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什么 给大家科普下物理学知识

网上有关“空间是什么 给大家科普下物理学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空间是什么 给大家科普下物理学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空间有宇宙空间 、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等,都属空间的范畴。地理学与天文学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之分。空间由不同的线组成,线组成不同形状,线内便是空间。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构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参照于空间存在的。

物理学上的空间解释:宇宙空间惯性参考系与空间是静止的,无论参考系如何运动,包括变速,都不会改变惯性参考系与空间的静止状态。或说惯性参考系与空间是一起运动。1

数学上的解释是:数学上的原点与X、Y、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系,坐标 ,坐标传送 传送。

经典物理学的解释:宇宙中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称为空间。

相对物理学的解释:宇宙物质实体运动所发生的部分称为空间。

航天术语:外层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

哪位大哥大姐能提供一些物理方面的科普知识题,选择,填空,判断,简答都行,越多越好,急用,跪求!!!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那么你对科学小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科学小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小知识 科学小常识?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暖水瓶的瓶胆,是由两层玻璃制成的,中间加层里的空气被抽掉后,里面就形成了真空。由于真空不容易传热,里面盛的水就不容易变凉。当我们把冰块放到暖瓶里时,暖瓶外边的热也同样不容易进到暖瓶内,冰块也就不容易溶化了。 科普知识 ?为什么空调能制冷? 目前,空调早已成为普通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也许你会问,空调是如何制冷的呢?其实,它是应用有关气体液体相互转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理来进行工作的。 以前的空调器中使用的基本是氟利昂,现在使用的是氟利昂的替代物。当空调器中的氟利昂液体在蒸发器中蒸发时,就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也就是使热空气变冷了。由于室内热空气是在空调器中的离心式风扇作用下通过蒸发器的,所以蒸发器就不断的流入热空气,又不断地放出?冷气?。 那么,蒸发后的氟利昂气体则么能又变成液体呢?这主要是由空调器压缩机来完成。压缩机将蒸发器流出的低压氟利昂气体收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这种气体再经过冷凝器降温,就逐步冷凝成高压液体,冷凝器中热量由轴流式风扇排出室外,高压液体再流经降压节流毛细管,变成低压液体后又流入蒸发器,就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空调器内部就是这样不断循环,使室温逐步下降的。 如果把馒头放笼屉上蒸,应该是最上边屉里的先熟。因为水开了以后,水变成滚热的水蒸气,水蒸气比空气轻,它就往最上面跑,馒头就是靠这些滚热的蒸气蒸熟的。最上一层的屉最早接触水蒸气,时间也最长,所以,上边屉的馒头先熟。 身边科学?用笼屉蒸馒头哪一层先熟? 科普知识?馒头里为什么有许多小洞? 做馒头时一定要掺进一种叫酵母的东西,酵母在湿面团里生长繁殖,不断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越积越多,把面团给撑大了,里面就存了好多气泡。当馒头蒸熟以后,二氧化碳气跑掉了,在馒头里就留下了许多小洞。 为什么雨多瓜果就不甜了? 瓜果里除了水分以外,主要就是糖分了。光照充足,叶子就能通过阳光制造出很多糖分,多余的贮藏在瓜果里。如果在瓜果生长的过程中,阴天和 雨水 多,植物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叶子造不出更多的糖分,瓜果就不甜了。 植物田园?夏天的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 夏天的清晨和傍晚,天气比较凉快,这时候给花浇水,土壤温度和水的温度差不太大,花儿不会受到伤害。到了中午,土壤里的温度也很高,要是忽然给花浇上凉水,一些花会经不住 温度的突然变化,也许很快会死掉的。所以,夏天浇花,一定要在清早或傍晚。 动物世界?海绵是动物还是植物? 不少人误以为海绵是植物,其实,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多孔动物门。由于身体柔软如绵,又多生活在海里,因而得名。 海绵已在海洋里生活了长达两亿年的时间。其种类多达一万多种。海绵形状多样,有扇形、球形、灯笼形、管状、瓶状、杯状等;色彩艳丽,有白色、红色、**、橘红、银灰等;体形从几毫米至十几米大小不等。全身由内向外两层细胞组成;体表有多达4千亿个小孔与体腔相同。通过布满全身的小孔内所生长的鞭毛摆动吸入海水,海水中的氧气、有机物、藻类等物质经过海绵体内的过滤,而后作为维生的养料被吸收。 海绵的分布很广,不仅遍布于从热带海洋到极地北冰洋的广阔海域,而且在河流湖泊中也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海绵能分泌一种物质,能够杀死其周围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净化水质。它们体内所含的天然抗生素还能消灭结核杆菌,治疗风湿和神经系统疾病呢。 生命奥秘?感冒了为什么闻不出味来? 人得了感冒以后,鼻粘膜就会充血肿胀,有时把鼻子堵住出不来气,鼻子闻到的气味就会减少。而且,鼻粘膜充血肿胀以后,鼻涕也会增加,这些鼻涕盖在鼻粘膜上,就像盖了一层毡子,挡住了气味对嗅觉细胞的刺激。所以,人感冒了以后,就闻不出味来了。 生命奥秘?人肚子里为什么会长蛔虫? 蛔虫是寄生在人肚子里面的一种寄生虫。蛔虫卵经常随着粪便混到泥土里、生水里,而沾在蔬菜、瓜果上面。如果小朋友吃饭前不洗手,喝生水或瓜果前不洗干净,蛔虫卵就会被吃进肚子里。这样,人的肚子里就会长蛔虫了。 生命奥秘?人流泪时,为什么会流鼻涕? 我们的眼睛总是被眼泪湿润着。通过眨眼睛,把水分从眼头的小孔通过细管流到鼻子。平常眼泪不多,你不会感觉到。可是当你流泪多的时候,大量的泪水便从眼睛流到鼻子,这就成了鼻涕了。也就是说,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个小细管相遇。 生命奥秘?转圈儿为什么会头晕? 在每个人的内耳里,都长着管理人体平衡的器官,叫迷路。迷路里装有淋巴液,人体转动时,这些淋巴液会随着头的旋转而流动,向迷路的神经细胞发出信息,把人体运动状况 报告 给大脑。连着转圈时,迷路会因连续受刺激而过度兴奋,便发生头晕。生命奥秘?舌头为什么能尝出味来?

物理历史常识

密度:

1.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这种属性,用(质量)这个物理量来表示。

2.(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通常说的“木头比铁轻”是指木头的(质量)比铁小。

4.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密度不变。

5.相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6.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7.气体的温度(高)时其密度会减小,这是因为气体体积受热(膨胀),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8.空气受热体积(变大),因密度变小而上升,周围的冷空气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9.物质的状态不同,密度也不同。水凝固成冰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10.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所以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11.在0℃~4℃之间,水有(体积)膨胀现象。也就是说,在0℃~4℃之间,随温度的升高,一定质量的水的体积略有(变小)。在4℃以上,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减小。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

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v=s/t

1.历史(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离开了(物体)就不会存在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且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3.在国际单位里,力得单位是(牛顿)符号(N)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属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简答: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来,仍要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答:因为运动员本身具有惯性,跑到终点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而继续前行。

4.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5.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或保持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不知道这些有没有用 我是自己打出来的 希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1.高中常考物理历史常识

1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一、力学: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热学: 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三、电磁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5、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光电效应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五、原子物理学: 20、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2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高中常考物理历史常识

1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一、力学: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热学:

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三、电磁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5、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光电效应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五、原子物理学:

20、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2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物理历史人物常识

卡文迪许的纽秤实验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入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土。卡文迪许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卡文迪许的主要贡献有:1781年首先制得氢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用实验证明它燃烧后生成水。但他曾把发现的氢气误认为燃素,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此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许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许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而闻名于科学界。” 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卡文迪许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许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卡文迪许一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被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卡文迪许于1810年2月24日去世。

十七世纪的权威人士断言: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地球的质量。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知道地球的质量必须用体积和密度相乘计算出来,而地球的构成相当复杂,各部的密度差异很大,无法求出它的平均密度,所以无法得出地球的质量。到十七世纪末,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想用测定引力的办法来计算地球的质量,但最终没能成功。1731年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知名科学家约翰·米歇尔用石英丝横吊磁铁的扭转,来观察磁引力,但靠肉眼看不到石英丝的变化。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拿着小镜子,用来反射太阳光玩。小镜子微微一动,远处的光点会发生很大的移动。这个游戏给卡文迪许以极大的启发,他在石英丝上固定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线去照射它,结果,石英丝极小的扭转被放大了,提高了实验的灵敏度。卡文迪许用了几十年时间,一直到1798年,才通过测量计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算出了地球的质量。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称出地球的人”。

关于“空间是什么 给大家科普下物理学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