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学解读,也是人生感悟——评《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中国散文网经典散文诗歌精选)

河北日报客户端

中国古代散文与今人印象里的散文,在文体上有很大不同。经部文献、先秦子书、历史典籍,甚至诰命、奏表、策论、碑志、序言、书信、笔记等在今天被归入应用文的文章,在古时都归于散文行列。《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一书的作者杨昊鸥,借鉴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的思路,用分类评述的形式为读者提炼呈现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按照散文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借助先秦经部文献、先秦子书、汉代史籍、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桐城派古文、现当代散文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勾勒散文的发展线索,发掘散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

24篇散文对应24种格调:古质《尚书》、跌宕《左传》、劲健《史记》、萧散陶渊明、铿锵韩愈、雅趣明代小品文、锐利鲁迅、渊博傅雷、复调史铁生、智慧王小波、苍茫李娟……24种格调的概括,未必都准确妥帖,但杨昊鸥要传达的,不仅是对文学的品味,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关乎作品所处的社会风貌和作者们的气度品格。比如《庄子》对应的格调是安逸,选文是《逍遥游》(节选)和《大宗师》(节选)。杨昊鸥讲述自己从中学、大学到工作后的时光中与《庄子》有关的阅读记忆,这些经历让他感慨良多。现在再读《庄子》,能打动自己的不是汪洋辟阖的文笔、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而在一蔬一饭、一哭一笑,在真实的人生困顿与拼搏之间。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很喜欢跳出世俗规范的庄子,但很少有学生思考,跳出后该怎么办,什么是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庄子》不能给出的答案,只能在切实的人生中去找寻。

这样的讲解,切中了一个重要命题——文学有什么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我们在纷繁的现实中保持“真我”。《庄子·至乐》有言:“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所谓安逸,心安则逸,前提是心安理得,对自己要有清楚的认识。杨昊鸥在该篇结尾引述了古希腊哲学“人啊,认识你自己”与儒家思想强调自强不息的观念,从而赋予了“逍遥”更豁达更进取的内涵。

义理考据辞章的背后,无非人情。杨昊鸥是善于体察人情的,以情写文,解析作品直探本心。他读《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真正坚定的信仰总是保有一种自足的快乐;读《史记》,伍子胥的坚韧、执着、立场分明,正是春秋时期风云人物的普遍气质;读嵇康与山涛,骨子里除了名士的傲气和对诗意人生的追求,更有对信念的坚持;读陶渊明,看似冲淡超然的情绪下,隐藏着面对生活时内心的挣扎;读柳宗元,记录那些欲求解脱而不能的精神困境,获取在某个契机下“想通了”的宝贵瞬间;读苏轼,在性格深处保留不从俗流的倔强;读傅雷,体会坚毅独立、意趣高远的文化品格;读史铁生,理解与命运达成和解乃是人类的终极归宿;读李娟,以苍茫空灵的笔调,写出人类置身于无限时空中的孤寂与渺小、顽强与乐观……

该书可以看成是中国散文的选读课,有古也有今,解读颇具个人色彩和魅力。作为普及读物,常识性的知识和观点书中也都讲到了。读起来像讲义,旁征博引而引人入胜,讲到精彩处文情相生,显出作者文笔的老到。这样的文字,大概也体现了创作与理论相结合的魅力吧。(林颐)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15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