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性有什么特点?

网上有关“生物学特性有什么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物学特性有什么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常绿小乔木。高6~7m,树冠开张,主干粗壮,多为单主干,枝条多横向生长,柔软下垂。主根发达,侧根粗壮,有5~8条或更多,须根密长。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片,对生,黄绿色,卵形,自然更新脱落,粤中表现半落叶性。聚伞状圆锥花序,淡紫红色,花小,近钟形,完全两性完,雄蕊10枚分生,外轮5枚无花药。肉质浆果,椭圆形,通常5棱,横切面呈5角状,青绿色至腊**,单果重50~250g,最大350g,种子5枚以上(图2-12、彩图34)。

图2-12 阳桃

1.花果枝 2.果实剖面 3.花

(李佳宁绘)

牦牛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微生物学的特点是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2、吸收多、转化快: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生长旺、繁殖快:生长繁殖率极高,如大肠杆菌在20-30分钟内分裂一次,如果连续分裂,48小时内2.2*10^43个细菌数量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和限制生长速度。这种特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基板转化为有用的产品,缩短研究周期。还有一些缺点,如疾病、粮食霉变。

4、适应强、易变异: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种类繁多,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更重要的是,微生物有多种生理代谢和代谢产物。微生物可以在其他有机体生存的任何环境中发现,而微生物也可以存在于其他有机体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中。

6、 易于变异,产生突变:微生物由于其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紫外线辐射、生物诱变剂和环境中的一些营养因子的变化中,微生物自觉地、强制性地改变其遗传结构,导致变异。据统计,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个体变异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世界微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反映了微生物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国家调查、资源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它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濒危物种保护的基础,也是包括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学分支的基础。

该领域的研究将加快对微生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和系统分类,扩大微生物种类和标准储备,建立中国微生物种类资源库,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微生物种类保存中心和年最大的微生物标本馆。亚洲。在系统分类研究中,一般会引入新的方法、新技术和新思想。

生物多样性、系统进化和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将为功能物质的大规模筛选提供材料。其中,极端微生物和对农作物有害或有益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真菌和地衣学、微生物资源、分类学、系统学、多样性、种群遗传学和进化、协同代谢的分子机制、环境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系统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代谢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化工程,分子疾病。毒理学和分子免疫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微生物学

由于特殊生态环境和极强的自然选择,使牦牛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畜种的生物学特性,对适应高寒草地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1)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少氧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生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暖季可上升到5000米以上。这些地区空气中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1/3~1/2。牦牛之所以能够适应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性,在躯体结构上相应发生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气管、胸腔的结构及呼吸、脉搏、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牦牛的气管较普通牛短而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厘米,较普通牛短14~21厘米。断面呈半月形,口径为13~14.5厘米。气管软骨环两端间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使其能适应频速呼吸,在高原少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增加了气体交换量,以获得更多的氧。牦牛胸腔比普通牛大而发达。心脏发达,脉搏血输出量大,血液循环快,能满足机体在寒冷条件下对热量的需要。肺活量大,由于呼吸频率的增加,相应增加了氧气含量,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牦牛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含量高,能使血液中结合较多的氧气,增加血液中氧的容量,加快氧的运输,补偿其维持生理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氧的需求。牦牛具有呼吸、脉搏快,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使它在少氧环境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代偿性机能,因而能适合海拔高、气压低和氧气少的高寒地区。

(2)牦牛适应高山草原寒冷气候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高山草原上,气候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0℃左右,温度变化剧烈。牦牛在-30~-40℃仍可照常生活,产区冷季漫长,半年冰冻雪封,有些地区甚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牦牛仍能适应。牦牛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表现在散热机能不发达。因而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相反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适应性。牦牛的皮肤比较厚,真皮层及下面的脂肪层发育较好,容易沉积皮下脂肪,脂肪层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防止体热过度地散发,形成机体的贮能保温层。牦牛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外形紧凑、垂皮小、外周附件和体表皱褶少的体态,因此散热量小。在牦牛同寒冷气候条件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保存了有利于耐寒的被毛变异。牦牛全身着生长而密的粗毛,长而粗的被毛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使躯体免受风雪严寒冻害。牦牛被毛是由不同毛纤维类型组成的混型被毛,较单一纤维类型被毛增加了绝热层次和厚度,具有很高的保温性能。同时,肩部、胸腹下部和大腿部还密生长毛,便于保温。另外,牦牛汗腺发育差,可减少体表的蒸发散热,降低因严寒而对热能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牦牛怕热,遇到气温升高,天气闷热时,则表现烦躁不安,停止采食,向山顶或山口转移,以求凉爽,躲避蚊蝇袭扰。因此,牦牛对低温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性和很大的可塑性。

(3)牦牛适应高山草原矮草采食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对高山草原矮草的采食有良好的适应特性,主要表现在牦牛鼻镜小、嘴唇薄而灵活、口裂亦较小。舌稍短,而舌端宽而钝圆有力,舌面的丝状乳头发达而角质化。牙齿齿质硬而耐磨。牦牛既能卷食高草,也能用牙齿啃食3~5厘米高的矮草,冬春季还能用舌舔食被踏碎或被风吹、鼠咬断的浮草。这样多种采食方式的结合,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草层的牧草,尽可能多采食。高山草原的冬春季,牧草往往被积雪覆盖。在饥饿的情况下,牦牛可以用蹄子刨开10~20厘米厚的积雪,也可以用颜面撞开堆积的厚雪啃食枯萎矮草。夏秋可用舌卷食高草,采食能力极强,且行动敏捷。善于走高山险路、陡坡及沼泽地,也能钻入荆棘灌木丛中采食。夏季遇到天气骤变,雨、雪、冰雹交加时仍照常采食。由于牦牛瘤胃蠕动频率较恒定,几乎不受采食与否和饥饱的影响,因而能终年放牧。牦牛的牧食过程,随年龄、性别、个体等有一定差异。一般成年母牛、公牛、驮牛能勤奋采食,较青年牛游走少。年龄大的牛牧食周期长,这是由于年龄大、体大、消化道容量大,但采食速度较慢,只有多采食,减少游走,才能饱腹。

关于“生物学特性有什么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