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摘录(《人民日报》健康摘录在线阅读)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陪伴、安慰、绅士风度,这些在医生职业准则中退居了次要地位甚至被冷落。失去情感温度,是现代医学片面重视技术的副作用。冷冰冰地,使医患处于猜疑状态,容易滋生矛盾;尤其是技术总有边界,当疗效不佳、花费不少之时,这种猜疑还会升级,最后甚至两败俱伤。

既医病,又慰心。有些从业者觉得,话语交流、情感抚慰、病情介绍这些人文环节,比较“虚”,治病才是“实”;这是认识误区。著名医生古尔爵士说:“别忘了,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治病是实,治人、治心同样是医生实实在在的本职。在我们的医学传统里,讲究“医者父母心”,仁心才能统领仁术(“做个有温度的医者”《人民日报》年7月5日第13版)。

微生物组是由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特点是单细胞、极其微小却掌控着地球上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子。微生物并不陌生。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酿造工艺,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功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味道和更加丰富多彩。酱香醋滋润,酒醇豆腐香,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人民日报》年7月6日第22版)。

“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成为人们的潜意识,健康被寄托在“治病”上,花钱吃药打针动手术,结果钱花了罪受了,却依然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保持健康,医学不过是其最后防线,生命品质,更多维系在自己手中。中医早就提倡“三分治、七分养”,国外亦有“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说法。俗话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是对生命规律和健康追求的深刻总结。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对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自觉、不改正,再高明的医术也无力回天。世界卫生研究发现,影响健康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然而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仅有11.2%的居民能够保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经常熬夜、久坐不动、营养失衡、药物依赖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啻身体健康的“”。因而想要得到健康,健康的观念素养是必需前提,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被列为世所公认的四大健康基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斌:“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人民日报》年8月22日第4版)。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曾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毛泽东提倡“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到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人民日报》年8月22日第17版)。

(马秀山整理2023年6月21日)

(0)
上一篇 2023年06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06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