,白纸是凹凸不平的?

 生:两种纸厚薄都是一样薄。

 生:牛皮纸厚。(有不同意见)

 师:其他同学你们赞成哪种意见,举手表决,(不能说明厚薄的问题)

 师: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纸的厚薄?

 生:摸的。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纸的厚薄?(方法解决了下课后去量)

 [评: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对纸的厚薄问题争议时:老师采用让学生举手表决的方式,使更多学生开始关注这两个学生争议的问题——到底哪张纸厚?卷入到怎么比较纸的厚薄这一活动中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观察纸纤维

 师: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师指着有毛的记录问)

 生:牛皮纸一面有毛,白纸两面都有毛。

 生:牛皮纸一面只有很少一点毛,白纸根本没有毛。(学生有争议)

 生:我们是撕开以后才有毛的。(刚才发言的学生补充)

 师:到底有没有毛呢?想不想知道?(学生一起说想)

 师:刚才她说他们是怎样发现的?

 生:撕开。

 师:可不可以撕一下(可以)预备/开始

 [评:当学生不能敏锐的发现有争议的观点时,而这一个观点对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就采用指着有毛的记录问:你们对这个发现有没有意见?这样来挑出矛盾,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两张纸纤维的观察活动中来。]

 1.观察两张纸的纤维:

 (师分发放大镜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以后很快就举手想说自己的发现)

 师:一起说发现了什么?(有毛)

 师:看来有时从表面能不能完全认识物体,还得从物体内部去观察。

 生:白纸两边毛的颜色是一样的;牛皮纸这边毛的颜色深一些,这边毛的颜色要淡一些。

 师:人们把你们看到的毛取个名字叫纤维。现在我们知道了牛皮纸和白纸里面都有什么?(纤维)

 2.观察更多的纸纤维

 师:猜一猜其它的纸会不会有纤维?(会)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张纸都有纤维,其它纸一定会有毛。

 生:我认为有的纸有纤维,有的纸没有纤维。

 师:为什么呢?(两位同学举手有不同意见,但又说不出原因)

 生:我觉得白纸和牛皮纸薄,所有的纸都是利用白纸加工形成的,应该都有毛的。

 师:想不想知道其它的纸有没有纤维?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用观察)

 师:想得到各种纸去观察的,先要提出自己对观察纤维有什么问题或猜想?生提问:纤维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个毛叫纤维?纤维可以做什么?纤维从哪里来的?纤维里边的细胞结构是怎么样的?纸里面为什么要有纤维?我、我还有很多关于纤维的问题……)

 师:拿到纸的小组开始观察更多纸的纤维(学生把纸撕开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比较,诶。都有呐!学生惊叹的说,纷纷举手,有纤维……)

 师: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硬纸板的纤维要多一些;

 生:我认为每张纸的纤维都有点不同。

 生:我的天呐!报纸纤维很多;

 生:我觉得如果纸厚一点,纤维就更多。

 师:这些观察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不同的纸,纤维的颜色不一样。

 生: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评:观察纸纤维这两个活动,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对纸观察的欲望。成功的引导学生从关注纸的外部特征到纸内部本质特征纤维的观察,使学生获得对纸共同特征的认识。拓宽课程内容领域。

 不局限于书本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的介入到生活中各种纸纤维的观察比较,在观察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与体验,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

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简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4月05日
下一篇 2024年04月0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