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网上有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它是什么?蝉。

 出示古诗《蝉》。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________(作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琦君思乡朴实无华用处很多平常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对比的写作手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出示课件5)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个。

 师: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一家人把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姿态: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树枝条特殊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例句:这孩子真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例句: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出示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1)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完成填空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桂花雨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口占一绝,谢落,袅袅?等生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理解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节课要带领大家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咱们先来看几张。

 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上是什么呀?

 喜欢桂花吗?为什么?

 嗯,桂花的确惹人喜爱,唐代的韩愈曾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王维也曾有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也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并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

 (师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感知

 (一)、提出初读要求:

 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应多读几遍。

 2、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觉得有必要也可注上拼音;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

 试着读一读下列词语:

 诗兴 拣去 吩咐 檀香

 笨笨拙拙 炉烟袅袅 口占一绝

 和在茶叶中 香气味儿

 2、指名读,男女生各读一行,齐读

 3、出示:拣

 这是本文的一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分析字形、字义、结构),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

 4、文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指名生说,相机指导解词方法。

 5、再读一遍生词,将词带到文中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与邻近同学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

 出示: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作者琦君曾在她的原文中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令她最难忘的是什么?

 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到底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2、自读课文,思考:

 (1、)摇花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划出相关的词句。

 (2)、我的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指名说

 指导朗读:

 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好香的雨啊!?配乐读。

 同学们读得真好啊!喜欢的同学可以一起读。

 引读: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已深深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中了!当时,作者的父母也都在场,母亲( ),父亲(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就是摇花的乐趣吗?还有别的原因吗?这留到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钢笔字描红;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六、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摇花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哪三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作者喜欢桂花,除了喜欢摇花的乐趣,还喜欢它的什么?

 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出示:

 (1)?桂花不与繁华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从什么词中读出的?

 拓展填空:

 村庄里( )是香的,( )是香的,( )也是香的。无论是谁,都带上了桂花的甜香。( )是香的,( )是香的,( )也是香的,无论哪里,都飘着桂花的甜香。

 指导朗读。

 2、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填空: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得家乡( )。

 齐读。

 (4、)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3、简介琦君生平。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小诗结束: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三、布置作业

 琦君带我们走进了她的童年生活,相信你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请你也写写童年或高兴或难过的事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

 讲课前,我一直在想,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教,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

 一、课题的揭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开头怎么导入,也是想了又想,其实,十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很多参与备课的老师都提议,带着散发浓郁香味的'桂花去课堂,就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桂花香中进入本课的学习。但最后考虑再三,还是不忍折枝,舍弃了这种方法,改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上课伊始,告诉孩子这堂课我们有一趟奇妙的旅程,然后让孩子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那动人的桂花,当孩子对桂花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以韩愈,王维的名句过渡,从而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字词与阅读

 字词与阅读教学是落实双基的重点之一,而生字词要在读中感知(读准字音),在读中理解(理解词义),进而在读中感悟(知道含义,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所以,字词教学必须与阅读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落实双基,取得最佳效果。进入中年级,识字己经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必须上升到词的方面。本课的教学中,因为我考虑到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没有提前预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占用了不少时间,先提出初读要求,再检查孩子的读书情况,变换多种形式让孩子朗读生词,让孩子在阅读中发现难懂的词语,当堂解决,并相机指导孩子对解词方法的运用。根据他们易将?拣?写错的实际情况,我当堂带着孩子对文中的生字?拣?从字形、字义、结构等方面进行认知。并采用孩子易于乐于接受的方法让孩子记忆字形,带着孩子书空,描红。我想,第一课时中的字词教学要舍得?花费时间?,但是坚决不能?浪费时间?,一些学生有难度的生字仍应有它的时间安排存在。

 在第一课时,要扎扎实实过好?初读关?,总离不了一个?读?字,不管是初读中的放声朗读,再读中的浏览交流,还是精读的默读感悟,课堂教学中变换形式(领读、引读、同桌互相读等)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求达到真正地认识文本,走进文本的目的。

 三、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里教学一部分内容。这里的一部分内容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失之偏颇。我在本课教学中,开始备课时,选择的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但仔细研读文本后发现,作者琦君对桂花的着迷本文主要从桂花的香以及摇花乐两个方面叙述。第一自然段中写作者最爱桂花的香味,而后文中也多处有语句是对桂花香味的描写,不好拆开来讲,所以最后确定第一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也就是对?摇花乐?经过的叙述。我在孩子理清课文脉络后,出示琦君原文的一句话:桂花,真令我魂牵梦萦!然后质疑,琦君为什么这样说,每当她看到桂花,总会想起什么?引入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到底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自然过渡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完后,再次出示琦君的话,抛出问题: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就是摇花的乐趣吗?还有别的原因吗?作者琦君又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呢?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评价语仍不够丰富,相对贫乏,尤其是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孩子初次接触文本,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应层层深入,任务明确。

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学反思3篇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桂花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篇一:《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通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通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后来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内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 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己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己,努力改进。

 篇二:《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篇三:《桂花雨》教学反思

 今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天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后来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己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每次一写到自己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直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

(2)揣摩文本语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

(2)想象课文情景,体验摇花“乐”。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的话,感悟思乡“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桂花雨是琦君88岁时写的,她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写呢?

2、你在完成学案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呢?

二、交流展示、汇报成果

1.组内交流对于学案三个问题的探究结果。

(1)桂花真香呀,你闻到了它的香味了吗?从文中的哪些语句“闻”到的呢?

(2)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让作者难忘,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4自然段,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

(3)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①组长带领全组同学逐一落实学案的完成情况,对组内同学在完成学案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尽量使问题在组内解决。

②由组长按“全员参与”原则和个人自学情况确定本组展示代表。

2.集体交流。(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

(1)出示展示的要求:

①交流展示的同学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板书书写要规范,尽可能精炼表达。

②其他同学可以主动质疑和补充。

(2)发言内容参考:

①通过小组学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抓住重点句子,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

②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讨论的?(组长是怎么组织大家交流的)

三、精讲点拨

1.筛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2.重、难点突破的方案

(1)感受桂花“香”

①自由朗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②认真地读一读这四句话,你觉得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香?请说出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以下的教学)

③当你读这句话时,你首先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2)体验摇花“乐”

①课件出示:摇桂花的场景

②师:让我们一起和小琦君来摇桂花吧,享受那一份摇花乐吧,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师生合作说话: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摇啊摇,我仿佛到...

④补充句子练习:我闻到了: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它香了——香了————它香进————————————

⑤抓住“喊”字,指导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采访:假如你是小琦君,你看你脸上汗腾腾的,你累吗?你怎么还那么开心吗?

⑥体会想摇桂花的急切

师生、生生分别扮演“我”和母亲,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

(3)感悟思乡“情”

①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

②仿照这句话,再说一句.母亲还会说:“ ”(温馨提示:外地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③从母亲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互动探究

(1)桂花雨是琦君88岁时写的,她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事情呢?

提供材料支撑:一生漂泊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就是故乡的人和事。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写道:(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这份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五、迁移应用

(1)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2)结合热爱童年、热爱家乡的主题,谈谈对课文的体会。

六、总结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感谢琦君,用妙曼的文笔,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美妙,故乡的美丽,生活的美好。

附: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 香

关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30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