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病毒病的初步诊断包括哪些方面?

网上有关“花卉病毒病的初步诊断包括哪些方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花卉病毒病的初步诊断包括哪些方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症状初步诊断

花卉植物病毒病几乎都属于系统性侵染的病害,即当寄主植物感染病毒后或早或迟都会产生全株性病变和症状。病害的症状特点,对病害的诊断无疑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在描述外部症状的同时还得注意环境条件、发病规律、传毒方式、寄主范围等特点,使对病害的诊断有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2 花卉植物病毒病田间观察与分析

田间观察对病害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病毒病害在症状上容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特别是缺素症、空气污染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病毒病害的植株在田间一般是分散分布,发病株附近可以见到完全健康的植株,植株得病后往往不能恢复,而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恢复。植物病毒病害的另一个特点是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症,这在诊断上有助于区别病毒和其他病原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病毒病较少有腐烂、萎蔫的症状(一些细菌病害易发生腐烂症状),大多数病毒症状为花叶、黄化、畸形。

病毒病症状容易发生变化。不同病毒在不同的寄主或不同品种上,其症状及严重程度可以不相同;有些病毒病不表现症状,为隐症感染;病毒病症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变化,有些前期显症,后期隐症;有些一种病毒单独感染不表现症状,复合感染时症状和严重度发生变化;温度和光照条件也影响症状的表现,高温或低温会导致出现隐症。

3 内含体与病害诊断

植物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会产生形状和组成都各不相同的结晶体或不定形体,称为内含体。植物病毒的这种内含体可以用作病害诊断。

内含体的检测方式可以先经固定,然后染色或表皮撕下后不经固定与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内含体的外形。染色剂应用较多的有锥虫蓝、焰红和甲基绿等。

有些病毒侵染寄主后,其内含体在显示症状的叶片内很稠密,多数位于寄主的表皮层,也可发现于枝杆和花的外表皮内,或存在于叶的花叶区域。因此,早期调查应取这些部位的表皮。

玉米病害 概论玉米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保护植物不受或减轻病害为害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提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则,把植物病害防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病害诊断正确的诊断是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可分为田间诊断和病原物鉴定。

田间诊断 即以观察田间植株症状特点为主要依据,确定病害的种类。病害与伤害、虫害不同,具有病变过程。通过诊断,应区分病害属侵染性或非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状发生,且发病地点常与地形、土质或特殊环境有关。而侵染性病害,如患病毒病的植株则周围常有健株,在田间呈分散状态,病株呈畸形、褪绿或花叶;真菌性的病株多腐烂萎蔫,畸形,具坏死斑点、霉状物、粉状物以及黑点或菌核;细菌性的病株多具溃疡、腐烂、坏死和菌脓;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为害症状更为明显。

病原物鉴定 一些常见病害可通过对宏观症状的快速诊断而得出结论。但由于不同的病原物可导致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物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同时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因此对有些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鉴定才能确诊。区分非侵染性与侵染性病害病原的方法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害组织是否有病原物,并观察其内部组织变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观察病害有无传染性;通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确定是否属于缺素症(见植物营养诊断);以及通过人工诱发试验观察是否发病等。

在排除了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后,即可进行侵染性病害病原的鉴定。基本的方法是直接的微观镜检和对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后再进行镜检。根据不同病原物可采取不同方法:①真菌病原的鉴定。利用显微镜检,对病原的形态如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进行观察判断。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即将分离出的菌体接种在同类健株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②细菌病原的鉴定。通常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置玻片上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大量细菌从组织中流出。细菌种类可根据其形状、大小、鞭毛数、着生部位和染色反应以及培养特征和生理性状等观察判断。③植物病毒病原的鉴定。主要靠侵染性试验如汁液接种、嫁接试验、昆虫传毒试验等进行诊断。判断病毒种类时,可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同时鉴定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式、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和对温度的反应等。还可将病毒注入动物血液中,根据血清反应鉴定病毒的种类和株系。④线虫鉴定。剖切虫瘿或膨肿部分,取线虫进行镜检。肉眼观察困难时,可采用漏斗分离法或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

防治原则和方法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则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以预防为主,因时因地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每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特别是避免造成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如下:

植物检疫以立法手段防止在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传播病虫害的措施,由植物检疫机构按检疫法规强制性实施。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可保护无病区,限制和缩小疫区,铲除新传入而未蔓延开的包含病原物在内的检疫性病虫和杂草(见植物检疫)。

抗病育种 培育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在防治传染快、潜育期短、面积大的气传和土传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等方面应用尤为普遍。为防止抗病品种遗传基因单一化,可利用诱发病圃或人工接种方法,鉴定对不同病原物和不同专化小种的抗病品种,通过杂交,集中多个抗病主效基因于一个或几个栽培品种,并结合农艺性状优良和高产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多抗性和兼抗性品种。还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导入抗病基因,以及将植物的抗病物质通过细胞质遗传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栽培防治 改进耕作制度可改变病原物严重发生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如轮作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保持果园田间清洁,可消灭或降低越冬菌量;严禁操作人员在烟草田和番茄田吸烟,移苗或整枝打杈前用肥皂水洗手,可防止烟草花叶病毒传染;适期播种、阔窄行密植和增施厩肥和饼肥,可使玉米大、小斑病为害减轻;深沟窄行可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从而减轻小麦赤霉病;勤灌对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效果;除草灭虫可减少病原物侵染来源或错开病原物发育的最适季节;建立无病种苗基地可防止种苗传病等(见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消灭病原物使作物不受侵害的措施(见化学防治、杀菌剂)。

物理和机械防治 有多种方法。如通过筛选、风选种子或泥水、盐水选种,可利用不同比重汰除受病害的子粒;播种前晒种,用1%石灰水浸种或用一定温度的温汤浸种,可有效地防治由种子传带的多种稻病和麦病;烧土和熏土对防治某些土传病害如花生青枯病、十字花科软腐病有一定效果;在温室内以一定温度处理果苗,可钝化某些果苗内病毒以防治病毒病;贮藏室(窖)短时间升温可促进薯块伤口愈合以防治甘薯软腐病;在温床用高温蒸气进行土壤灭菌,可防治立枯病、猝倒病等。此外,各种射线、超声微波、高频电流也在试用于病虫防治(见物理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主要是利用或协调有益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有利于微生物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发育,以防治病害。如土壤和植物根际的大量微生物群与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就常被利用于防治土传病害。由于不同作物根际的微生物群种类和数量有差异,因此轮作对调整土壤和作物根际的有益微生物以及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病害可以通过轮作减轻发病程度。此外,将一些化学物质施入土壤或植物根际也可刺激某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抑制某些病害。使用微生物农药可减轻污染,避免杀死有益生物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的稳定,并弥补化学农药之不足。因此,扩大拮抗菌、占领菌、诱抗菌、促生菌、增产菌、催熟菌等的利用,将使植病的生物防治有更大的发展(见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的主要特征

摘 要病害的识别过程便是诊断的过程。诊断病害是研究病害发生规律和制定防治措施的前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正确诊断病害,首先要掌握较丰富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其次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备和精密分析仪器和有关文献资料等硬件,还要全面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特点、症状类型、病原性状及分类的基础知识和病害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玉米病害;诊断;鉴定

一、玉米病害诊断

主要包括田间症状观察、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和病原鉴定3个方面。

1.田间症状观察与诊断

田间症状观察时,一要特别注意同一病害不同生育阶段的症状变化;二要区分不同病

原可以产生相似症状的所谓同症异源性变化;三要区别同一病原在寄主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症状的所谓同源异症性变化;四要区别一种病原先行侵染,而后另一种病原伴随入侵形成严重发病的复合侵染的症状特点;五要区分玉米在发生一种病害的同时,又有另一种病害伴随发生的所谓续发性病害的特点;六要区分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同时还要区分急性和慢性型症状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产生特异性或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所以,症状识别也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的病害单凭症状观察诊断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结合化学诊断、指示植物鉴定、病原菌分离和接种试验等做出最终的判断。当然对一些常见的病害可以通过症状观察得出可靠的诊断结果。

2.发病特点调查分析

田间诊断首先要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往往没有发病中心,多成片的或大面积的发生,注意调查发病前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如追肥、喷药、浇水(水质污染)、气候的变化如干热风、冰雹、霜冻、刮风、雷雨等。当然,非侵染性病害也偶有零星点片发生的,如施肥不均,用药不当或者特殊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从病情看,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物,在田间发病不相互传染,植株受害的部位一般上下较为一致或者叶更为严重,病情比较稳定,而且症状轻微的在环境条件改善后还会缓解。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物侵染所致,病害在田间表现的特点是多呈随机分布,点片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并有明显的传染性。在病部往往有真菌或细菌产生的病症特点,发病条件适宜,能造成严重发生或流行成灾。

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通常主要有四大类,即真菌、细菌、病毒(包括类病毒、

菌原质体)和线虫。各类病原物侵害玉米形成的症状有较明显的区分,但也有不少症状难以区别。大体是:真菌病害在发病初期在发病组织中可查到菌丝体,后期在发病部位常产生霉状物、粉状物、小粒点等特殊病症。如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侵染玉米形成苗枯病或茎腐病,在致病的根部或茎部有时出现白毛霉状物;但病部往往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菌状物或小黑点。

细菌病害的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发病部位在高湿的条件下有的出现**或白色菌脓状物,干燥后形成菌顿。是鉴定和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线虫病害在受害组织内或外部可见到虫体。

病毒病害,因病毒属活体寄生物,植物体外没有病征可查,病毒病所产生的症状与线虫和类病毒、缺索症发生的症状有时难以区分。同时,在田间症状观察时,一定要掌握一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在不同寄主上的症状特点,其次要注意田间复合侵染引起的复杂症状特征。因此需要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内含体形态,甚至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粒体形态才能确诊。

3.病原物的观察和鉴定

(1)病原真菌的观察和鉴定。检查真菌病害时采集鉴定的标本症状要典型并富有代表性,病原菌要达到成熟的程度观察和鉴定才有可靠性。对于实体生于植物病部组织表面的,可用解剖针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少许病原物于载玻片水筋中,加盖玻片直接镜检,对于病原体生在植物病组织内的,可用徒手切片法制片检查。对植物感病部位没有产生子实体的,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取新鲜病组织诱发法。将病组织剪成3—5mm小段,用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干净,置于事先铺垫2层-3层湿润滤纸或脱脂棉的培养皿内,然后加盖,在温暖处保温24h培养,若有子实体形成,可用双面刀片或解剖针轻轻刮取或挑取少许菌体,置于载玻片水内,加盖玻片,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菌体的形态特征。

2)琼脂培养基诱发法。在无菌条件下,取病健交界处的植物组织,切成小块,用0.1%升汞或25%—75%系列梯度酒精表面消毒后,置于PDA培养基上,在25℃左右的温箱内进行培养,待菌落形成后,再从不同特征的菌落边缘取少许菌丝或单个袍子进行重培养,取得纯培养物后镜检。并将纯培养物再接种在健康玉米植株上,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是否引起相同的病害症状。

3)组织整体透明法。此方法亦可用于种子带菌检验。先将种子在含有锥虫蓝的5%氢氧化钠溶液中,20℃下浸泡24h左右,再将浸泡过的种子用65℃左右的热水中冲洗和小心搅拌,使种胚分离,并用不同孔径的三层套筛收集种胚。种胚用95%乙醇脱水再转移到装有乳酸酚和水(3:1)混合液的漏斗中,胚漂在上部,排除漏斗下部的沉杂物。将纯净的种胚用乳酸酚煮沸透明2ml,冷却后镜检胚内的菌原体。

(2)病原细菌的观察与鉴定。在病健交界处剪取一小块组织,放在滴有无菌水的载玻片中央,加上盖玻片,静止片刻,可见切口四周有污浊状粘液溢出。将植物组织从载玻片水滴中移出,待载玻片上水滴干燥后,通过火焰固定.再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观察菌体的形状、大小、鞭毛数量、染色反应。植物组织中的细菌,一般要比培养基上生长的小一些。一般常见的细菌病害,可通过症状及病原菌观察,也可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查阅资料确定病害名称和病原种名。对少见和新发生的病害,病原茵除要进行致病力测定外,还要进行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的试验才能确定。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噬菌体反应都是诊断和鉴定细菌中常用的方法。

二、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对于以往少见或新发生的病害,在发病部位观察到的病原物或经组织分离培养的分离物,必须做致病性测定,才能做到取伪存真。致病性测定主要根据柯赫氏证病律(1888),即分离—接种—再分离的证病过程。

1.分离

从病组织上分离到微生物,并获得纯培养。

2.接种

用纯培养分离物用适当的方法(针刺、喷雾、注射、伤根、摩擦等)接种到无发病的相同桓物上,并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症状。

3.再分离

在出现相同症状的部位重新分离到与接菌相同的纯培养物,即可证实引起病害的病原物。

柯氏证病律同样适应线虫和病毒病害,只是在人工接种时,直接从病组织上取线虫或带病毒的汁液、茎叶、昆虫等,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接种,若得到相同的结果,即证明这种线虫或病毒就是真正的致病物。

参考文献

[1]吴尔福,王鸣岐.玉米红叶病鉴定诊断及其化学防治[J].自然杂志,1984年02期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变色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

坏死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

腐烂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

萎蔫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

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

病征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①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②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③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④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⑤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⑥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发生机制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

关于“花卉病毒病的初步诊断包括哪些方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0)
上一篇 2024年03月12日
下一篇 2024年03月12日

相关推荐