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网上有关“科学活动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科学活动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鸟是树木的"外科医生"。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啄木鸟,了解禽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增添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照片:啄木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谜语引出主题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能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

 2、谁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动物?

 二、展开。

 出示课件-照片:啄木鸟

 1、啄木鸟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啄木鸟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啄木鸟的外形重点提醒幼儿观察啄木鸟的嘴巴、舌头、脚和尾巴。

 2、向幼儿介绍啄木鸟的特征和特有功能。

 啄木鸟有长长、尖尖的像铁链子一样的嘴巴,他的嘴巴能啄开树皮,在生病的树上打洞。

 啄木鸟的舌头能伸缩,舌头有短勾,能伸到树洞里勾出害虫。

 啄木鸟有两只短短的脚,脚趾有尖锐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树干,啄木鸟的尾巴坚硬,啄树皮时,尾巴能支持起身体。

 3、你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叫他啄木鸟?

 4、组织幼儿思考并讨论,丰富幼儿对鸟类的认识。

 (1)你们喜欢啄木鸟吗?为什么?

 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鸟呢?他们长得什么样?

 (2)啄木鸟头上有坚硬的嘴;身上长着一身的羽毛;还有一对翅膀;身体下有一双脚;身后有尾巴等。

 三、结束交流讨论:啄木鸟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告诉幼儿"鸟类"还叫"禽类",它们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先是一个蛋,经过孵化,硬壳而出后才变得和妈妈一样。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扭扭棒制作各种物体,认识扭扭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

 2、发展幼儿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创造能力。

 3、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各色扭扭棒、剪刀、求助牌、教师范例。PPT范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变魔术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幼儿猜测,最后导出是扭扭棒。)

 2、今天老师用它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出示用扭扭棒制作的东西,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1、你们想不想试试呢?(分发扭扭棒幼儿人手一根进行造型。)

 2、请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你变的是什么。(幼儿介绍自己用扭扭棒做了什么。)

 3、教师小结。

 "绕"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的动作,绕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弯"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绕弯的动作,弯好的扭扭棒像什么?

 "扭"扭扭棒,请小朋友和老师学学扭的动作,扭好的扭扭棒可以做什么?(教师边讲边示范,幼儿跟着操作。)

 三、欣赏PPT,进一步激发幼儿操作兴趣。

 老师这里有许多用扭扭棒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想看吗?(老师和幼儿一起边欣赏,边讨论。)

 四、幼儿第二次操作。

 1、请幼儿5--6人一组,进行造型。

 2、提出活动要求

 (1)可以用多根、单根扭扭棒组合制作。可以用剪刀把扭扭棒剪成小段。

 (2)如果你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和小组都不能解决的困难,可以用求助牌。请老师或者其他小组小朋友帮忙。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五、展示作品

 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区域里继续玩扭扭棒。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

 2、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常见的工具,用时注意安全。

 3、体验和初步认识工具能给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带来方便。

  活动准备:

 1、五篮混在一起的绿豆和米,五篮小米、五个饮料瓶,五个装着棉球的小口瓶子,五个掉了螺丝的玩具。

 2、镊子、起子、筛子、漏斗等工具。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生活经验:怎样打开密封的纸箱。

 2、教师使用小刀打开了箱子,幼儿初步感知工具的作用。

 (二)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1、激发幼儿大胆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

 2、教师从箱子里取出一系列材料。

 3、教师借助介绍分离的任务。

 (三)幼儿分小组第一次自由选择完成任务,徒手操作。

 1、师:时间到,你们成功了吗?

 2、教师提出问题。师:为什么我们没能完成任务?

 (四)引入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自由讲述。

 1、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完成这些任务呢?

 2、教师出示介绍工具:你想用什么工具完成什么任务?

 (漏斗、筛子、镊子、起子、塑料小篓子)

 3、幼儿猜想工具匹配。

 (三)第二次操作体验,验证猜想。

 1、幼儿分组选择工具操作。

 2、请幼儿交流使用工具的情况。

 (四)幼儿再次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

 (六)延伸活动

 师:工具的用处可真多呀!我这里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工具,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它们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②风车。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内容:

 神奇的光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动难点:

 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

 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

 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

 科学活动——会发出声音的扣子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感知扣子的弹性势能、动能、惯性、旋转时与空气的摩擦力。让幼儿探索扣子会响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适用对象

 中班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棉线、扣子、取掉尖的牙签(与幼儿人数一样多)。

  五、活动的内容及过程

 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根棉线穿过扣子的两个孔,使扣子穿在线上。

 幼儿讨论。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把线的一头穿在一个小孔中,把线的另一头穿在另一个小孔中。

 做一做。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幼儿把穿好的扣子两头打上结。

 (3)用牙签套在线的两边,扣子在中间。

 试一试:怎样使扣子发出声音?

 (1)用手拉在线的两边,使扣子在中间。用嘴吹。

 (2)两手作顺时针旋转,把两线绞起来,再用力向两边拉。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用嘴吹不响扣子。

 (2)用两只手一同旋转扣子,线都拧在了一起,把手向外一拉,扣子欢快地唱起歌。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也能发出声音,但是不安全。

 比一比:听听谁的扣子最响?

 (1)扣子旋转的圈数越多,声音越大。

 (2)越使劲向外拉绳子,声音就越大。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下册《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大象的想法的转变过程。

3、通过感悟课文,体会哪怕再多的人说的事情,也不会变成真的,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找出课文中大象说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象的耳朵》,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

似的 耷拉 竖起来 竹竿 撑起来 跳舞

心烦 扇子 遇见 头痛 不安 慢慢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课题:大象的耳朵)

二、学习课文。

1、理解感悟第1自然段。

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大象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大、耷拉着)

谁能读出大象耳朵的特点?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比喻的手法,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

谁能像这样用“像”来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

2、学习2-8自然段。

感悟小动物们认为大象耳朵有毛病的原因。

(1)、大象的耳朵这样大、这样有特点,为什么小动物们却说它的耳朵有毛病呢?(生:因为小动物们的耳朵竖着,大象的耳朵耷拉着。)

(2)、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2-8自然段。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屏幕上的话,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小动物指出了大象耳朵的问题。(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

当小兔子说大象的耳朵有病时,大象是怎么回答的?他又是怎么想的?

(“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大象此时可能在想,真奇怪,我的身体长得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后来,小羊、小鹿等其他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很奇怪时,大象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你怎么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自己对自己说,大象自己对自己说话。)

从这句话来看,大象此时的想法有了什么变化?

(起初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决定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

3、学习9-12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读9-12自然段,看看大象是怎么做的?

(“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2)、大象把耳朵竖起来以后结果怎么样了?

(3)、出示:“可是,大象的耳朵孔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原来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是有原因的,由于大,容易进蚊虫,所以才耷拉下来。)

(4)大象把耳朵耷拉下来,还有什么好处?

出示“这样,虫子飞不进去了。有虫子来的话,大象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他们赶跑。”

(5)、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大象的耳朵根本没有毛病呀,耷拉下来是有道理的。)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横线画出大象说的话。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3)、此时大象的想法又有什么改变呢?

(他决定放下耳朵,做回自己。)

(4)、课件出示“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小组议一议:如何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6)、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能因为跟别人不一样,就舍弃自己的优点,要坚持做自己,因为做自己最好。

三、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从大象撑起耳朵又放下来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象?为什么?

这是一只聪明的大象。

这是一只有主见的大象,他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你想对大象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把《大象的耳朵》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大象的耳朵

耳朵耷拉着→虫子飞不进来→做自己最好

二年级语文下册《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

3.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大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回顾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集体读,领读)。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大象的耳朵》,看一看它的耳朵有什么特殊之处。(板书课题)

二.品读语段

1.读第一段

知道了什么! (耳朵的特点)

课件展示大象耳朵和扇子,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解释比喻句。

谁能用比喻句描述大象身上其他的地方,

这一天呢,我们可爱的大象去森林玩,它会遇到谁?会发

生什么呢?

2.自读上2一 8自然段

(1)带问题阐读: 这段出现了哪些动物? 讲了什么事?

(2)小组过论:用一画出动物说的,看它们对大象耳朵有什么看法。

用~~画出大象的想法自学生汇报

A:小动物怎么说的?(指导问句,抓任"?").

兔子说的话(指名读、齐读)

那试想下小老鼠会对大象说什么!(清学生回答)

B.这些小动物它们说的没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认为大象耳朵有毛病)

C.第一次大象是怎么回答?!后来呢? (出示上2一8大象的话)

D.学生读,并体会前后表达了 象什么想法?解释”自言自语”,并造句

E、大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学习9一 13自然段

(1)自读课文,想一想后来大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它怎么将耳朵竖起来?

(3)竖起耳朵后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习惯的?

(4)耳朵竖起来不舒服,它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读完之后我们也知道了大象耷拉耳朵有什么作用?

(6)那大象之前为何大家一样改变自己,可这会因为不舒服又变回原样,伙伴们还会说它?它是怎么做的?

(7)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请学生回答

三.拓展

四.作业布置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