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方面价值较高的名著

网上有关“植物学方面价值较高的名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植物学方面价值较高的名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十八学士属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球形。叶20-30片,带状,长0.9-1.2m。边缘波状,淡绿色。花葶直立,花10-20朵组成伞形花序,傍晚时发出 芳香。花被裂片白色,线形,雄蕊淡红色,花药线形,顶端渐尖,子房纺锤形。果近球形,直径3-5厘米,通常有1颗种子。多分布于华南地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边沙地。叶、根药用,有行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可治疗跌打损伤,疯热头痛,热毒疮肿等症。

中文学名: 十八学士

别称: 文殊兰、白花石蒜

二名法: Crinum asiaticum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科: 石蒜科

属: 文殊兰属

种: 文殊兰

分布区域: 原产热带 亚洲。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省有野生。

目录

种属介绍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产地分布

繁殖培育

养护要点

植物用途

同属植物

药用功效

所属科属简介

易混植株种属介绍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产地分布

繁殖培育

养护要点

植物用途

同属植物

药用功效所属科属简介易混植株展开 编辑本段种属介绍

植物名称:十八学士 别 名:十八学士、白花石蒜 、罗裙带、水笑草、裙带草、郁蕉、郁金叶、海带七、腰带七、秦琼剑、牛黄伞、千层喜、文兰树、扁担叶、海蕉、裹脚叶、裹脚莲、朱兰叶、 十八学士

海蕉、允水蕉、翠堤花、文珠兰、水蕉。 拉 丁 名:Crinum asiaticum 英文名:Chinese crinum 科 名:石蒜科 属 名:文殊兰属 适应地区:原产热带 亚洲。我国台湾、广东、福建等省有野生。 生态分类: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花卉 观赏分类:观花类 高度范围: 0.6 (M)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地上具被膜假鳞茎,长柱形。叶片宽大肥厚,常年浓绿,叶带状披针形,长60~100厘米,宽10~14厘米,边缘波状。花葶一年四季均直立生出,高度约与叶片等长,高约60厘米,花序伞形,10~24朵,花大,长14~18厘米,白色,有时带粉红色,芳香 十八学士

。蒴果球形,种子较大。花期7~9月。 每朵花有6片细长的花瓣,中间紫红,两侧粉红,盛开时向四周舒展,清香,大多只在夏秋两季开花,盛花期在7月。蒴果、种子大、绿色。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耐盐碱。不耐寒,冬季需在不低于5℃的室内越冬。文殊兰生长适温15~20℃。不耐烈日曝晒,而稍耐阴。夏季需置荫棚下,生长期需大肥大水,特别是在开花前后以及开花期更需充足的肥水。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原产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省区有栽培,但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栽培得尤其多,因为该地区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 十八学士

有佛教寺院,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所以广泛种植。野生于河边、村边、低洼地草丛中,或栽植于庭园。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

编辑本段繁殖培育

文殊兰生长适温15~20℃。不耐烈日曝晒,而稍耐阴。夏季需置荫棚下,生长期需大肥大水,特别是在开花前后以及开花期更需充足的肥水。夏季充足供水,保持盆土湿润;每周追施稀薄液肥一次,花葶抽出前宜施过磷酸钙一次。花后要及时剪去花梗。9月上旬或10月下旬将盆花移入室内,放在温度为10℃左右的干燥处,不需浇水,终止施肥。喜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较耐盐碱土。于3~4月将鳞茎栽于20~25厘米的盆中,不能过浅,以不见鳞茎为准,栽后充分浇水,置于阴处。地栽文殊兰每2~3年要分栽一次,以保持植株健壮,开花繁茂,否则生长不旺,开花稀少。 繁殖:常采用分株和播种繁殖。 1、分株繁殖:分株可在春、秋季进行,以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将母株 十八学士

从盆内倒出,将其周围的鳞茎剥下,分别栽种即可。 2、播种繁殖:以3~4月为宜。在北方需人工辅助授粉,否则不易结实。种子含水量大,宜采后即播。可用浅盆点播,覆土约2厘米厚,浇透水,在16~22℃温度下,保持适度湿润,不可过湿,约2周后可发芽。待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移栽于小盆中。栽培3~4年可以开花。 虫害防治:在高温潮湿时,叶片和叶基部易发生叶斑病和叶枯病。应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通风。发病初期可用化学方法防治。易受介壳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洒防治。褐斑病危害叶和茎,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

编辑本段养护要点

1.大盆深栽。为了满足文殊兰生长期间所需要的养分,在栽培时,应选择较大的花盆加以深栽,以利保水保土,供应根系发育。 2.水肥管理。在文殊兰正常生长期间,5月至9月以内,每天适量浇水,见干见湿。每隔7天至10天施一次油饼渣加黑矾(硫酸亚铁)沤制的肥水,其浓度应本着先淡后浓,入冬停施。 3.抹除孽芽。文殊兰在生长旺盛期,总要经常从根茎周围生出孽芽,为保证株形直立,根茎整齐,全株正常生长,应及时抹去孽芽。 4.日照与遮阴。为使叶片碧绿、美观整齐而又不影响光照,在酷暑盛夏时,对文殊兰应适当遮荫,早7时至12时,应接受全日照,12时至15时应搭荫棚遮阴。

编辑本段植物用途

文殊兰花叶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作园林景区、校园、机关的绿地、住宅小区的草坪的点缀品,又可作庭院装饰花卉,还可作房舍周边的绿篱;如用盆栽,则可置于庄 十八学士

重的会议厅、富丽的宾馆、宴会厅门口等,雅丽大方,满堂生香,令人赏心悦目。可入药。

编辑本段同属植物

文殊兰全属100种,常见观赏栽培的有:红花文殊兰,花红色,假鳞茎小,叶大,原产苏门答腊;粉花文殊兰,花粉白色,叶带状,革质,鲜绿色;乳黄文殊兰,花莛高约70厘米,着花一般4朵;西南文殊兰,花淡红带白色,叶带状;北美文殊兰,花白色,叶狭带形,边缘有锯齿,原产亚洲热带中国广东,海南有野生,喜温暖、不耐寒、稍耐阴、喜潮湿,忌涝,耐盐碱,宜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南非文殊兰,花粉色,外边深红色,叶有白霜;穆氏文殊兰,花白色或红色,叶边缘有宽锯齿。

编辑本段药用功效

别名:罗裙带、水蕉、朱兰叶、海蕉、白花石蒜 来源:为石蒜科文殊兰属植物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Bak.,以叶和鳞茎入药。全年可采,多用鲜品或洗净晒干备用。 源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粗壮,圆柱形。茎粗大,肉质,高达1米,基部径粗约10~15厘米。叶多枚,肉质,舌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反曲下垂,长可达1米,宽7~12厘米或更宽,有草腥味。夏季从叶腋间生出直立的肉质花葶,伞形花序顶生。果实近球形。 所含成分:全草和鳞茎含石蒜碱 (lycorine) 、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 十八学士

C 18 H 21 O 5 N) 等多种生物碱,以鳞茎中含量较高。 全草和鳞茎含石蒜碱 (lycorine) 、多花水仙碱 (tazettine , C 18 H 21 O 5 N) 等多种生物碱,以鳞茎中含量较高。 性味归经: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内服宜慎。故作为药用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且严防小孩和动物的误食。 中毒症状:腹部疼痛,先便秘,后剧烈下泻,脉搏增速,呼吸不整,体温上升。 解救:早期可洗胃,服浓茶或鞣酸,应特别注意发生休克。亦可用白米醋4两,生姜汁2两,轻者含淑,重者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所属科属简介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单子叶植物纲百合亚纲的一科。多年生草本,具鳞茎或根状茎。叶通常基生,狭长。花常艳丽,通常两性,单生或成各式花序,具佛焰状总苞或无;花被片6,2轮,花瓣状,具花被筒或无;雄蕊常6枚;子房下位。蒴果或浆果。约90属1300多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许多种类为旱生植物。中国连同引种栽培有17属30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有一些种从国外引种栽培以及少数逸为野生。 代表植物有:①水仙花。水仙花属,鳞茎卵状。叶带状,形似蒜叶,花葶在冬春间抽出约与叶等长,中空,伞形花序具数朵花;花芳香,呈高脚盆状,平伸或稍下垂;花被筒绿色裂片6枚,白色,展开;副花冠短,金**,浅杯状,由于黄白相间,雅致秀丽,故水仙花又有金盏银台之称,是中国最常见花卉之一,有单瓣和重瓣两类。家庭用水盆栽种。一般认为福建漳州培植的为最佳。花的芳香油可供作高级香料,用于香水、香皂和化妆品中。鳞茎捣烂敷治痈肿。 ②葱莲。葱莲属,原产南美,中国有引种,鳞茎具颈部。叶细,扁圆柱形,略似葱,故又名葱莲。夏秋间开花。花单生,白色,具佛焰状总苞,花被片向上近直立,无明显的筒部,柱头微3裂。常见庭园栽培供观赏。同属植物风雨花,叶扁平,似韭,又名韭莲,花粉红色,具细长的花被筒,柱头3深裂,具有同样的观赏价值。 ③文殊兰。文殊兰属,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有野生,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上,原种东南亚也有。多年生草本,植物体粗壮,具圆柱状或球状鳞茎。叶宽带形,边缘波状。花葶常在夏季抽出,直立,稍扁,约等长于叶;伞形花序具多朵花;花高脚碟状,白色带朱红色,筒部细长而伸直;裂片扩展,条形,向先端渐狭;雄蕊比花被裂片短。其花芳香清馥,叶丛浓绿庭园广为栽培供观赏。 ④朱顶红。朱顶红属。原产南美秘鲁,中国南方庭园和北方的温室常见栽培。多年生草本,鳞茎球状。叶宽带形,与花同期或花后发出,鲜绿色。花葶在春夏间抽出,中空,稍扁、粗状,比叶大;伞形花序具2至数花;花大,漏斗状,稍俯垂;花被裂片红色,腹面中央具白色条纹,花被筒比裂片短,喉部有不明显的副花冠;雄蕊比花被裂片短。为美丽的观赏植物。 ⑤石蒜。石蒜属。广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日本也有分布。喜生于林缘、河岸阴湿处。多年生草本,叶带状,深绿色带白霜粉。花葶在夏秋间叶枯死后抽出,实心,高达30厘米,伞形花序具数朵花;花红色,长约4厘米,花被筒很短,喉部具鳞片,有6枚裂片;裂片倒狭披针形,边缘皱缩,展开而反卷;雄蕊和雌蕊远伸出花被裂片之外。鳞茎含淀粉,可提取植物胶代阿拉伯胶。全草含石蒜碱、加兰他敏等用于制药的原料,有祛痰、催吐、消肿止痛、利尿等效,但有大毒,宜慎用。 ⑥君子兰。君子兰属。原产南非,多年生草本。鳞茎由叶基的鞘互抱而形成。叶基生,2列,宽厚亮绿,带状。伞形花序配以黄红色的筒状花朵,美观大方。花期长,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中国引种,为常见的庭园观赏植物,北方多作盆花,南方可露地栽培。 ⑦龙舌兰。龙舌兰属。广布于美洲热带的干旱地区。中国南方省区有引种,现多逸为野生。高大乔木状草本。叶大型,在短茎周围丛生成莲座状,肥厚肉质,灰绿色,倒披针形,通常长1米多,宽达20厘米,先端具1硬刺边缘具疏刺。植株约10年或更长时间成熟。花葶高达数米,圆锥花序大型,多分枝;花黄绿色,漏斗状;雄蕊远伸出花被之外。栽培于温室供观赏。龙舌兰属植物的叶大,肥厚,花非伞形花序,有独特的结构,近代多数植物学家主张将它从石蒜科分出,另立龙舌兰科。 ⑧仙茅。仙茅属。分布于中国东南和西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多年生无茎草本,根和根状茎肉质粗状。叶3~6枚,基生,披针形,基部呈鞘状。夏季开花,花腋生,花被内面**,外面白色。分根繁殖。中医学上以根状茎入药,性温,味辛,有小毒,可温肾壮阳,散寒湿。 该科与百合科在系统位置上有密切关系。在分类学上不同学派对于划分这两科的界线持有不同的观点,按照传统的观点,凡单子叶植物是花冠状花被,下位子房,6枚雄蕊者,均归入石蒜科。中国已有的该科植物包括3个亚科(石蒜亚科、龙舌兰亚科和仙茅亚科),2族17属。 石蒜科植物有1300多种,我国有80多种。石蒜科中有许多观赏性植物。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01.网球花属 HaemanthusLinn. 02.君子兰属 CliviaLindl. 03.雪片莲属 LeucojumLinn. 04.葱莲属(玉帘属) ZephyranthesHerb. 05.文殊兰属 CrinumLinn. 06.鸢尾蒜属 Ixiolirion(Fisch.)Herb. 07.全能花属 PancratiumLinn. 08.水鬼蕉属 HymenocallisSalisb. 09.朱顶红属 HippeastrumHerb. 10.龙头花属 SprekeliaHeist. 11.石蒜属 LycorisHerb. 12.水仙属 NarcissusLinn. 13.龙舌兰属 AgaveLinn. 14.晚香玉属 PolianthesLinn. 15.仙茅属 CurculigoGaertn. 16.小金梅草属 HypoxisLinn. 17.芒苞草属 AcanthochlamysP.C.Kao

编辑本段易混植株

跟文殊兰形态特征特别相似的有一种植物—蜘蛛兰。 蜘蛛兰和文殊兰为同科不同属植物,前者又名美洲蜘蛛兰,是水鬼蕉属多年生草本。其叶姿健美,花形别致,花色洁白,1758年由美洲南部引种到英国,并开始在欧洲著名植物园温室中展出,以后又用于盆栽,装饰室内环境。蜘蛛兰叶片较文殊兰叶片硬挺,中脉凹陷较为明显,叶面有光泽,花瓣细长,基部连于一起,盛开时花瓣前端略向下翻,形状如蜘蛛,其花期比文殊兰略早,盛花期在6~7月。

有什么生态学方面的名著

植物学家 ,泛指研究地球上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的科学家。植物学家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植物学家 外文名 :Botanist 著名人物 :提奥夫拉斯图 职能 :研究地球上植物 头衔 :植物学家 植物学,重大贡献人物,提奥夫拉斯图,林奈,黑尔斯,施莱登,达尔文,我国植物学家,李继侗,单人骅,吴其濬,陈邦杰,冯国楣, 植物学 现代植物学以研究层次和重点不同而划分为五个主要分支: 植物学 植物形态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由细胞到器官各个层次)的学科,分支学科有植物细胞学、解剖学(专注于内部结构)、组织学(关心特殊种类细胞的性质)、植物胚胎学等。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各部分或整体的功能和行为的学科,它和植物生物化学紧密相联。后者研究植物生命过程中化学组成和变化。植物生物化学还有一个重要分支——植物化学——研究植物次生代谢的化学产品。 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的种质和遗传、变异等现象的学科(因此和研究植物进化相联系)。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和其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在其定义上还更广泛一些,因为除去它本身特殊的方法之外,它既牵涉到区系学也牵涉到生理学。和它紧密联系的是植物地理学(包括地植物学)研究植物和地球表面的关系和植物社会学(植物群落学)研究植物群落。 酸角树王 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和命名的学科,它们的系统和演化(包括区系学,研究特定区域的全部植物,其种类分布、起源和发展)。这些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为明了植物的功能和行为,必须了解植物结构的一些知识。分类学家在一个谱系的理论上来将植物分类,他也要关心进化。植物细胞学研究植物的各个细胞,部分是形态学,部分是生理学,而部分是遗传学等等。 此外,还有些特别分支如以研究对象的类群不同而划分的分支,如藻类学。藻类象真菌一样相当小而简单,但有各种色素能自制食物。它们组成海洋浮游生物的大部分,在未来可能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地衣学研究藻菌共生的地衣。 苔藓学研究较大多数植物稍小而生殖过程较复杂的苔藓植物。蕨类学研究更大的开始有维管束的植物,在这一类群中有石松、木贼和羊齿,并研究它们怎样向有花植物迈进。与套用密切相关的分支则有经济植物学,探讨植物和它们用途的各个方面。 民俗植物学家则对各民族利用植物的不同方式感兴趣。古植物学研究已绝灭的植物(又是古生物学的分支),它们是写在岩石里面的进化史。孢粉学研究远古的花粉、孢子,也属微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古植物学和孢粉学也是研究植物进化和植物地理学尤其是植物历史地理学和区系学的重要手段。 重大贡献人物 提奥夫拉斯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植物学的创始人 他在公元前300年写的《植物历史》或称《植物调查》一书,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将植物分类,描绘其各部分、习性和用途。 林奈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确立双名制 1753年发表“植物种志”,确立了双名制。他将生殖性状(花)用作重要分类依据,他确立的24纲主要建立在花的雄蕊数目上;每个纲再用花柱的数目分成目。这个系统的简单性使人容易接受因而促进了植物的采集和调查,但由于此法含糊了自然分类而有害于植物学。如按林奈系统使百合和小檗同在一目,而鼠尾草和同类的薄荷却分了家。他的贡献还在于把约6000种植物归入各属(今天还用同样安排),仔细描写,并校勘了他所知的种和以前植物学家的命名和描写,再按双字命名法命名。此法立即被其他植物学者所接受。只有从1753年开始,从一个学者到另一个学者去跟踪一种植物才比较容易和可能。此后与分类学进展相并行的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胚胎学等的研究也就发展起来了。 植物学家林奈 林奈(1707~1778)Linn,CarolusLinnaeus;Carlvon:瑞典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于斯莫兰省的罗斯胡尔特村,1778年1月10日卒于乌普萨拉。 自小喜爱花草。国小、中学阶段,不用功读书却偏好在野外采集植物,为此其父几乎要他辍学去当缝匠或鞋匠。1727年起,先后在隆德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医。1730年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1735年在荷兰获哈尔德韦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735~1738年游学丹麦、德、荷、英、法诸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1738年回国,先当开业医师,1741年起一直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授。 在荷兰时他将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的手稿出版,该书第一版(1735)仅14页,基本上是一个动、植、矿物的名录,其著名的“植物24纲系”即首次发表在这里。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属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相距甚远,但因便于检索,故深受当时学界欢迎,他也由此声誉大振。他的重要著作《植物种志》,始作于1746年,历6年始告完成,于1753年出版,该书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基础。《自然系统》在多次再版过程中,不断地大量增补和修订,在1758年刊行的第十版,已扩展为1384页的巨著,在这一版中,他首次对动物分类采用“双名法”,成为近代动物分类学的起点。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界下设纲、目、属、种4个阶元(尚无“门”及“科”级阶元)。他一生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而且鉴定并命名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物种,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林奈毕生著述浩繁,共约180余种。在176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的第十二版中,删去了有关“种不会变”的论述。 黑尔斯 英国人黑尔斯--植物生理学的创始人 1742年英国人黑尔斯在所著的《植物静力学》中记载了关于树液流动和压力、蒸腾作用、失水和空气交换气体等方面的124个实验,他被认为是植物生理学的创始人。 黑尔斯(Hales.Stepben):英国植物学家和化学家 1677年9月17日生于肯特郡贝凯什本,1761年1月4日死于米德尔塞克斯的特丁顿。 黑尔斯从1708年起在特丁顿担任副牧师,诗人蒲柏当时是他的邻居。黑尔斯涉猎数门科学,颇有建树,因成绩斐著于1717年被皇家学会。他受牛顿著作的影响很深,并着力于把定量实验方法套用于生物学的领域。 他最重要的实验对象是植物,他测定了植物的生长速度,树液压力等等。他认识到只有一部分空气对植物的营养发生作用,终于纠正了一个世纪前赫耳蒙特*基人。黑尔斯也是第一个测量血压的人。 他提出了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以及使用二氧化硫保护谷物免受象鼻虫使鱼类免致腐坏的方法。他认识到通风的价值,并且首次从水面上采集到不同的气体。他做过象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实验,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气体之间的差异。 1727年出版了一册介绍他的各项发现的书。这是得到年迈的皇家学会主席牛顿的正式出版许可的最后一本书。 施莱登 日耳曼人施莱登和他的同伴动物学家施万--首次提出细胞学说 他们在1839年首次提出细胞学说。从此细胞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植物学家施莱登 施莱登(1804~1881)Schleiden,MatthiasJakob: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1804年4月5日生于汉堡,1881年6月23日卒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824~1827年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并在汉堡作过律师。因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而攻习植物学,于1831年毕业于耶拿大学。1850年任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他通过研究植物显微镜下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种。施莱登根据他多年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组织结构的结果,认为在任何植物体中,细胞是结构的基本成分;低等植物由单个细胞构成,高等植物则由许多细胞组成。183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发生论》一文,提出了上述观点。该文刊登在1838年出版的《米勒氏解剖学和生理学文集》上。德国动物学家T.A.H.施万将此概念扩展到动物界,从而形成了所有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构成这一科学概念即细胞学说,并首次载于1839年发表的施万所著的《动物和植物的结构与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施莱登也认识到细胞核的重要性,并观察到细胞核与细胞分裂有关。他还描述过细胞中活跃的物质运动,即现在所说的原生质川流运动。他是首先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德国生物学家之一。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奠基人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TheotyofNaturalSelection)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该书出版震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对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提出根本性的挑战。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达尔文(1809~1882)Darwin,CharlesRobert: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2月12日生于英国什鲁斯伯里,1882年4月19日卒于肯特郡。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同年12月27日参加英国海军贝格尔舰环绕世界的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 达尔文回国后,整理了考察中收集的大量资料,陆续发表了有关生物学及地质学的考察报告,其中包括《贝格尔舰所经各国的地质及博物调查日记》、《贝格尔舰航行动物志》,以及三册有关珊瑚礁、火山岛的地质报告。他在地质学论著中,提出环礁是因海底下沉、珊瑚向上堆生而成的著名论断。5年的旅行考察更促使他思索物种起源的问题。他研究了各方面的大量证据,逐渐认识到,形形 *** 的物种实际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他通过植物栽培和家畜驯养的事例,感到进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自然对生物采取了类似的选择方式——去劣存优。他还注意到,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适应环境的物种可以孳生繁衍,不适应的则可能灭绝。他又从T.R.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得到启示:每一物种均有巨大的繁殖力,但存活者只占极少数,这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着剧烈的生存竞争,这种竞争造成大量物种死亡,从而维持了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经过多年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进化思想:生物界本来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种所保留的有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逐渐积累,经过性状分异和中间类型消失便形成新种。1851~1854年先后发表了4篇论述蔓足类的专著。此后他又不断与友人探讨,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他的进化思想。1858年6月18日,他接到博物学家A.R.华莱士的一篇文章,其中表述了与他相同的进化论见解。这时他才在朋友的敦促下写出了自己的进化观点,与华莱士的文章同于7月1日的伦敦林奈学会上发表。他们的文章当时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进化论的出现使生物界的种种现象都得到一个统一的解释: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共同祖先来说明;物种的多样性则完全是进化适应的结果。进化论的出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也产生极大影响;它猛烈冲击了当时支配思想领域的神学观念。 此后,达尔文的著作大都是对进化学说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例如,1868年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论述了人工选择问题;1871年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则把进化学说推广到人类。此外,还有一系列著作探讨了植物界中的许多适应现象,如1862年的《兰花诱虫授粉的种种策略》、1865年的《攀缘植物的运动及习性》、1875年的《食虫植物》以及1877年的《植物界中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效果》等。1872年发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可算是最早的一部行为学著作;而1881年的《蚯蚓对园田土壤形成的作用》则是土壤生态学的先驱。他还研究了植物的向光和向地运动,根据实验断定在植物体中存在着某种能传递信息的物质;预见了后来发现的生长素。 我国植物学家 李继侗 李继侗,中国植物学家。1897年 8月24日生于江苏兴化县,1961年12月12日卒于呼和浩特市。1916年入圣约翰大学,1918年转入金陵大学林科,1921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美,进入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作研究生。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在金陵大学任教(1925~1926),后在南开大学(1926~1929)、清华大学(1929~1936)任教授。抗战时期随校内迁,在长沙临时大学(1937~1938)、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清华大学(1946~1951)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教授及植物学教研室主任。1955年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7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他于1925年回国后致力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研究。在植物生理学方面曾研究过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吸水力、植物生长素和植物器官及组织的离体试管培养等。他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因陋就简,通过数水生植物发出的气泡来测定光合作用的速度,发现光强或光的颜色改变时,光合速度有瞬间效应,即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达到恒定的速度。这个成果是发现光合机理中有两个光反应的先驱,比国外相似的发现早十几年。他利用离体培养法研究银杏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工作是中国人工培养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开端。 李继侗 单人骅 单人骅,1909年生于江西省高安县,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立志发展祖国植物学,把苦心收集的植物标本和资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为保护植物标本,不顾日机的狂轰滥炸,不顾即将临产的夫人,跋山涉水数千里,从上海辗转云贵,最后将所有的标本安全转移到大后方重庆。1946年他远涉重洋赴美留学,三年后获得加州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并被邀请为美国科技工作者荣誉学会会员。祖国解放前夕,他听到讯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顾不上拿博士证书,也顾不上到银行取出积蓄的存款,独自悄悄赶上美国开往上海的最后一班轮船,于1949年5月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科学事业,着手主持创建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工作站。上海解放时,他受到陈毅元帅的接见,1956年又受到 *** 主席的亲切接见。195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勉励,鼓舞着他去战胜一切困难:党旗下的庄严誓言,使他从不迷失方向。他专长植物分类学,尤致力于伞形科植物分类,是我国伞形科植物研究的开拓者。数十年中,他广泛收集整理前人文献资料,跋山涉水采集植物标本,悉心研究国内外各大标本馆所收藏的数以万计的伞形科植物标本。在“文革”十年浩劫的日子里,“造反派”企图烧毁所内珍藏的40余万份标本。单人骅满腔怒火地说:“要烧就把我烧掉,不准烧掉标本。”由于他的不懈斗争,给今天祖国的植物学研究留下了无法计价的宝贵财富。 吴其濬 吴其濬 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六日(1789年3月1日)生;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47年1月27日)卒。植物学、矿物学。 吴其濬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吴烜,兄吴其彦曾任翰林、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道光元年(1821)其父卒,道光五年(1825)母殁。他家的住宅称“宫保第”。吴姓氏族是前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 吴其濬从小好学,2l岁时(1810)考中举人,28岁时(1817)考中状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以后又出任湖北、江西学政、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抚或总督,还兼任过盐政等高级官员,所以说他“宦迹半天下”。吴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邦杰 陈邦杰(1907~1970)世界著名苔藓植物学家,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教授。江苏丹徒人。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植物学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藓类植物属志》等。20世纪50年代,陈邦杰教授招收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第1名研究生。 冯国楣 冯国楣,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园艺学家、昆明植物研究所创建者之一,在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为同行专家所公认。特别是对杜鹃花科、山茶科、五加科、锦葵科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澄清了许多名实混乱的问题,为植物分类和引种驯化奠定了基础。冯国楣先生长期致力于园林观赏植物研究,在对云南观赏植物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了云南八大名花的遴选。为找到我国珍稀树种——大树杜鹃,他曾三次组织人力、两次亲赴腾冲,深入到原始森林,终于于1981年找到了大树杜鹃。冯国楣先生生前曾主编了《中国杜鹃花》1至3册、《中国珍稀濒危花卉》、中日文版的《云南杜鹃花》、《云南山茶花》等;参编了《中国植物、《中国花经》等重要专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基本都是国外的,以下供参考:1. David L. Cox. 1979. Charles Elton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cology. Dor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埃尔顿(Charles Elton)是动物生态学之父,或者至少之父之一吧。入侵生态学的渊源似也可以在他那里找到来路。很遗憾,我在网上没有找到该论文的内容介绍,据我所知一般美国博士似乎要求论文出版成书才能够顺利拿到学位的,而公开发行的英语出版物在网上一般也都可以找到相关讯息。怪哉!如有朋友知情,望不吝知会。

2. Georgii Aleksandrovich Novikov. Sketch of the History of Animal Ecology. Leningrad: Nauka, 1980.

该书除用一章简要总结了自古代下迄于18世纪的动物生态学成果外,大部着重在介绍了19、20世纪的情况。据伊格尔顿(F. N. Egerton)说,在铺排生态学家的个人传记和讨论生态学文献的数据上,该书的处理均比较出彩;其文献来源则涵盖了俄语与其他多种西方语言。目前似乎还没有英文译本,更谈不上中文版了。因为这是1980年出版的,不是1950年代。

3. Robert A. Croker. Stephen Forbes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colog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2001.

在这部比较全面的传记里,作者把传主福布斯(Stephen Forbes)的事业作为19世纪的博物学向20世纪的生态学过渡历程中的一个案例加以处理。福布斯是当时美国最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被目为尚在成型中的生态学的****。他投身于公共活动,反复阐发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功效不仅可启蒙民众,还可通过改进资源利用与管理来影响经济增长。他的论文《作为微宇宙的湖泊》(1887),强调水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该书历数了福布斯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经历,还有他那无所不至的科学兴趣与斐然夺目的远见,赋予了他某种传奇色彩。在内战中,他身经20余次战役而毛发无损,曾被南军俘虏关押4个月,呆在战俘营里学希腊语以打发时间。战后他开始行医生涯,后来又转向博物学研究。他在学术与行政上身兼数职,其中以1917-1921年间的伊利诺伊州博物学考察项目的主持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生态学会会长最为耀眼。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里,他写下了400余篇涵盖昆虫学、鸟类学、水生生物学和自然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的论文。他以种种方式预见了后来广受关注的概念,比如生态系统、资源分化配置(resource partitioning), 扩散竞争(diffuse competition,译法对不对?冀望见教于内行!)、竞争排斥、种群振荡和害虫生物防治。

4. Eugene Cittadino. Nature as the Laboratory: Darwinian Plant Ecology in the German Empire, 1880-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该书是作者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博士论文《达尔文之后的植物适应与自然选择理论:1880-1900年间德意志帝国的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after Darwin: Ecological Plant Physiology in the German Empire, 1880-1900)的修订版。书中详细梳理了19世纪末期的哈伯兰特(Gottlieb Haberlandt)、沃尔肯(Georg Volkens)、辛柏尔(A. F. W. Schimper)和斯塔尔(Ernst Stahl)等一辈德国植物学家的早年生涯,以及由他们发起的植物学研究变革:从传统的植物结构生理学转向植物的适应生物学。作者论述说,这种转向有科学和政治两方面的深刻背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对这批年轻学者的压倒性说服和第二帝国对殖民扩张的狂热兴趣,促成了一种新的植物学方法-以自然界为实验室。他们甚至不惧艰危远去非洲和东印度群岛进行考察。作者还指出,他们的工作成果对20世纪的植物学进展有启发之功,对新科学-生态学的诞生也有卓著贡献。

5. Gregory John Cooper. The science of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ec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该书紧紧追踪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引发种种争论的哲学问题。那些论战涉及“自然之平衡”的观念、普适的生态学理论的可能性、模型建构在生态学上的意义等等。书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检讨,同时全面考察了相关的生态学文献,勾绘了科学哲学上的理论框架的演进轨迹。据说,该书所面对生态学哲学问题对于部署解决环境问题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多种学科的人群都不乏吸引力,比如理科、科学哲学、环境研究等领域的专家与学子,还有决策人员。

6. Victor M. Cassidy. Henry Chandler Cowles: pioneer ecologist. Kedzie Sigel Press, 2007

第一本而且至今唯一的一本考尔斯的传记,被书评人誉为是对传主的董狐之笔、不易之论。早在19世纪之末,考尔斯(Henry Chandler Cowles)对密歇根湖南岸和东岸的沙丘地域做了上百回的野外调查,研究揭示了野外环境是一个植物、土壤、湿度和气候和地形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尤其值得记上一笔的是,他弄明白了当时还难以解释的植被演替现象。作为一位植物生态学家、教师和环境保护运动的活动人,他的传记可能引发后世同行心与戚戚。

7. Lynn K. Nyhart. Modern Nature: The Rise of the B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German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作者在19世纪晚期德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体制革新的背景下,追溯生态学先驱之一,群落学的奠基者墨比乌斯(Karl Moebius)的科学生涯,叙述并解释了当时的生物学思潮的勃兴。她认为这种看待自然的思潮,即着眼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与社会变迁有互动关系。在建设健全而有效的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社会关系与物理环境渐渐受到重视。该书研究显示,这种典型的现代自然观念与博物学家们的分类学进路大异其趣,积渐成著汇入了生态学的脉络;然而求其源流所出,居然不是在大学这样的科学堡垒,而在动物园管理员、标本师、中学教师、博物馆职员、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业余发烧友等人马所构成的一个“民间科学共同体”。有评论说,作者统一了民间博物学史与精英科学史,使得生物学界长期以来被达尔文理论的光芒掩盖了的一段重要因缘重新浮现出来。

关于“植物学方面价值较高的名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